奖多不压身,励志便是好。如我,平生获得过不少奖状和荣誉证书,有纸张上写的,也有本子里装的;有儿时的,也有成年的;有农村的,也有城镇的;有竞赛活动的,也有组织方面的。总之,每张奖状的背后有着不同的故事。是的,每个人的一生谁没有得过或多或少的奖励?
大凡人多有一种自恋情结,包含着原始的精神与直观的物质。恋,不忍舍去;情,则来自阅历。尤其是传说中的前浪,即使随波逐流,被后浪拍到沙滩上去了,还常回想起过往的激情。
每次搬家,如同古董似的总是舍不得扔掉那些“荣誉”,敝帚自珍嘛。这些虚拟现实,对于如今的年轻人来说,不值一提,甚至有卖老自嗨的嫌疑。但对于50后的我来说,是人生中留存的虚荣,时念想起,喷嚏连连。

说起来艰涩,改革开放前,单位对个体积极性的激励手段,大多以精神鼓励为主,物质激励为辅。精神方面,为表彰你取得的成绩,一般由单位领导给你颁发一张纸质奖状,内容中有一句“特发此状,以资鼓励”的话。物质方面,如在搪瓷杯烧上“奖”字,汗背心印上“优胜”等。在这些各类的奖状中,印象最深的是一张“五好社员”,这是我作为知青在生产队“农业学大寨”时得来的,可谓草根逆袭,来之不易哟。除了一张纸质奖状外,还奖励了一件农村供销社捐送的新蓑衣,劳作时用来避雨挡雪,那是由正宗的棕丝编织而成,光彩夺目。
颁奖后不久,没想到幸福又来敲门,我代表全公社知青与各生产大队的书记们一起到县里开表彰大会。除了读小学时被评为县优秀少先队员,这是我第二次作为代表到县城开会。会议共三天,能体面地、手脚清爽地参加会议,聆听领导们的教诲,这是天大的好事,还为以后的腾挪埋下伏笔。
然而梦醒时分,想到盛宴总有一朝散,回去后又要赤脚,拔秧,种田;蚂蝗咬,地钻叮,不禁惶然。难得享几天清福,还来不及惜福,幸福就像嫦娥奔月,飘然而去。事后想想,在农村生活,尽管苦多乐少,但人类的最大智慧就是四个字:希望与等待。不是吗?种田后的第四个年头,我由记工员、植保员升到了生产队的队委。
上调后,我曾在好几家国有企业工作过,也获得了不少奖状与荣誉证书,还有各种竞赛活动所得的奖项。其中含金量高的有一张是公司级的“立功”荣誉证书。这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事,全公司就二个人,待遇是去庐山旅游一趟。那时的印象中,庐山是开重要会议的地方,吾辈草根一枚,能有如此高光时刻,真诚感恩领导的抬举与厚爱。除此之外,还奖励一张16吋彩电票。在上海人眼里,这是用钱买不到的“宝贝疙瘩”,这是后话。
有人或许会问:你能获奖,还不要不要的,凭啥呢?一般我不轻易告诉别人,这句话是:性格决定命运。人是要有一种精神的,叫:积极向上。我就是“冲头”性格,沪语“葱头”的谐音。也就是一些别人干不了,而我却去干的事。更何况做了一辈子生活里的观众,有时梦想做一回演员,甚至于导演。梦想嘛,谁没有个梦想呢对不对?

头条图片
奖状,这些所谓的荣誉已成为遥远的过往,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但它背后的故事以及故事的背后,充满着太多的人生价值观和处世哲学。艰辛与追求,努力与勤奋,一句话:一份耕耘,一份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