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说到运动,大多数人第一反应都是“好事”。

确实,规律运动对身体有百利而无一害,这是我们医生天天挂在嘴边的健康建议。但有些人听进去了,却听“过”了头。
这两年我接诊的几位患者,让我越来越警觉:运动过量,不仅不是健康加分项,反而可能是心血管的大杀器。
前不久一项来自英国生物样本库的长期研究,追踪了超过40万人十几年,结果吓了我一跳:每周高强度运动超过规定量的人,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比正常运动人群高出86%。你没看错,接近翻倍的风险。
这不是耸人听闻,而是实打实的数据。
我记得有一次,一个看着很精神的小伙子,30出头,进来做体检。

他说自己平时特别注重锻炼,每天早上五点起床慢跑10公里,晚上再撸半小时铁,周末还骑行、爬山。听得我都替他累。
他说自己不抽烟不喝酒,吃得健康,没啥毛病。可血压一测,150/95,心率也偏快,心电图显示有轻度心肌肥厚的迹象。
我建议他做个动态心电图,结果出来后我们都沉默了:他的心脏在夜间休息时频繁出现室性早搏,一种典型的运动相关性心律失常。
我问他有没有感到心慌、胸闷,他说有时候有,但以为是太累了。我跟他说,这不是简单的疲劳,这是心脏在“报警”。
长期过度运动,会让心脏从“强壮”变成“受伤”,尤其是高强度耐力运动,比如长跑、铁人三项、马拉松等等。

这不是个例。这几年做全科医生,我越来越常见到这种“运动型心脏病”。
有些患者还挺不服气,说,“医生你不是老说运动好?我这是按健康生活来的。”但真相是,运动确实好,但关键在于“适量”二字。
就像水喝多了也会水中毒,运动过头也不是养生,而是在透支。
其实,心脏是个很有“脾气”的器官,它喜欢规律、适度的刺激,但一旦长期处在高负荷下,就会开始“变形”。心肌会因为反复应激变得肥厚,心脏腔室扩张,导电系统紊乱,甚至形成瘢痕组织。
而这些变化,是心律失常、心衰甚至猝死的温床。
我有个同事,年纪比我还小几岁,平时特别爱运动,尤其喜欢长距离骑行。

一次夜班后他决定不睡觉直接骑个100公里“放松放松”,结果骑到一半突然晕倒,送到医院的时候心率已经掉到每分钟30次以下。检查发现,是运动诱发的迷走神经兴奋过度加上心脏电传导异常。
幸好抢救及时,不然后果不堪设想。
其实我们医生自己也不是圣人。我年轻时候也很爱跑步,每天都要刷公里数,特别迷恋那种大汗淋漓之后的快感。
直到有一次跑完后心口发紧,坐下半小时都缓不过来。检查没啥大毛病,但那一刻我意识到,身体是在告诉我:别以为年轻就能随便折腾。
从那以后,我换成了更温和的运动方式,比如快走、游泳,有时候练练瑜伽,反倒觉得精神更好,睡眠也改善了。

还有一类人群我要特别提一下,就是中老年人。
很多人一退休,时间多了,突然开始猛练,甚至参加马拉松,说是要“活出第二春”。我真心建议大家不要冲动。
心血管系统的老化是自然规律,突然加大运动强度,很容易诱发潜在的心脏问题。我曾接诊过一个60多岁的患者,练了一年跑步,准备跑半马,结果训练中突发心绞痛,送来时差点心肌梗死。
后来一查,原来他早就有冠心病,只是自己没感觉。
再说个我印象深刻的例子。
一位40多岁的女性,平时工作压力大,靠健身来“排压”。每天晚上下班就去健身房,跳操、举铁、动感单车,恨不得一口气练三个小时。

她来找我不是因为心脏,而是因为经常失眠、头晕、月经紊乱,总觉得疲惫却精神紧绷。我们做了血检,结果显示她长期处于高皮质醇状态,是典型的慢性应激反应。
其实这也是过度运动带来的影响——身体始终处于高应激状态,内分泌、免疫、神经系统都被打乱了。
有时候我跟患者解释这些,他们会说:“我以为只有不运动才会出问题。”这正是关键误区。运动本身不是万能药,它也是一种“剂量依赖”的干预手段。
就像吃药一样,剂量合适是疗效,剂量过大就是副作用。
从运动生理学的角度来看,每个人的运动耐受阈值不同。

你看到的“别人每天跑10公里没事”,不代表你也能。遗传、基础代谢、心肺功能、既往病史、生活节奏,都会影响你的运动安全范围。
特别是有家族性心脏病史的人,更要谨慎。
说到家族病史,我得特别提一下一个我20多岁接诊过的患者,他父亲48岁猝死在打篮球场上,他自己从小就热爱运动。
那年他准备参加铁人三项比赛,来做个心肺功能评估。我们给他做了运动心电图,发现他在高强度运动下出现短暂QT间期延长,我建议他进一步做基因检测,结果果然发现有“长QT综合征”的风险基因。
这个病例让我至今难忘:不是所有人都适合高强度运动,有些隐性风险,只有在极限状态下才会暴露。

这个问题还有另一个被忽视的层面——心理健康。很多人把运动当成逃避情绪的方式,这本身无可厚非,但一旦上瘾,比如一天不练就焦虑、不断加量才能感到满足,那其实已经偏离了健康轨道。
运动成瘾也是一种心理依赖,它和酒精、咖啡因的依赖机制类似,靠多巴胺刺激带来短暂快感。
而且,长时间高强度运动容易造成慢性炎症状态,这在我们体检时通过一些指标可以看出来,比如C反应蛋白、白细胞轻度升高等等。
这种炎症不是立刻让你不舒服,但长期存在,就像火在烧木头,慢慢地烧坏血管、心脏和代谢系统。
运动,是我们推荐的生活方式之一,但它绝不是越多越好,更不是“多多益善”。

很多人问我,每周多少运动量算合适?我一般建议: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或者75分钟高强度运动,分成几次进行,是比较安全又有效的范围。当然,这只是大致参考,最重要的是听身体的反馈。
运动之后如果出现过度疲劳、心悸、睡眠变差、情绪烦躁,就不是“练得不够”,而是练得太多了。
说到底,我们运动的目的,不是变成运动机器,而是活得更好、更久、更自在。如果运动让你变得焦虑、疲惫、心脏不适,那就违背了本意。

作为医生,我真心希望大家在追求健康的路上,别一头扎进去忘了回头看看自己到底承不承受得起。
运动是药,但剂量决定疗效。
别让本来用来养生的手段,反过来伤了你最重要的器官——心脏。
参考文献:
1.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2年),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编。
2. 《运动与健康的关系研究》,《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21年第55卷第6期。
3. 《过度运动与心血管风险的流行病学研究》,《中国循环杂志》,2020年第35卷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