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是喜欢收藏古董,何罪之有?

千亦评文化 2025-04-10 04:07:54

1976年的冬天格外寒冷。十八岁的林文远裹紧单薄的棉袄,蹲在煤炉旁小心翼翼地翻动着破旧的文物鉴赏书籍。那是他祖父留下的为数不多的遗产之一,书页已经泛黄卷边,却被他视若珍宝。

"文远,别看了,煤油灯费油。"母亲在里屋轻声提醒。林文远应了一声,却没有合上书,手指轻轻抚过书页上那些精美的瓷器,他从一开始就喜欢上了这种纯粹的美。

那时的中国正处在特殊时期,许多传统文化被贴上"四旧"的标签。林文远的祖父曾是当地小有名气的教书先生,家中原本收藏着一些字画和瓷器,后来大多被毁或上交,只有几件小物件被祖父偷偷埋在后院。

"等以后世道好了,这些东西会重新被人珍惜的。"祖父临终前的话,林文远一直记在心里。在那些物质极度匮乏的年月里,这些手册成了他的精神寄托。

白天他在公社劳动,晚上就着微弱的灯光研读那些关于陶瓷、青铜、书画的知识。他尤其喜欢宋代瓷器那种含蓄内敛的美,仿佛能从中看到古人追求的理想境界。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来时,林文远已经二十出头。他考进了县文化馆工作,虽然工资微薄,但终于有了接触更多文化资料的机会。后来,他第一次在省城看到了真正的旧货市场,虽然此时还是个冷门行业。

那是一个周日的清晨,林文远在一个不起眼的摊位前停下脚步,一只瓷盘静静地躺在红布上,釉色青中泛灰,开片细密如冰裂。他的心突然剧烈跳动起来,这分明是一只宋代的龙泉窑刻花盘!

"这个多少钱?"他努力控制着声音的颤抖。

摊主是个满脸皱纹的老人,抬眼打量了他一番:"小伙子识货?八十块。"

八十元!相当于他一个月的工资。林文远蹲下身,小心地捧起,底部有一道几乎不可见的修锔痕迹,但这丝毫不减它的魅力。他能想象八百年前的文人雅士用它品茗论道的情景。

"我要了。"他掏出攒了半年的积蓄,毫不犹豫。

那只瓷盘成为林文远收藏的第一件真正古董。此后每逢休息日,他都会去各地的市场转悠,渐渐结识了几位志同道合的朋友和老藏家。他们教他如何辨别真伪,分享各自的心得。

在那些年里,林文远不仅积累了知识,更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收藏哲学:不为投资升值,只为保存那些承载着中华文明精髓的实物记忆。

1990年代中期,林文远下海经商,生活条件逐渐改善。他在城郊买了套带地下室的房子,专门用来存放收藏品。每当工作压力大时,他就会独自在地下室待上几个小时,擦拭那些历经沧桑的器物,感受它们传递的历史温度。

"老林,你这件明青花要是出手,起码能翻十倍。"有朋友这样劝他。

林文远总是笑着摇头:"收进来就不打算卖了。这些东西不是商品,是历史的见证。"

随着中国经济腾飞,古董市场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但林文远敏锐地察觉到,这种繁荣背后隐藏着危机:赝品开始大量涌入市场,造假技术日益精湛,甚至有些专家都难辨真伪。

2003年的一次鉴宝活动上,林文远遇到了多年未见的老友周志强。当年一起逛地摊的周志强如今已是某拍卖行的鉴定专家,西装革履,手腕上的名表闪闪发光。

活动结束后,两人找了家茶馆叙旧。

"你现在还坚持只收不卖?"周志强点燃一支中华烟,笑着问。

林文远点点头:"习惯了。你呢?看样子混得不错。"

周志强的笑容变得复杂:"这行现在水太深了。实话跟你说,我经手的物件,十件里能有两件真的就不错了。"

"那你还..."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啊。"周志强吐了个烟圈,"买家要什么,我们就给什么。反正他们多数也不懂,要的就是个名头和证书。"

那晚林文远失眠了。他想起了二十年前那个用一个月工资买瓷盘的年轻人,想起了祖父临终的嘱托,想起了那些教他鉴别的老藏家们严肃的面孔。他们中的许多人已经离世,留下的不仅是藏品,更是一种对待文化的态度。

2010年后,情况变得更加严峻。鉴宝节目火爆全国,全民收藏热兴起,市场上充斥着各种造假和诈骗集团。林文远发现,自己坚持的原则在这个时代显得如此格格不入。

最让他痛心的是2015年那次经历。一位老藏家联系他,说要出手一批藏品。当他赶到时,发现其中竟有一件商代晚期的青铜爵,品相完好,锈色自然。这种级别的文物按规定是不能私下交易的。

"这是要上交国家的啊。"林文远震惊地说。

对方不以为然:"现在谁还管这个?昨天有个老板出价30万我都没卖,听说你有门路联系海外买家?"

那天晚上,林文远在自家地下室坐了一夜。面前是那只二十多年前买的瓷盘,釉色依旧温润。他想起《论语》中的话:"德不孤,必有邻。"但在这个时代,守德之人似乎真的成了孤岛。

最终,他做出了一个决定。他变卖了几件自己的收藏,凑足钱买下了那件青铜爵,准备弄清楚真实性后,再去交给博物馆。然而还没付诸行动,就等来了意想不到的麻烦:老藏家被抓了,他自己也因为没有合法来源证明,反而被调查是否参与倒卖文物。

"我只是想保护它不流失海外..."在询问室里,五十多岁的林文远声音沙哑。

对面坐着的人面无表情:"法律只看证据。你花大价钱买下明显是出土文物的青铜器,这行为本身就涉嫌违法。"

"我只是喜欢收藏古董,何罪之有?"虽然最后因证据不足还有“主动上交”,没有受罚,但林文远还是很纳闷,在这个真文物成罪证、假古董满天飞的时代,到底怎么做才是正确的?

本文图片为网络配图,纯属道听途说,不保证真实性,当个故事看吧。

2 阅读:61

千亦评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