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英雄纪念碑,是为纪念1840年~1949年间为国牺牲的人民英雄而建立的高大碑塔。1949年9月30日下午6时,出席政协一届会议的全体代表和首都各界群众代表3000人,来到天安门广场,出席纪念碑奠基仪式。在纪念碑奠基仪式上,毛主席喊出了“步兵操”口令,并宣读了纪念碑碑文。
没有你们,不会有今天。
旧世界的金城,是你们的沉重的尸体压垮的, 是你们的汹涌的血冲倒的,
你们永远活着,你们的理想活着, 英勇的姿影活着,但旧世界却死了!
第一届政协会议闭幕式后,全体代表驱车前往天安门广场举行为国牺牲的 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典礼。
天色已近黄昏,电灯在中南海湖滨的绿树丛里闪闪发光,沿着湖滨马路走 出新华门。东西长安街上,从各地赶来准备参加阅兵的机械化部队正在行进,坦克、装甲车、榴弹炮……奔卷着一片烟尘,轧轧声震响四周。 马路两旁挤满了观看的人群。
还没到天安门,就能看见那里光芒四射,直冲天空,无数 彩色电灯泡和霓虹灯像一条发光的彩带在夜空里绣出了天 安门的轮廓。行抵天安门前,更觉置身如在画中,天安门边的 大门和四围的巨厦上都镶满了电灯,灯光里可见成排的红旗在晚风里飞舞,平坦的广场上白色大旗杆高耸入云,两旁是 一长列朱色的红墙。人民政协开会期间,北京的工人日夜赶工,和成千学生业余劳动,完全改变了天安门广场的旧面貌。 今天,在这里举行追念先烈的奠基仪式,将在这里建立一个 为国牺牲的纪念碑。
周恩来第一个到达天安门广场,他在竖碑的地方察看着地形,接着毛主席和朱总司令也从车里走了下来,他们一下 车就往竖碑的地方走去。大石碑还未刻好,这里只是先奠好 了一块基石,石碑周围都已被铲得十分平坦。汽车灯光闪烁不停,汽车陆续不断地驶进广场,代表们愈来愈多,几个青年 代表搀扶着82岁的华侨代表司徒美堂先生,两个女服务生扶 着何香凝先生最后走进广场。
毛主席背着两手,不停地在奠基石碑边上踯躅着,不时 地望望石碑,又望望周围,周围的大楼顶上无数的各色电灯 照射着广场。天门城楼已整修完毕,城楼正中悬挂着巨幅 的毛主席画像。天色愈来愈黑,因而天安门附近也就愈显得 光耀夺目毛泽东看看时候已晚,便转身大声地对代表们说: “首席代表站到前面来!”
于是,朱德、贺龙、刘伯承、陈毅、罗荣桓等将领,在庄严的“口令”下,排成了一列,随后,毛主席走向队列中,站在第 一排中间位置。这些20余年来忠心耿耿为人民解放事业而历 尽艰险的人民杰出将领,中国人民的好儿子,现在站在这里, 追念3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 雄,及30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永别的战友!
林伯渠秘书长宣布:为国牺牲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 典礼仪式开始。
于是,乐队奏起了国歌,又奏起了哀歌,天安门广场沉默 了,整个北京城沉默了,只有低沉的旋律在空中缭绕……
乐声终止,穿着朴素的周恩来,首先代表主席团致辞说: “我们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为号召人民 纪念死者,鼓舞生者,特决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北京建 立一个为国牺牲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现在,一九四九年九月 三十日,我们全体代表在天安门外举行这个纪念碑的奠基典礼。”
全体代表在低沉的哀乐声中,静默志哀。
哀毕,毛主席抬起头来,沉重地缓步走到扩音器前,用其 特有的浓重的湖南乡音宣读纪念碑碑文: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 朽!
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 朽!
由此上溯到1840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 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毛主席洪亮的声音回荡开去,冲激着天安门,冲激着四周的红墙和大厦,冲 激着整个北京城,一切似乎都荡起了低沉的回声:“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人民 英雄们永垂不朽…… ”
这时,毛主席静静地走到奠基石边,挖起一铲土填到碑基边上,接着朱总司 令等一个个跟着上去铲土,一个跟一个,一个跟一个……周围依然十分沉寂,只 听见乐队轻轻地奏着哀乐,以及铁锹撞击着石土的声音,整个北京城沉浸在哀 悼之中 …..
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典礼上,罗浪指挥华北军区乐团演奏了“风风铃”曲调的哀乐。这首乐曲,是由陕西民乐演化来的。这之后,“风风铃”乐曲 经中央政治局审定,被正式批准为典礼乐曲。
死亡,是人类情感上的敏感点。哀乐,总是与死亡结伴而来。人们在回避死 亡的同时,也疏远着哀乐。但是,当噩耗降临的时候,人们又最需要它,因为没有 哪一种声音能像它那样将人们心中郁结的哀痛诠释得淋漓尽致。
哀乐,中国人妇孺皆知而不愿提起的音乐。
哀乐,中国人最易听懂却不愿再听的音乐。当人们渐渐开始正视死亡时,便自然会注意到哀乐。
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典礼上,罗浪指挥华北军区乐团演奏了“风风铃”曲调的哀乐。在这以后,“风风铃”乐曲报中央政治局审阅后,被正式批准为典礼用乐曲。
“风风铃”那低回悲哀的旋律,是由陕西民乐演化来的,它的诞生要归功于 延安时代的革命文艺工作者。
在煤矿文工团著名作曲家刘炽那里有一份关于“风风铃”的资料:在1942年春,延安鲁艺组织了一个“河防将士访问团”,赴驻延安附近王震米脂县时,请当地的著名唢呐艺人常峁演奏一些唢呐曲,在 他吹奏的曲子中,有一曲民乐“风风铃”。“风风铃”那悲壮、深情的旋律深深地吸引了三位作曲家,于是他们记下了“风风铃”独特的曲谱。
这支乐曲采回来后,采集者根据其风格易名为《追悼曲》。在延安军民公祭刘志丹时,音乐工作者编配民乐谱,还填了歌词,临时命名为《公祭刘志丹》。
1955年底,刘炽为电影上甘岭配乐,在配乐写战士牺牲 场面时,将“风风铃”改为管弦乐,谱成了一曲完整的追悼乐。 至此,这首哀乐从搜集到加工成形,共经过了14年。其后,老 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逝世时都采用了这首乐曲。1976年,三位开国伟人辞世,哀乐曾三次久久盘桓 于中国大地。
作者:闫树军
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指挥学院干部,大校军衔,天安门纪念品收藏研究专家。
曾任某集团军炮兵旅文化干事、副教导员,总后干部轮训大队参谋、干事,后勤指挥学院研究生队队长、后勤指挥学院印刷厂厂长。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指挥学院干部,大校军衔,天安门纪念品收藏研究专家。
内容来源:《图说人民》+解放军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