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三月,已经享国276年的大明帝国,到达了尾声。关外大清政权是虎视眈眈,关内北方大地是赤地千里,满目疮痍,闯王李自成自西安称帝以后,取道山西直取北京,一路上可谓势如破竹,抵抗者寥寥,降者却如云,南方则是一派歌舞升平醉生梦死,最终北京城破,错过最后机会南迁的崇祯帝朱由检只得自缢以身殉国。
长久以来,关于崇祯帝南迁这个话题,可谓是议论纷纷,各有各的的看法和观点,这也可以说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今天宋安之就来说说这个话题,从实际角度入手来说说。
崇祯帝南迁以后的作为,可以有着无数假设。但要说崇祯帝若是南迁,他最大的问题,并不是南方会不会拥戴他,而是他会不会成为最大的军阀。
毕竟当留都南京方面得知北京城破,崇祯帝身死,包括皇太子朱慈烺在内的三个儿子不知所踪以后,是马上拥立明朝宗室藩王为帝。虽然其中经过一番激烈的权力角逐,但最终还是立了二代福王朱由崧为弘光帝,继续扛起了明朝的大旗,当然事实证明最后是扛旗失败。
以继承顺序来说,在崇祯帝身死,三个儿子不知所踪的情况下,往上推,崇祯帝这一代只有他和哥哥天启帝活到成年,既然这两位都死了,就再往上推,他的父亲明光宗倒是有亲兄弟,其中二弟朱常溆出生既死,三弟则是一代福王朱常洵,而二代福王朱由崧,可谓是距离大支明光宗一脉最近的宗室藩王,所以被拥立为帝。
既然二代福王朱由崧都可以被拥立为帝,那么崇祯帝朱由检南迁,那么肯定会得到南方的拥戴。
不过参考明末一团糟的局势,和南明弘光时期的历史,崇祯帝即使南迁到南京,取得政权合法性是没问题,会获得当地官僚支持,但是这种支持是大打折扣的。因为王朝末路时期的官僚,真心为国的没几个,大多都是利欲熏心,私人利益至上,更何况党争这个臭毛病,还延续到了南明小朝廷,所以崇祯帝即使到了南方还会坐稳皇位,但并不会实际控制朝廷,有着真正的实权。
再看看南明时期还有一个显著变化,那便是军队开始军阀化或者说私人化。其中以飞扬跋扈,不怎么听朝廷号令,并且在清军南下之际没有起到多少抵抗作用的江北四镇为甚。
当然军队军阀化,并非开始于南明,其实在崇祯朝就已经开始冒头。毕竟王朝末期,中央朝廷普遍对地方军队控制力减弱,更何况连年大战,耗费了海量军饷,内部又是天灾不断,朝廷是国库空虚,经常欠军饷。以经济角度来看,明朝就是亡于财政破产,军队连军饷都发不出来,经常性拖欠,军队又怎么会替其卖命呢。
在这种情况下,中央朝廷对于军队的控制力其实很低。像明末拥兵自重的左良玉,就曾经多次不听朝廷号令。到了李自成进军北京,更是凸显出这一劣势,崇祯帝之所以不南迁,有个重要原因就是寄希望靠北京自己防御和号召天下兵马勤王,结果没想到的是李自成的大顺军队还没有怎么打,京城三大营就降了,号召天下兵马勤王,却只是来了唐通的八千人马,所以到了南明,军队军阀化也就不稀奇。
所以崇祯帝若是南迁,最大问题就是在于能不能成为最大军阀,因为他得不到百官真正的支持,更是对于军队没有实际控制权,即使稳坐皇位上,但也和傀儡皇帝差不多,即使可以发号施令,但也没有多少人买账。
所以只有拥有了军权,只有成为最大的军阀,才可以获得真正实权,足以震慑下面那些不听话的地方军队,才能调遣动那些心已经野了的武将。
不过很明显崇祯帝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并没有认识到中央朝廷式微,自己已成为弃子,地方军队已经不受控制的恶劣局势。所以犹豫之下,并没有南迁,而是选择固守北京以渡过难关的方法,面对大敌,这个方法,明代宗朱祁钰成功过,明世宗嘉靖帝也成功过,甚至崇祯帝在崇祯二年面对皇太极兵临北京城下时,也成功了。
但是他却忽略了这次的敌人,不是来自于外部,而是崛起于内部的李自成。贪得无厌的官僚和地方军队,面对外敌,害怕守不住自己利益,还会一致对外。面对内部崛起的李自成,自然没有那种同仇敌忾,反而认为李自成会维护他们的利益,他们还可以借此更上一层楼,于是争先恐后想当从龙之臣,就这样崇祯帝被庞大的既得利益集团抛弃,牢固的北京城,也抵不住涣散的人心,崇祯帝最终成为最大弃子,错失南迁的最后翻盘机会。
不过纵观崇祯帝十七年的作为,他虽有心中兴,但帝王心术实在是一塌糊涂,是刚愎自用,还生性多疑。即使南迁的话,如果还是之前那般作为,也很难守住半壁江山。
当然那些先降李自成,又降清的明臣,也并非赢家,在前朝贪得无厌的吸血,身为大蛀虫,投降大顺以后,并没有步步高升,反而等来的是李自成的“追赃助饷”政策,即使再度熬到降清以后,也不过是不被信任的边缘人物,后来更是被评定为王朝革鼎之际的贰臣罢了。
这场明末皇帝与大臣的博弈其实是两败俱伤,皇帝成为最大弃子,丢了江山丢了性命,但赢了风骨,得到后世的同情和认可。而即使熬过改朝换代的动荡,保住了荣华富贵的明朝大臣,却失去了身后之名,只是钉在耻辱柱上的贰臣罢了。
谢谢观看宋安之独家原创文章,专注于中国大历史,更多独特视角,原创文章请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