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鲁迅,世人都会想起他那比剑还要锋利的“笔杆子”,他生于乱世,但是却将文字变为了救世良药,他是中华民族脊梁的代表人物。
但是假如说鲁迅能够生在如今的太平盛世,他或许还会写文章针砭时弊,但是他也会有更多的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比如说当一个美食博主。
没错,吃美食就是鲁迅除了读书写字之外最大的爱好,出生在那样的乱世,鲁迅都能暴露他热爱美食的癖好,如果他能生在今天,一定会成为一名合格的美食博主。
1,鲁迅爱好美食
鲁迅在中国人心中,似乎一直都是存在于课本中,历史中的一个符号,很多人对于鲁迅的名言信口拈来,但是却不了解真正的鲁迅是什么样的。
鲁迅的确写了相当多冷硬的文章,但那是为了唤醒当时的中国人救国救民的意识,其实真实的鲁迅,除了心中装着国家大义之外,还是一个鲜活、立体、真实的人。
鲁迅非常热爱美食,作为一个作家,他吃过的美食都会诚实的呈现在他手下的文章中,小学读过鲁迅文章的都一定对《孔乙己》中的茴香豆记忆犹新。
不仅如此,鲁迅在各种文章中都用食物补充着文章的细节,在描写食物时,鲁迅总是能做到用最简练的语言描写出最活灵活现的味道和感受。
鲁迅在北京生活的15年间,他的日记诚实的记录着他“探店”,也就是下馆子的的情况,可以看到的是,鲁迅对于什么样的菜系都乐意尝试,并且来者不拒。
鲁迅爱吃肉,相较于素菜,鲁迅觉得肉类的花样更多,可探究的美食范围也更广,他在北京把京城大大小小的饭店吃了一个遍,什么鲁菜、川菜、江南菜,甚至西餐、日料,鲁迅无一不爱。
“同和居”经营山东菜,鲁迅最喜欢这里的炸虾球和混糖大馒头。东兴楼的酱爆鸡丁,值得细细品尝。而“广和居”的炒腰花和“三不沾”,是鲁迅的最爱。午间工作餐时间,他常常去“龙海轩”,这是一家小饭馆,招牌菜是软炸肝尖、锅烧肚块,特别合鲁迅的口味。
可以看出来,鲁迅爱吃的食物范围很广,他虽然热爱美食,但是不会挑剔贵贱,无论是“八大楼”那样昂贵的菜系,还是小面馆,鲁迅都一视同仁。
2,鲁迅“嗜甜如命”
在日常下馆子之外,鲁迅最出名的就是“嗜甜”,明明是一个严肃的面孔,写的文章也都是如刀剑一样锋利的文章,但鲁迅本人偏偏非常喜欢吃甜食,尤其是沙琪玛这样的小甜点。
鲁迅平时写作,手边的盘子里是一定要摆一些甜品的,其他的比如杏仁糖,桃酥之类的甜品,当自己的儿子海婴过来时,鲁迅就会给他吃一点。
但是当手边摆的是沙琪玛时,鲁迅自己就会珍惜的吃,一次,海婴到鲁迅的房间,看到沙琪玛,就问鲁迅:“爸爸,我能吃一块吗?”
平时鲁迅就很疼海婴,海婴说完就想上手去拿,万万没想到,鲁迅却把盘子推开,而且一脸严肃地告诉海婴:“按理说是可以的,但爸爸只有一个,吃了就没了,所以还是不要吃罢。”
这样的鲁迅,哪还有课本中“横眉冷对千夫指”的样子,但是其实鲁迅在生活中,就是这么一个可爱和鲜活的人,如果鲁迅知道现在的课本将他塑造成一个严肃又无聊的人,说不定还会觉得生气。
鲁迅在招待客人时,一开始是把自己珍藏的美味甜食都无私地拿出来的,但是他渐渐发现,来做客的人越来越多,而且经常把他的“存货”消灭得一干二净。
这么几次之后,鲁迅就变得“小气”了起来,在招待客人的时候,不愿意把自己的甜点贡献出来了,尤其是对待男客人,只愿意给点花生,女客人食量小,倒是有幸吃到鲁迅的糕点。
3,鲁迅的特殊口味
还有一次,别人送了他一包他从来没吃过的糖,但当时的鲁迅牙齿已经很不好了,他的妻子许广平平日里不让他吃太多甜食。
但是鲁迅却为这种从来没吃过的糖着了迷,他认为这种糖细腻,甜美,有种奇特的香味,越吃越上瘾,许广平告诉鲁迅,这种糖叫做柿霜糖,可以治疗上火时口角生疮的症状。
鲁迅当时已经吃了一大半了,听完这话就打算收起来,留着下次口角生疮时擦口角,但是到了晚上,鲁迅馋的抓心挠肝,还是起来又吃了一大半。
鲁迅给自己找的借口是:“因为我忽而又以为嘴上生疮的时候究竟不很多,还不如现在趁新鲜吃一点,不料一吃,就又吃了一大半了”。
但鲁迅也为这嗜甜如命的性格付出了惨痛的代价,鲁迅大半辈子都在忍受牙痛的折磨,到了49岁时,嘴里就剩五颗原本的牙齿了,剩下的都是假牙。
但这五颗牙也没保留多久,最后还是因为牙疼,没过太久就让牙医把所有的牙都拔了,鲁迅在中年时候就已经满口假牙了。
在家常菜上,鲁迅如果不下馆子,在家就会更愿意吃清淡一点的菜系,他本身就是浙江人,所以对于江南口味的菜系接受度非常高。
一些湘菜、川菜之类的菜色对于鲁迅来说就有些油腻了,为了能让鲁迅尝到全国各地的口味,许广平在家会把原本的湘菜改的口味清淡一些,更符合鲁迅的口味。
当年的鲁迅,在吃上舍得花钱,几乎顿顿有肉,每天还吃大量零食,这样的生活,恐怕现在不少人也难以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