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出爆款,这华人女导演好敢拍

郑师傅谈房 2022-03-15 21:55:30

上周,一部热门片让观众心情复杂:

十分期待,万分担心

还没看就开始担忧,可见观众对这片的期待程度有多高。说的,就是迪士尼11号在流媒体上映的《青春变形记》。皮克斯第一部华人主角的动画片。外国人拍中国人,会不会又是对神秘东方的单方面臆想?或是套上刻板标签外壳,里头又装着好莱坞式的西式传统故事?再看预告:继会功夫的熊猫之后,又来一只一身喜庆红的小熊猫……

距08年《功夫熊猫》十几年了,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元素还能有点新玩意儿不?

带着吐槽的心点开片子……然而,我被彻底打脸了。5万人打下8.2分,这个华人故事竟然藏着惊喜:#这个中国女导演,竟敢把中国女人拍得“离经叛道”。#

先说整体观感:有意思。别带着动画片就低幼的偏见。我敢说,无论大人小孩,但凡点开这部片子都能被瞬间吸引。

李美玲13岁,是一个完美的学生,拉琴、算数文理双优,功课门门拿A。

别以为她是书呆子,人家还有社交牛叉症。每天跟3个闺蜜一起打闹、花痴、追星,好不快活。

同时,她还是妈妈的好宝宝,每天放学准时回家。她家在加拿大多伦多的华人街,拥有一个家族祠堂。李美玲作为祠堂的管理员,放学就和妈妈一起祭拜祖先,招待游客。看起来,是个普通的乖孩子故事?不。13岁的孩子,也有着大人不知道的一面。平静的生活,被一次“犯花痴”彻底摧毁——李美玲作业做到一半,开始YY起自己和小卖部帅哥的狗血恋爱故事。这是很多步入青春期的孩子都干过的傻事,没什么大不了。但好死不死,她在笔记本上随手画的羞耻漫画图……被妈妈撞见了。

妈妈误会了,以为这个男人对自己未成年的女儿做了什么坏事。气急败坏之下,她拿上羞耻图去小卖部找人对质,导致美玲当场社死。当晚,美玲做了个噩梦:家族祠堂的石雕开裂,泛出不祥的红光。第二天醒来,自己就变成了一只胖嘟嘟的红熊猫。老爸一点不惊讶,说:已经到时间了?原来,妈妈的家族有个叫新怡的祖先,可以化身红熊猫。这个本领,在家族女子的身上世代相传。

一开始,惊慌的美玲闹了不少笑话,她庞大身躯也对屋子造成破坏。渐渐才发现,只要控制住情绪,就能恢复人的样子。还有个治标又治本的办法,等到红月之夜,通过仪式永久封印红熊猫。问题在于,仪式之前,美玲最爱的男团要来开演唱会了。这么刺激的活动,美玲怎么可能控制得了情绪呢?后面的事情,肉叔不剧透,留着你们自己体验这份快乐。说这片子有意思,首先萌倒大众的,必定是这只憨态可掬的红熊猫。

这是皮克斯最擅长的老把戏了:创造一只极具生命力的超现实萌物。《头脑特工队》《玩具总动员》《寻梦环游记》都是这一概念下的优秀产物。这次的红色熊猫,其实是小熊猫。不是国宝那种熊猫的小型版,人家学名就叫这个,成都的熊猫基地就有一块小熊猫区域。华裔女导演石之予出生于四川,这是她特地选择的原型。

小熊猫本来毛色就是红的,但红色的熊猫,在片里还有更深的意味:不受训的成年女性。美玲第一次变身时,镜头特写了她变红的瞳孔。妈妈以为她月经初潮了,一直开导她:身体会发生一些变化。和变成笨拙的红熊猫形成了偏差式笑点,但也是在暗示少女到女人的转变。和英文片名Turning Red,以及美玲追星男团、花痴便利店小哥的情窦初开,形成了呼应 ——性成熟。

而一开头,红熊猫不可控的暴躁和不能被撞见的羞耻感,都是对成年女性未经“驯化”的一种传统偏见。没想到吧,萌物的表皮下,藏着深刻的批判内核。不过别担心会沉重,片子有意思的地方太多,不会让你emo。除了萌物的脑洞,还有中二而羞耻的细节设定。赶来给美玲做仪式的七大姑八大姨天团闪亮登场,仅一双拖鞋、雪地靴、波鞋、老北京绣花鞋,各有各的妖娆。

这!是修炼到阿姨等级才具备的自信放光芒。最好笑的是,解开红熊猫封印的关键时刻,那场面那阵仗,那镜头那摇臂……妥妥一出《美大妈战士》变身环节。

全片调性,基本就是俩字:羞耻。但,羞耻中,又带着强烈的——

共鸣。看细节,你会发现,这个中国家庭太真实了。 李美玲家里有各种蝴蝶兰、富贵竹招财;晚上看的像极了tvb心机宫斗剧;

生活在美洲,床还是传统镂空木质中式图案,餐具也是典型福字花纹;

没事就喜欢擀面、和馅做包子;早餐喝粥,大餐吃腊味饭;

就连起坛作法的仪式上念的咒语,也是粤语。广东地区的观众简直DNA动了,哪个家里不是既有点小迷信,又爱看TVB,过年过节必做传统食物,最亲不过家乡语?情窦初开的李美玲,也很难不让人觉得“世另我”。和集美/兄弟们去便利店偷瞄帅哥/美女店员,嘴上说着不怎样,晚上却芳心暗涌幻想连篇。说,是不是年轻时的你?

追星时两眼放光,为了买周边看演唱会跟家里闹不愉快,又有多少人经历过?情窦初开的李美玲,也因为这种对异性萌发的兴趣,开始跟妈妈产生矛盾了。片子上半部,母女的相似程度堪比复制黏贴。看剧时,对角色喜恶一致:

连在祠堂磕头的弧度和节奏都一致。

这暗喻了亲子关系最初的模式:模仿。都说孩子是看着父母的后背长大的。成长期最早的学习对象,是父母。此时,镜头来了一段环境描写:花香鸟鸣,钟声悦耳,打太极的老人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岁月静好,就像母女俩的关系。

可是,孩子是父母的复制品吗?子女会永远跟父母步调一致,按他们的口味去“成形”吗?伴随着太阳下山,祠堂从明亮的红亮变成了昏暗的蓝色,是转变的伏笔。

美玲眼中的“欲火”,被妈妈一再掐灭。第一次,是她在练习本上画下羞耻漫画时,妈妈粗暴地闯入她的情感空间,把她拉回“正轨”。后来,电视里出现美玲喜欢的男团时,她再次小心翼翼地用“我的同学都挺喜欢他”试探妈妈的态度,遭到了嫌弃和打压。

妈妈两次让她“社死”,都是导致她失控变成暴躁红熊猫的直接原因。第一次,众目睽睽之下把她的羞耻漫画公布在她有好感的男性面前。

第二次,妈妈跟保安打架,在全校师生的见证下,掏出了为她送来的姨妈巾。

这些,完全能唤醒我们在青少年时期,即在人生自尊心最敏感而脆弱时,遭受父母当众指责,没事被曝光童年屎尿屁黑料的社死回忆。

导演还用“光”进一步强调了妈妈的权威:

妈妈两次都处在被跪拜的方向

导演还是用“光”,表现美玲心境的转变:当妈妈曝光女儿对男性的好感时,李美玲被推出便利店时,光从蓝色,变黑,再成了红色。

预示着她心中的红熊猫被召唤——不被驯服的女性觉醒意识即将开启。美玲下定决心要和闺蜜一起去看男团演唱会,骗老妈要参加学习小组,缺席了祠堂的家庭分工。并为了凑门票钱,还利用红熊猫变身卖萌挣钱。

从对父母的委曲求全,到阳奉阴违,两个笑脸就看出李美玲变了。

导演还巧妙地运用了颜色作为意象:被驯化的绿色,不被驯化的红色。在西方绘画和神话里,红绿也是常用的对比色,比如俄尔普斯和欧律狄克。你看,美玲家族祠堂里供奉的女祖先牌位,是绿色;

当年都成功“压制熊猫”的外婆、姨妈天团、妈妈,都是一身绿衣。甚至。外婆和妈妈的装束,宛如上一代的复制黏贴。让人忍不住联想,如果李美玲没转变,长大后是不是又将重复这身传统的“绿女”呢?

然后你又会发现,李美玲从小到大穿的都是红衣。

后来甚至变成瞳孔都是红色的红熊猫,连头发都是红色的——她是唯一一个未被“驯化”的“叛逆”女性。

但别忘了,大部分时间里,她一直带着一个绿发卡。和姨妈们的胸针、发卡、耳环、戒指一样,象征着被压迫的教条依然萦绕在她头顶,没有远离。

直到在封印仪式上,她一身红衣,头上发夹是一朵红花……

发现没,这和开头第一幕,她的幼年时期一致——

她又回到初始状态,有机会不再被传统女性教条训服。也注定了,她必然在封印仪式上选择“解放”自己。父母一直强调:封印了红熊猫你就自由了。 真的?大白话是,封印的不只是红熊猫,封印住的也是李美玲最初的本性。她不可能因此变得自由。巧的是,男团演唱会和封印仪式在同一天。在自我追求和他人期待之间。每一个“李美玲”都曾被这样的时刻难住。

换作你,你会怎么选?在封印仪式上,李美玲忤逆妈妈,坚持不封印红熊猫,坚持要去演唱会。妈妈魔怔了“她怎么可以这样对待她的妈妈”,然后化身两眼发出阴森的红光,从黑暗中破坏式而来的庞然大物——巨型红熊猫。

正如片子的终极大反派不是别人,是李美玲的亲妈。不过与其说是母上大人,不如直接在字幕区打上“妈妈是妖怪”这样更明了?这也是本片有争议的地方,“中国式父母”被一定程度地妖魔化了:“人生中最大反派”。

不可否认,人均拥有一个逼你穿秋裤的“为你好”式父母。唠叨是唠叨了点,而且每个人的成长,都或多或少地伴随着反抗父母。其实片子除了诉说中国式家庭的女性成长的困境之外,更多了,可能还是诉说导演自己的经历:一种亲子的割席之痛。你看,美玲外婆第一次出场,眉头上的伤疤特别刺眼。那是妈妈为了嫁给爸爸,和外婆争吵时失手留下的。

这是母子间沉痛的割席。还有一个意象,在封印熊猫的虚幻空间中,穿过新怡怀中的镜子,就能把红熊猫留在虚镜,只身回到现实。但妈妈穿过镜子向女儿伸出手时,李美玲拒绝了。以镜子为间隔,象征着和妈妈分属两个世界。这,也是在和妈妈割席。而且,片中多次以“包子”为表征,强调妈妈的强权。幼年时,喂包子;长大了,继续不由分说地塞包子。

在美玲参加课后活动时,闯入学校教室给她送包子。

表面是包子,实际上象征的是暴力支配和窥探。同样是包子,导演有部寓意更极端的、拿下奥斯卡最佳短片的《包宝宝》。有天,嘴边包子变成了宝宝,中年女人把它当儿子养了起来。

但是包子又软又小,踢个足球脑袋都会塌下去。

于是,包宝宝被妈妈过于保护,两人间的嫌隙日渐严重。有天,包宝宝甚至带回来一个外国女人,收拾行李准备自立门户。妈妈又舍不得又担心,情急之下, 竟然把包宝宝吃进了肚子里……

母噬子的灵感,来源于导演最喜欢的画作,戈雅的《农神吞噬其子》。你会发现,包子,只是导演两部片子浅层意义上的梦幻联动,但深藏其中的“病态母亲”才是导演一直探讨的主题。这种极端,源于导演自身的成长经历。石之予两岁时随父母移民加拿大。父亲常在外工作,妈妈在异乡总是把她看得很紧。吃饭、上班、旅游,几乎做什么妈妈都要跟着。就连《青春变形记》中,妈妈大闹学校的事情,在石之予的童年中都能找到原型。

她对掌控欲过于严厉的母爱,有天然控诉欲,完全能理解。但在这部本该深化“女性帮女性”的成长类片子中,格局还是小了。你会发现,李美玲的姐妹团,会在她最无助的时候鼓励她,支持她;妈妈的阿姨天团,何尝不是同类的守望相助。这是一种女性之间情谊的传递,怎么到了亲妈和女闺女这反而断代了呢?变成了老套的西方小男孩成长故事:要长大,必然要和原生家庭决裂,甚至弑父。况且,李美玲反抗妈妈,只是为了去追男团,并没做什么有更具深意的事情。这也就难怪部分网友的不解:一个13岁的小学生,放着考A的智力不学习,为了追星考B这就是反抗老妈的意义,这是所谓的自由?

石之予曾谈到父母:作为一个中国移民的孩子,你总是会被父母敦促要更加努力,而你自己也的确在不断奋斗,从而不辜负父母的付出与期待。在片中,她也表达出这种期待的严重不满:觉得被期待“完美”很累。

但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她的优秀离不开父母。她成为了皮克斯32年来第一位华裔女导演。幸好,石之予盖章道:她想表达的不是控诉,而是和解。虚境中,李美玲遇到了少女时期、哭泣中的妈妈。她反过来牵着妈妈往前走,妈妈才逐渐恢复成年的样子——李美玲在反哺。

和《瀑布》中,女儿王静照顾突患精神病的虎妈罗品文的“反哺”如出一辙。为什么代际矛盾,发生在母子身上更值得探讨?《春潮》《瀑布》《血观音》都是这一类主题。因为女性敏感、细腻,似乎更善于去相互理解人与人之间某些细微的情感和关系。可《瀑布》中医生反复强调母子相处之道:理解。

即便同为女性,有时我们不一定能百分百体谅彼此。如果不理解,极端会像《春潮》一般从怨恨的奶奶嘴边的皱纹,传到才小学的孙女冷漠的眼睛里;如果理解,极端会像《青春变形记》中,第一次变成红熊猫的李美玲想撕毁新怡的画像般,被妈妈一句话化成绵软的无形力量。-这是个诅咒!-她的原意是祝福。或许,妈妈的方式不对。但无论怎样的方式,都一定是爱你的方式。借着一部作品,导演尝试跟自己情感缺失的童年做和解。如果你也在turning red阶段曾留下伤疤。不妨,看看这个红熊猫,“吸猫”治愈一下。

0 阅读: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