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罗振宇跨年演讲时,在他的直播间买了本《预测之书》,后来忙着过年、工作,直到现在才顾得上看。
AI发展迅速,我想看看有了AI后世界到底会是什么样的。
现在AI可以把一本书的内容做成摘要,进而再把摘要做成短视频,即便是文盲也能通过短视频获得知识和自己想要的信息。
那么有了AI,是不是意味着孩子就不用上学了?人们也不需要读书写作了?AI真的能替代人类的各种工作吗?
于是我让DeepSeek告诉我什么职业未来不太可能被AI取代,它列出了下面10个:
1.医疗保健专业人员(如医生、护士、心理治疗师)
2.教育工作者(如教师、培训师)
3.创意职业(如艺术家、作家、音乐家)
4.社会工作者
5.法律专业人士(如律师、法官)
6.宗教领袖
7.人力资源管理者
8.心理咨询师和精神病学家
9.高级管理人员(如CEO、战略顾问)
10.科学家和研究人员
这些职业的共同特点是需要高度的情感智能、创造力、复杂决策和人际互动能力。
这些能力也是人和机器的区别。
首先,AI没有主动需求,而人有。
比如一个人感冒发热了,医生说你要打点滴,这个人可能会说:不行,我还有几个紧急文件要处理,你给我打一针,再拿些药,我回去吃吧。
但AI却不一样,它只有被动回答,如果你告诉它打点滴,它就乖乖等着。
其次,AI按指令精确给出答案,而不会像人一样突发灵感,所以创造力上替代不了人。
第三,AI分辨不出什么是好作品,比如它可以作诗作曲写文章等,创作的各种作品可能让人眼花缭乱,但评价这些作品好坏的还是人。
所以未来各方面的作品数量可能爆炸性增长,但谁能更好地领略这些作品,快速挑出好作品,就会比别人快一步,或高出一截。
最后一个更本质的区别是,人有应对变化的能力,而AI没有。
比如弗兰克尔在二战期间被关进了集中营,出来后他才知道,他的父母妻子和兄长都被纳粹杀害了,即便遭此劫难,他依然选择顽强生活下去,并在学术上取得了成就,写出《活出生命的意义》一书。
他说:“在心理和精神的层面,基本上任何人都能够决定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
这便是人应对变化的能力。
所以无论未来AI如何发展,即便面对多大的挑战,我们都有选择的权利,也有应对的能力。
也只有永远面向未来拥抱变化,才能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面对AI的汹涌发展,我们似乎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但从另一个角度讲,这也是件好事儿,迫使我们停下来想一想,我们有什么优势,然后找到自己的存在方式和意义,更好地前行。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