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瓶梅》第八十七回“王婆子贪财忘祸,武都头杀嫂祭兄”,这是全书最“残暴冷酷”的一个章节,尽管金莲是个彻头彻尾的反面角色,可她的死还是让读者不胜叹息,借用绣像本批书人的说法:读至此,不敢生悲,不忍称快,然而心实恻恻难言哉!
水浒、金瓶两书写金莲之死,带给人的感觉完全不同,《水浒传》里武松手刃潘金莲,读者感受到的是一种报仇的快感,《金瓶梅》则不同,无论前文中潘金莲如何淫、如何奸、如何狠,可看到她命丧黄泉,一种悲伤的情绪总是萦绕在读者心头。

王婆贪财忘祸
许多前人对这种莫名的“悲伤”给出了自己的解读,田晓菲在《秋水堂论金瓶梅》中就写道:
我们读水浒时不大反对杀戮,是由于在这夸张的英雄故事的天地间,我们不大认真,只是在一种半沉醉的状态中欣赏那些英雄;但金瓶梅是个真实的天地,要求读者很认真,一旦认真,杀戮就不能只是一件痛快的事。被杀的潘金莲,无论怎么坏,无论怎样死有余辜,这个拖着一段历史与一个恶名,而把自己的生活弄的一团糟的女人,我们是这么熟悉,她吃刀子时,我们是会颤栗的。——《秋水堂论金瓶梅》
秋水堂的说法当然有道理,但不红君窃以为解得还不够细致,从第八十七回的文本内容来看,潘金莲的结局带给读者的震撼,离不开两个直接原因,一是金莲的自我地位趋于弱者化;二是武松的杀戮描写太过写实,令人不忍卒读。

武松手刃潘金莲
水浒里的潘金莲,她和西门庆、王婆狼狈为奸,药鸩了武大郎,随后就等着和西门庆做长久夫妻,她处于一种强势地位,如果没有武松的出现,潘金莲就会逍遥法外,所以武松手刃潘金莲,会有自下而上复仇的快感;
金瓶里的潘金莲,她最终的处境十分可怜可悲,先是被吴月娘赶出西门府,随后住在王婆家等着发卖,在这种情况下,所有人都能对金莲的未来路指手画脚,唯独她自己不行。
不红君个人很喜欢第八十七回,这一回写得极有章法,作者兰陵笑笑生安排潘金莲之死,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先是张二官在应伯爵的怂恿下,准备买下潘金莲,结果在春鸿、李娇儿的劝说下,放弃了这个想法,原著这段写得非常不错:
落后春鸿到他宅内,张二官听见春鸿说,妇人在家养女婿方打发出来。这张二官就不要了,对着伯爵说:“我家现放着十五岁未出幼儿子上学攻书,要这样妇人来家做甚?”又听见李娇儿说,金莲当初用毒药摆布死了汉子,被西门庆占将来家,又偷小厮,把第六个娘子娘儿两个,生生吃他害杀了。以此张二官就不要了。——第八十七回
不红君读《金瓶梅》这一段时,顿有一种不详的预感,因为发觉到作者在借着春鸿、李娇儿的嘴,总结潘金莲的一生,一旦总结展开,说明终结就要开始了。

武都头杀嫂祭兄
潘金莲的一生,先是药死武大郎,后跟琴童有染,后又用雪狮子猫吓死官哥,直接导致了李瓶儿病情加剧,最终身死,西门庆死后,潘金莲又和女婿陈经济混在一处,她的一生用东吴弄珠客的话来说就是“金莲以奸死”,这些内容洋洋洒洒,几乎涵盖了全书,可作者仅仅用几十个字,让春鸿、李娇儿三言两语就说了个干净——这是一种总结性的审判,一场死亡来临前的审判。
其后是春梅请求周守备买下潘金莲,守备派周忠、李安去王婆家谈价钱,不料王婆狮子大开口,一口咬定要一百两银子,外加五两银子的媒人钱——实际上王婆后来给吴月娘送卖人的钱时,只给了二十两,足可见王婆的贪婪无度,吃回扣吃到此种地步,真是罕见。

雪娥唆打陈经济
周忠、李安两人回到周府,劝守备不要着急买,先把王婆晾几日,价钱就能谈下来了,结果就在这几天里,武松买下了潘金莲,并且在两人成亲的当晚,以极其残暴的手段手刃了金莲。
在整个过程里,潘金莲就像是一只弱小的蚂蚁,所有人都能对她的未来指手画脚,从春鸿、李娇儿,到周忠、李安,这些人在书中原本是无足轻重的人物,可眼下他们随便一句话,一个念头,就能左右潘金莲的人生路,这种深厚的悲凉感,非有菩萨心肠之读者难解其意。
潘金莲在发卖自己的过程里,唯一一次发挥主观能动性,就是催促武松快点来娶自己:
那妇人在帘内听见武松言语,要娶他看管迎儿,又见武松在外出落得长大身材,胖了,比昔时又会说话儿,旧心不改,心下暗道:“我这段姻缘还落在他手里。”就等不得王婆叫他,自己出来,向武松道了万福,说道:“既是叔叔还要奴家去看管迎儿,招女婿成家,可知好哩......走到屋里,又浓浓点了一钟瓜仁泡茶,双手递与武松吃了。妇人道:“既要娶奴家,叔叔上紧些。”【张夹批:犹称叔叔,妙。】【绣像夹批:自促其死。】——第八十七回
秋水堂在第十九回“李瓶儿情感西门庆”一节中,曾对比过潘金莲和李瓶儿的优劣,她认为:金莲总有千般缺点,在感情上却不是一个势利之人——这也就是为什么她当初能够卖掉自己的钗环来帮武大典房子,而又能够爱上一个一无所有的打虎英雄。

庞春梅托张胜,安葬潘金莲
这个观点在第八十七回,再次得到了验证。
在此回中掌刑千户张二官,以及周守备,他们都曾派人来王婆家,意欲买下潘金莲,但金莲面对这两位有钱有势的官职人员,并没有表现出多大的喜悦,反倒是武松来王婆家时,金莲主动从屋里出来,又是道万福,又是给武松递茶,甚至忘记了陈经济给她的承诺,满眼里只有武松,一心准备嫁给他。
其实按照《金瓶梅》里的人设,潘金莲是十二分聪明的人,学界甚至有学者在进行名著人物类比时,会把潘金莲和《红楼梦》里的林黛玉在智商方面的某些特性进行比对,林黛玉是“心较比干多一窍”,潘金莲是十二分聪明。
可如此聪明的潘金莲,一见到武松就放下了警惕,完全忽视了隐藏的危机,这是一种“关心则乱”的表现,故而张竹坡评价金莲入彀一节,评道是:必如此写来,方使金莲肯嫁武二有情理。不然金莲十二分聪明人,岂不知防患乎?

陈经济感旧忆金莲
武松手刃潘金莲的过程,写得十分残暴,先是一把抓住金莲头发,将她拖过来,一把香灰塞在口中,让她不得说话,两只油靴往金莲肋骨上乱踢,随后一刀剜心,金莲两只脚只顾蹬踏,为了和武松成亲而精心戴的满头簪环也洒了一地......
《金瓶梅》里的武松显然更有心机,更加诡诈,没有水浒里的武松光明磊落,而且心地极狠。金瓶里武大有一个女儿迎儿,这个迎儿在书中戏份不多,不红君初读金瓶时,始终不明白兰陵笑笑生为什么多此一举,非要安排一个迎儿,读至第八十七回,武松手刃潘金莲、王婆之后,迎儿颤抖着对武松说:叔叔,我害怕!武松对着迎儿说了一句:孩儿,我顾不得你了。这才明白迎儿这个人物,就是为武松设计的。

潘金莲药鸩武大郎
如果是水浒里的武松,可能还会顾虑侄女的未来,自己可以轻松逃跑,但不能置侄女于不顾,否则她一个女孩家在这个混沌不堪的世界该如何生活?
金瓶里的武松完全不管不顾,他只要完成自己内心的复仇,为了复仇,他可以欺骗潘金莲、可以逃避侄女的生存问题,还翻墙进王婆家抢了银两,随后上梁山当强盗去了,金瓶第一女主潘金莲的人生,也就此落下了帷幕。
本文乃“不红居士”独家首发,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