2024年,是极为艰难的一年。
12月19日,合肥2024年最后一场土拍终于画上了休止符。回看今年一整年的供求态势以及成交数据,显然,合肥的土地市场一路表现得跌宕起伏。
兜底、收缩、升级,是今年的土市关键词。
No.1 | 壹
“优等生”
先看一组数据。
据不完全统计,合肥今年累计成交63宗住宅用地(不含安置房、人才房等指定专用地,下同),总计占地面积约4052亩。对比去年58宗、总面积4541亩的成交体量,合肥在后一项指标上:
环比下降约10.8%。
2024年度合肥住宅用地成交不完全一览
随后我又往回追溯,依次翻出了前几年的数据:2022年累计成交土地面积8487亩,2021年8658亩,2020年5700亩,2019年1.02万亩,2018年6882亩。
这跟国内的电影市场有点类似。
今年平安夜的电影票房仅3800万,而早在十年前这个数据还是1.27亿。之后的3年(2015-2017年)国内票房都在3亿左右徘徊,可到了今年,却是直接刷新了近十年最低记录。
2024年的合肥土拍成交体量,我没把握说是十年最低。但仅从手上数据来看,起码是近六年来历史最低值——不及2019年土地成交量的四成。
当然,「罪」不在合肥。
据克而瑞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土地成交规模延续下滑,截至2024年12月20日,全国300城土地成交建筑面积同比下滑17%。
有意思的是,把合肥放到全国城市去做横向比较,合肥约10%的同比跌幅能排到中等偏上(仅做不严谨比较)。如果再提升到一二线阵营去对比,合肥的止跌水平甚至可以称得上是“优等生”。
结果让人忧喜参半。
No.2 | 贰
兜底
这种局面,跟合肥的「敢想敢干」有关。
2024年9月29日,随着包河建投、合肥城建等地方国企的大规模入局,合肥下半年土地市场的成交主体,成功由央+国+民企变身为根正苗红的“合肥力量”。
公开信息显示,2024年合肥共出让68宗涉宅地,约3619亩,共计揽金约520亿元。其中,三季度才开始大规模拿地的四家“合字头”国企,共出资326.71亿。
成交额占比高达62.8%。
图/大郭说房
如果没有这些“合字头”国企及时进场兜底,合肥今年的土地市场必定会不如人意。它们在非常节点上,扮演了楼市“定海神针”的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12月19日土拍中,合肥轨道与合肥建投联手上演了一场“上甘岭战役”,以超40%的惊人溢价率,强势抵住了金茂、华润等外来房企的“捡漏”意图。
其中,红四方地块被合肥轨道以3350万元/亩的绝对高价竞得,楼面价27916.7元/平,直接打破合肥单价最高纪录,一举成为合肥新地王。
12月19日成交土地一览
从中不难窥见合肥的顶层意志。
以合肥轨道、合肥建投为首的地方国企,值此非常时期,不仅要承担为楼市兜底的重担;还要在城市的最核心片区抢下“城市定价权”,为全城的板块价值体系保驾护航。
在这个逻辑下,合肥少一座金茂府(璞系),其实没什么大不了。
No.3 | 叁
收缩&升级
今年的土地变局,官方其实早已预见。
所以自一开始,官方在土地供应上就做出了两点改变。
其一,供地区域收缩,以主城成熟片区为主。
据统计,在今年成交的63宗涉宅用地中,肥东1宗,肥西4宗,三县供地数量占比仅为8%不到。而去年这个数据高达近30%,这还不包括庐江县2宗地。
同期,房企的城建责任也进一步做了减负处理。
据不完全统计,63宗涉宅用地中有54宗为纯居住用地,2宗为居住教育用地,6栋为居住商业用地,还有1宗为居住、体育、商业用地。
不难算出,具备城建属性的综合用地比例,今年压缩到了14.3%。这个比例放到三年前的2021年,还是夸张的48.1%。
房企已经在事实上,放下了城建担子。
其二,土地格调升级,产品主打洋房小高。
今年,总计有40宗土地的容积率在1.8及以下,占比高达63.4%。对比去年仅有29宗地在1.8及以下,主打改善的土地增幅同比去年上升至37.9%。
也正是在这一年,随着限价政策的去除以及土地属性的提升,合肥正式迎来了豪宅井喷的新时代。招商玺、绿城咏溪云庐、高速一品森境、置地瑰丽公馆等一大批高改楼盘络绎面市。
值得一提的是,合肥房企在这波产品内卷潮中逐渐积累自信,并首次成规模地喊出了“对标长三角豪宅”的口号。
可以看见,土地市场的下沉倒逼出了产品层面的品质提升。从某种角度而言,以更具调性的改善产品去征服客群,已然是房企当下为数不多的、用来穿越市场周期的突围之道。
不如此,则只能一步步沉沦。
写在最后:
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最好的时代。
2024年,我们见证了全国经济的整体震荡,但在这波震荡潮中,合肥楼市迎难而上,在高端市场走出了一条百花齐放之路。
这得益于官方的大规模兜底,适时稳住了合肥楼市的基本盘。展望2025,明年合肥土地市场会呈现何种变局,楼市又会产生什么样的波动?
我相信,一切都会稳中向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