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斯大林封赏功臣,朱可夫一看名单顿时大怒:不能给他元帅!

审度 2025-04-21 15:46:57

卫国战争让斯大林的政治声望达到了顶峰,战争临近尾声时,他要封赏有功之臣。当时担任装甲坦克和机械化兵司令的雅科夫·尼古拉耶维奇·费多连科向高层提交了一份名单,其中申请给三人争取装甲坦克兵元帅军衔。

斯大林拿过名单看了一眼,连连点头,显然很是认同。

这三人分别是近卫坦克第1集团军司令米哈伊尔·叶菲莫维奇·卡图科夫、近卫坦克第2集团军司令谢苗·伊里奇·波格丹诺夫以及近卫坦克第3集团军司令帕威尔·谢苗诺维奇·雷巴尔科。

他们无论战功或履历都够硬,斯大林本就十分欣赏能打硬仗的将领,对此基本没什么意见。他将名单递给了身旁的副最高统帅朱可夫,怎料被接下来发生的事吓了一跳。

不知什么缘故,朱可夫突然变得很激动,一边恶狠狠地划掉了其中一个名字,一边说道:这个人还是再等等吧!

如此反应令斯大林都大吃一惊,他一时间没想明白,究竟有谁能把朱可夫得罪到这种地步,竟毫不遮掩地公报私仇。

这个把朱可夫气得够呛的人就是卡图科夫。

1945年4月中旬,莫斯科收到情报,称有德军战俘交代美军正在向柏林加紧行军,试图率先攻入柏林。

虽然斯大林一下子就识破了其中的阴谋,认为德国人试图用“反间计”挑拨苏军和盟军间的关系,可转念一想:对抗纳粹,我们苏联人流血最多,最后头功若是让别人抢了,谁能咽得下这口气啊!

于是,斯大林在4月17日给朱可夫发了份电报,其中称“他们能做到的,我们也应当做到。”

当指示传达到全军后,立马在苏军高层中掀起了一股竞争热潮,大伙都在想:放眼整个历史,这都是首屈一指的不世之功啊!既然功劳一定要苏军拿下,这个人为什么不能是我?

然而江湖不光是打打杀杀,也是人情世故,想要争功,不仅要有实力,更要够资历,眼下够格的就两人:朱可夫和科涅夫——前者地位更高,后者指挥的乌克兰方面军距离柏林更近。

事实上,白俄罗斯、乌克兰两大方面军与柏林的距离差不了太多,朱可夫、科涅夫在苏军中的地位差距也没想象中那么大,同样争强好胜的两人实则一早就结下了梁子,科涅夫不服朱可夫,在高层中早已不是秘密。

远的不提,就拿发生在1944年2月的科尔孙—舍夫琴科夫斯基战役来说,此役作为右岸乌克兰战略进攻的重要一环,苏军最高统帅部极为重视,特意派出朱可夫作为统帅部代表负责战役的指挥。

怎料战役过程并不十分顺利,瓦图京的乌克兰第一方面军一时陷入困境,朱可夫又染上重感冒,科涅夫为之一振:机会来了!

原来,在他看来,朱可夫过于偏袒瓦图京,还仗着官职更高强压他一头,对此积怨已久。机不可失,他当即给斯大林打小报告,称“战况危急”。

言外之意:恰是他朱可夫无能,让乌克兰第一方面军陷入险境;为啥乌克兰第二方面军能打漂亮仗?因为我比朱可夫厉害。

这一招非常奏效,斯大林听后立马将指挥权交给了科涅夫,唾手可得的功劳一并被后者收入囊中。

人无完人,纵使科涅夫在苏军中威望极高,他爱打小报告的毛病同样备受诟病。但朱可夫后来所做的事情,性质显然要更糟糕一些。

总而言之,两人的明争暗斗持续不休,后来已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抢占柏林”的指示下达后,两人立马做出了针锋相对的命令。

科涅夫下令:“必须立即强渡施普雷河,于4月20日夜至21日凌晨从南面冲入柏林。”朱可夫则要求部队“应不惜一切代价冲进柏林郊区,最晚不迟于4月21日凌晨4点。”

最终在卡图科夫的卓越指挥下,隶属于白俄罗斯方面军的近卫坦克第1方面军成为第一支攻入柏林的四军部队。攻下德国国会大厦后,卡图科夫在大楼的墙壁上留下亲笔签名:“俄罗斯坦克在柏林。”

哪知即便卡图科夫出色地完成了任务,朱可夫依旧心生怨恨,只因自己的无理要求没有被满足。

原来,为保住“柏林征服者”的殊荣,朱可夫竟丧心病狂地下令让卡图科夫拦住友军其他部队,最好把他们都赶走。怎料卡图科夫想也不想,当即表示自己做不到。

朱可夫猛然腾起怒火,大骂对方是“母犬的崽子”,还扬言“要把你所有的勋章都摘了,再像打死一条狗一样毙了你”。

事实上,此时卡图科夫对朱可夫的不满也达到了顶点:后者为了争功,在没有任何侦查的前提下就要求近卫坦克第1集团军发起进攻,还命令坦克强行穿越泥泞的沼泽地带,导致卡图科夫麾下部队受损严重,一下报销了5位旅长。

然而,他并没有选择与之争吵,而是非常爷们儿地、义正言辞又不失阴阳怪气地回怼道:“元帅同志,我宣誓效忠的是我的祖国,而不是您。我的勋章也不是您给的,您摘不走的。”

朱可夫被怼得哑口无言,一肚子的怒火无法发泄。

值得一提的是,后来有文件显示,斯大林最初的计划就是让其他部队停留在柏林郊外,让朱可夫的部队进入市区插旗,但为了充分调动各部队积极性,加快作战进度,才取消了该想法。

不难想象,差点错失这一历史功绩的朱可夫在得知此事后,无疑将更加讨厌“不识抬举”的卡图科夫。

因此,得知斯大林有意授予卡图科夫兵种元帅军衔时,朱可夫干脆也不装君子了,当即公报私仇,从名单中划掉了卡图科夫的名字,导致后者应得的荣誉和尊重迟到了整整14年。

长期以来,苏军装甲坦克兵主帅被认为是帕维尔·阿列克谢耶维奇·罗特米斯特罗夫,但卡图科夫与之比较,不但军事才华与指挥水平不落下风,卡图科夫还总能打出更漂亮的战损比,就他军事生涯的表现而言,可谓“开局即王炸”。

1941年10月初发生在卢茨克、杜布诺一带的防御战中,苏军一度陷入了绝望。

当时,古德里安所率领的560多辆坦克正迅速迫近,苏联这边只有一个仓促组建的坦克第4旅,手头只有45辆型号落后的坦克。不但如此,被任命为旅长的卡图科夫罹患肾炎,刚做完手术,发着40多摄氏度的高烧,人站在那里都晃悠悠的。

从士兵的角度看,状况更加离谱:大战在即,旅长非但不让他们备战,反而命令所有人拿铲子挖坑,用三合板粘坦克模型!

“长官不会把脑子烧坏了吧?”私下聊天时,大伙儿都这么说。有人甚至给高层写举报信,指控他们的旅长是“德国间谍”,想把他们累死算完。

要知道,该部队是拱卫莫斯科南大门奥缪尔的主力部队之一,要是出了问题,后果不堪设想。所有人都认为这下完蛋了,怎料结果狠狠地扇了他们一巴掌。

保卫战打响后,卡图科夫将手中的坦克分成十几个小组,三四辆为一组,要求每小组开两炮就换个地方。

在德军视角中,纵深巨大的苏军阵地中,影影绰绰到处都是坦克,四面八方打来炮弹,神出鬼没,防不胜防。一向满肚子鬼点子的古德里安都被打得不自信了,竟命令部队不得冒进。

有意思的是,后来报道这场战役时,苏德双方都称“双方有上千辆坦克交战”——苏联这边是忽悠人的,德国人却当了真。

虽然坦克第4旅最后还是丢掉了防区,但大大拖缓了德军的前进步伐,让身后的友军完成了部署,还顺带消灭了133辆敌军坦克和2架飞机,超额完成任务。

1941年11月11日,卡图科夫的部队被授予“近卫”称号,成为第一支苏军近卫坦克旅;他的作战理念也被最高统帅部下令写成书,分发到各单位学习。

在库尔斯克会战中,卡图科夫与罗特米斯特罗夫强强联手,一同扛下了敌军第4坦克集团军的强大攻势,成为取胜的一大关键因素。但值得一提的是,卡图科夫指挥的近卫坦克第1集团军的战损比要更加漂亮。

并非罗特米斯科洛夫不够优秀,事实上,根据许多资料来看,当时苏军装甲坦克兵心中的“战神”与“胜利的象征”就是卡图科夫,而非后者。

因此,不难想象,朱可夫因个人恩怨而剥夺卡图科夫兵种元帅军衔的做法,对后者在军中的地位与威望造成了多大的损伤。

1946年9月,苏联高层决定设立“坦克兵节”并举办盛大庆典,卡图科夫虽在受邀名单之列,可以他的地位与功绩,居然只被安排在第42排——想都不用想,朱可夫仍在死缠烂打,卡图科夫对此感到愤怒与羞耻,干脆拒绝出席。

做到如此丑陋的地步,朱可夫竟还不满足,曾试图剥夺对方的兵权,将其排挤出军队。把一切都看在眼里的斯大林终于也看不下去了,直接质问道:“卡图科夫走了,谁来负责西部的防卫工作?”

好在结果是理想的:1959年,赫鲁晓夫在访美的专机上,不知哪根筋搭错,突然想起卡图科夫。他一下飞机就给国防部长马利诺夫斯基打了个电话,吩咐立马给卡图科夫授予装甲坦克兵元帅军衔。

正是在那一年,朱可夫偶遇卡图科夫的妻子。

此时朱可夫早已被剥夺职权,踢出了权力圈子,物是人非,他百感交集道:我离职时,几乎所有人都落井下石,唯独卡图科夫没有说我半句坏话,他真是个好人啊!

虽未直言,但字里行间都是歉意,相信朱可夫这回是真心的。

被问及近况,其妻表示他的身体很糟糕,不得不住院治疗。朱可夫由衷地表达了问候,祝愿老部下能早日恢复健康。

卡图科夫听后沉默了两秒,随后轻声说道:早知如此,又何必当初呢……

两人多年的恩怨,在这一刻烟消云散。

0 阅读:226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