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婴堂白骨累累引发民怨,为救义士金庸的祖父不惜辞官归隐

知历史 2018-11-07 09:40:07

海宁查家历史上人才辈出,明清以来是“文宦之家”。金庸的爷爷查文清是海宁查家最后一个进士,是金庸最敬佩的人,也是对他年轻时影响最深的人。查文清在江苏丹阳任知县时,因为“丹阳教案”镇压不力而丢官。邓之诚的《中华二千年史》曾引用了光绪《东华录》有关这一事件的记载,对此金庸引以为荣。他在小说《连城诀》的后记说:“我祖父查沧珊公反对外国帝国主义者的无理压迫,不肯为了自己的官位利禄而杀害百姓,他伟大的人格令我们故乡、整个家族都引以为荣。”

光绪十七年四月二十五日,江苏丹阳县人民发现教会墓地埋葬儿童尸首七十余具,育婴堂内亦无一活婴,遂产生公愤,群起将教堂焚毁。官府速派兵弹压。激起邻县无锡、金匮、阳湖、江阴、如皋等县,群众们自发组织起来,开展反洋教的爱国主义斗争。

在列强的压力下,清廷派两江总督刘坤一弹压闹事群众,将六个知县一并惩处,又将二十一人逮捕判刑,赔款十二万元结案。

查文清是一位富具爱国主义精神的知县,他目睹了帝国主义传教士的暴行,面对重重压力,毫不畏惧。邻县已抓捕了烧毁教堂的民众,但查公却违背上峰之命未抓捕任何人。丹阳县民也看到了查县令的重重压力,有感于他的大义凛然,已有二人自愿出头领罪。如何处置这二位义士便是他急需解决的问题。查文清在大义和功名之间,选择了坚守大义,即将“自愿出头领罪”的二位义士从牢中放出,嘱咐他们当夜即远走高飞。另有参与其事的三十多人也都在第二天一一通知,嘱咐他们能外出投亲靠友的,即行出走,待事毕后再看情况返回,就这样他一肩扛下了“纵逸”的罪名。

两江总督刘坤一,虽不满洋人洋教对中国民众的欺压和迫害,但身为朝廷重臣,圣命在身,又不能不对教案进行严厉镇压,“虽有霹雳手段,却也菩萨心肠”。他钦佩查文清的为人,只是略施薄惩“甄别参革”。对“辛卯教案”的始发地的负责官员这样处置也真难为他了,要知道,就该案他一共撤了其他五个知县的职。

查文清为了不让刘昆一为难,在处理“丹阳教案”后,毅然辞官返乡。返乡时,他将被当地财主陷害并关押在牢中的和生悄悄带回了海宁老家,和生直到抗战时才病故。金庸把和生的故事演绎成了武侠小说《连城诀》。朝廷“甄别参革”时,查文清已经辞官回到了老家。

其实,育婴堂婴儿大量死亡事件,绝非只是丹阳这一起,从清末到解放初期,各地教堂屡有发生。

美国天主教主教艾原道,他于1928年在武昌创办花园山育婴堂,委托德藉女士何德美主持,开始将收进的婴儿送到堂外,雇请奶妈托养,成活率较高。以后不断发展,集中堂内抚养。1929年,圣若慧善功修女会成立,其主要工作就是管理本育婴堂。二十多年接纳婴儿数万人,存活率只有千分之二,"育婴堂"成了杀婴堂,花园山成了婴儿的白骨山。1946年以后,收进婴儿757名,死了713名。

1951年,武昌花园山育婴堂的婴儿大量死亡事件被揭露,引起社会各界愤慨,6月4日政府接管了育婴堂,修建了万婴墓,掩埋在山上搜集的白骨,铭刻碑文。立“死难婴儿纪念碑”,有张平化等省、市领导同志题词。

温州救济院育婴所:从1947年1月至1949年10月,共收婴儿1392名,死了1086名。

上海徐家汇圣母院育婴堂:从1936年至1949年,共收进40000多名婴儿,活下来只有197人;上海地方志中这样记载着,1953年7月4日,徐家汇育婴堂揭露了帝国主义不法分子马尔敦等人残杀中国婴儿的罪行,马尔敦被驱逐出境。看来这里的确发生过婴儿被杀害的案件。以至于后来徐家汇育婴堂遗址上新建的太平洋百货,在一段时期内发生闹鬼传闻。

芜湖圣母院育婴所:解放后,中国红十字会在这里夹道内,挖出200多具婴儿的尸骨。

本文来自知历史工作室原创作者/不文

知历史工作室原创作品 未经许可 禁止转载

0 阅读: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