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毅定调"中国台湾省"称谓,1.81万亿国防预算破纪录:统一倒计时已启动?
在2025年3月7日举行的记者会上,王毅外长明确指出,台湾地区的唯一称谓是“中国台湾省”。这一表态直接驳斥了所谓“台湾地位未定论”,并重申两岸统一的历史必然性。与此同时,中国国防部发布2025年1.81万亿元的国防预算,明确强调这一增长与维护国家主权和实现完全统一的目标密切相关。
这一系列动作释放了怎样的信号?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形势,两岸统一的进程又将如何推进?
台湾问题的形成与延续
台湾问题的根源可追溯到1949年国共内战结束后形成的两岸分治局面。尽管如此,国际社会普遍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1971年,联合国通过2758号决议,明确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将台湾的代表席位排除在外。这从国际法层面奠定了台湾属于中国的法律地位。
然而,随着冷战结束及国际政治格局的调整,台湾问题逐渐成为中美博弈的关键议题。美国一方面承认“一个中国”原则,另一方面又通过《与台湾关系法》不断对台军售,形成“战略模糊”的暧昧政策。近年来,台当局拒绝承认“九二共识”,推动“台独”言论,更使两岸关系雪上加霜。
两岸关系的紧张与依存
尽管岛内部分势力宣扬“台独”,但从经济层面看,台湾对大陆的依存度逐年攀升。数据显示,大陆及香港占台湾出口总额的40%以上,是其最大贸易伙伴。台湾的经济“生命线”与大陆紧密相连,而两岸日益加深的经济融合也为未来统一提供了现实基础。
在今年两会上,中国国防部宣布2025年国防预算增至1.81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7.2%。这一增幅引发外界关注,但实际对比全球主要军事大国不难发现,中国的国防预算占GDP比重不足1.5%,远低于美国。此外,人均国防支出和军人人均支出也明显低于其他大国,表明中国的国防投入更多出于防御性需求。
围绕国防预算的实际用途,中国明确指出其主要目标是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以及应对复杂的国际安全形势。近年来,解放军在台海方向的军事部署和实战化演练频率显著增加,尤其是在“台独”势力加剧挑衅和外部干涉持续升级的背景下,这种投入更显必要。
国防现代化是这一增长的重要方向,包括高超音速武器、航空母舰等高端装备研发。这些投入不仅提升了解放军的整体能力,也为实现未来可能的统一行动提供了有力支持。
国际环境的复杂化美国在台湾问题上的干涉是当前最主要的外部变量。近年来,美方不断加大对台军售力度,并频繁派遣军舰穿越台海,试图向台当局释放支持信号。然而,美国始终未明确支持“台独”,仍然试图维持“战略模糊”以最大化自身利益。
此外,日本在台海问题上的态度也趋于活跃。作为美国的主要盟友,日本通过强化与台的经济合作及军事互动,试图在区域安全框架中扮演更大角色。与此同时,欧盟、澳大利亚等西方国家虽然在台海问题上发声,但总体影响力有限。
对于中国而言,实现完全统一不仅是内部事务,也是应对外部围堵、打破战略格局的一步关键棋子。面对当下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国对台政策的明确性无疑传递出了坚定决心。
和平统一始终是中国的优先选项。近年来,大陆通过经济融合、惠台政策等手段,试图增强台湾民众对统一的接受度。例如,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及“一带一路”倡议为两岸合作提供了更多契机。然而,和平统一的实现仍需克服岛内部分政客和外部势力的干扰。
如果“台独”势力越过红线,大陆不排除采取非和平手段实现统一的可能性。根据《反分裂国家法》,当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受到严重威胁时,将不得不采取“非常手段”。尽管如此,大陆仍坚持以和平方式解决问题,这是基于民族复兴大局的理性选择。
结语王毅外长对台湾的定调以及国防预算的增长,表明中国大陆在台湾问题上的态度已进入更加明确的阶段。实现完全统一不仅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更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重要一步。面对国际形势的复杂和岛内分裂势力的挑衅,中国保持定力,坚定推进统一大业。可以预见,无论通过和平还是必要的非和平方式,中国都将实现这一庄严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