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有“列六卿于左省,建五军于右隅”之说。指的是在 “T”形宫墙外,今天安门广场两旁,也就是东边的国家博物 馆,西边的人民大会堂及附近一带的位置上,林立着统治全国的衙门。
设在东面的衙门有:礼部(掌管全国礼仪、科举、学校), 吏部(掌管全国官吏任免、考课、调动),户部(掌管全国户籍、 土地、赋税、财政收支),宗人府(包办皇族的 一 切事务),兵部(主管武官选用及兵器),工部(主管全国各项工程、工匠、水利、交通),以及鸿胪 寺、钦天监、太医院等。衙署建筑均坐东朝西。
设在西面的衙门有:都督府(全国最高统军机构左、中、右、前、后五军),太 常寺(掌管祭祀礼乐),通政司(受理内外章疏、收臣民密封申诉之件),以及锦衣 卫(掌侍卫、缉捕、刑狱之事)等。衙署建筑均坐西朝东。
在长安左门、长安右门有分别通往五府六部的总门两座,叫做“公生门”,文 武官员由此进出宫廷俱奏。
到了清代,广场东侧的衙门基本上沿用明朝旧制,当时叫户部街。为了统治 的需要,清王朝在户部街外侧增设了翰林院(掌制诰、史册、文翰之事)。
广场西侧,清代采用八旗兵制,不再建立五军都督府,并把原来的街道改称 前府胡同、右府胡同、左府胡同、中府胡同、后府胡同等。
清代还在明锦衣卫旧址建立了刑部,称这条街为刑部街,后在这条街上又 增设了都察院、大理寺等审案判刑的机关,又称司法部街。
1754年(乾隆十五年),在公生门两边加筑围墙,东西折向北转接皇城墙,又 在新加围墙东西端各辟一门,门三阙,分别称东三座门、西三座门。
辛亥革命后,公生门,东、西三座门及内里的五府六部陆续拆除。
据《国朝宫史》记载:“大清门在都城正阳门内,……前为天街,方广数百步,
周以石栏,俗名‘棋盘街’。”天街、棋盘街是指今天安门广场南端,毛主席纪念堂 南门至正阳门城楼下的那片空地。
明代时,棋盘街以木栏围着,中间东西有一路与江米巷(今东、西交民巷)相 通。从正阳门上居高临下一望,犹如一副象棋盘,通道恰似双方交战的“楚河” “汉界”。1775年(清乾隆年间),修葺棋盘街时,拆掉了木栏,换成了石栏,使原来 象棋盘的两座木栅栏,成为了一座正方形的石栅。这样改建,使原来的棋盘变了 形,“象棋盘”变成了“围棋盘”。
明代蒋一葵在《长安客话》中有如下描述:“大明门前棋盘天街,乃向离之象 也。府部对列街之左右。天下士民工贾各以牒至,云集于斯,肩摩毂击,竟日喧 嚣,此亦是国门丰豫之景。”清《查浦诗钞 ·杂咏诗》中称:“棋盘街阔静无尘,百货 初收百戏陈,向夜月明直似海,参差宫展涌金银。”足见当时棋盘街商贾云集、市 井繁华的景象。
棋盘街还是屯兵驻足的营地。每遇皇帝出宫大典时,守护皇宫的御林军将 先期扎营在此。《燕都游览志》记载:“棋盘街直宫禁大明门之前,每朝会诸大典,京营将先期领营军护卫,驻足其中,树帜甚盛。”这个时候,各 店铺收摊关门,棋盘街上平日的喧闹声也停止了。
由于大明(清)门至承天门、午门,是皇宫的禁地,那时, 从东城到西城或从西城去东城的老百姓,均须绕道从棋盘街 通过,因此,棋盘街又是东、西两城交通往来的孔道。
在天安门广场南侧,与天安门隔着广场南北两端相对的是正阳门。
正阳门与天安门共同坐落在北京古城的中轴线上,由于 它位于紫禁城与皇城的正前方,故俗称前门。又因为前门是 内城的正南门,故人以南为阳,以南为正,故前门的正式名称 为正阳门。
老北京流传着很多顺口溜,用以说明正阳门的巍峨与高大。如:“刘伯温修造北京城,前门楼子高大是第一名。”“北京 城方又圆,四十里走不完,就属前门高又好,前门楼子九丈 九。”“前门楼子在正南,鬼子看见它,吓得跪在地下边。”正阳 门由城楼、箭楼、瓮城、正阳桥和五牌楼等建筑组成。这组建 筑除五牌楼外,都是城市军事防御工程,从而给京师增添了庄重、肃穆的色彩。
正阳门的城楼始建于1419年(明永乐十七年),原沿用元 大都丽正门旧名。1437年(明正统二年)修筑京城城楼,将丽 正门改名为正阳门。
城楼坐落在砖砌城台上,城台上窄下宽,正中开有拱券 式门洞,五伏五券,内券高9.49米,宽7.08米;外券高6.29米,宽 6米。
城楼为灰筒瓦绿琉璃剪边,重檐歇山三滴水结构,每面 有檐柱、老檐柱和金柱三层柱子,楼上楼下均四面有门,面阔 7间、进深3间,上下有回廊,上层前后装修为菱花格扇门穿, 下层为朱红砖墙,明间及两侧山面各有实榻大门一座;楼两 侧端沿城墙内侧设斜城马道以通上下。通面宽36.7米,深16.5 米,高27.3米。整座楼通高42米,为北京所有城门楼中最高者。
箭楼位于城楼的正南,建成于1439年(正统四年),同样坐落在砖砌城台上,城台高约12米。箭楼为灰筒瓦绿琉璃剪 边,重檐歇山顶,上下四层。南面开箭窗52个,两侧各21个,三 面共94个,作对外射击之用。箭楼前楼后厦,南侧面阔7间,通 高38米,通宽62米,进深20米;北侧庑座面阔5间,宽42米,进 深12米;通进深32米,楼高24米。门洞南侧宽10米,北侧宽12.4米,门为吊落闸门,整座箭楼通高38米,为北京所有箭楼中最 高者。
在城楼与箭楼的东西两侧,各有一堵似半月形的城墙把 两楼连在一起,这就是瓮城。瓮城内宽108米,进深85米。它是 皇城最外面的“庭院”,并以墙垣、城门与皇城连接。因为该处 是北京中心 内外城中间的枢纽地带,无疑是防守内城的 要冲之地。可集结军队,用以加强城门守军的防卫能力。
因为前门距皇宫很近,一旦前门失守就危及皇宫。古代 通讯落后,以悬灯示警:悬灯一盏,表示敌人已接近城下;悬 二盏,表示战斗激烈;悬三盏灯,表示城防将要失守。1644年3 月19日,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攻破了德胜、朝阳、阜成、 宣武等城门后,大军齐集正阳门下。崇祯帝听说前门楼上已 悬上了三盏灯,知道大势已去,便带领太监王承恩出了神武 门,登上煤山,在山的东麓一棵槐树上自尽。
在瓮城里,除了前门城楼下门洞外的两个石狮子外,最重要的建 筑就是门洞东边的观音庙和西边的关帝庙。《宸垣识略》记载:“观音 大士庙在月城内之东边,有明万历壬辰修筑都城碑记。”
这两座小庙在明清时,香火很盛。尤其是关帝庙,每到初一、十五 和旧历年三十夜,前来拜佛求签的人拥挤不堪。《都门杂咏》记载:“来 往人皆动拜瞻,香逢朔望倍多添。京中几万关夫子,难道前门许问 签?”
在箭楼以南,有一座跨越护城河的石拱桥,叫正阳桥。过了桥就 是北京最高大、雄伟的油漆彩画,木结构的五牌楼。牌上有“正阳桥” 三个大字。
正阳门在悠悠5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饱经沧桑,几毁几修。 1900年,城楼被八国联军击毁,箭楼也被火焚。1906年,参照崇 文、宣武二门重建。据载,“修建门楼时的场面颇为壮观”,“高 达八层的竹制脚手架令西方建筑师很吃惊,不用钉、锯、槌,仅将 竹竿的端部绑在一起,即可架到任何高度,又不损坏、浪费木材, 搭建和拆除也极省事”。
1915年,民国政府为改善正阳门地区的交通拥挤状况,将瓮城 拆除。原来封闭的小广场变成了开阔的场地,箭楼脱离了城楼,成为 一个独立的庞然大物。瓮城内外,除关帝庙和观音大士庙外,一律拆 除。同时,在原前门城洞的东西两侧打开了两个门洞,形成了东门洞 直通户部街、西门洞直通西皮市的便利通道。
在拆除瓮城时,还对箭楼进行了改建。在平台上增修了汉白玉栏 杆和凸形眺台,在一、二层箭窗上增修了白色弧形华盖,使这座中国 古代建筑融进了西洋建筑风格。
北平和平解放后,前门和天安门广场一样,翻开了历史的新篇章。
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了 在天安门广场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以后,对碑址具体位置的选择,也有多种意见。有的主张放在前门楼上或放在中华门南约相当于现在毛主席纪念堂的位置,也有的主张拆除端门的城楼,将纪念碑建在端门的台基上等等。
对将纪念碑建在端门台基上的方案,毛泽东显然不赞成,他说:新建筑放在古建筑群中,“不伦不类”。周恩来为了选择较为理想的碑址,专门登上天安门城楼,环顾广场四周,研究纪念碑与天安门相互之间的远近、比例关系。
经过反复讨论,人民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纪念碑兴建在天安门广场 五星红旗旗座之南,天安门与原中华门门洞的中轴线上,并与天安门和正阳门距离大致相当。
最后确定的纪念碑碑址,实际上比奠基的原位置略向南移了一段。
从现已经建成的效果上看,中间留出了宽阔的集会场地,从广场北部南望 纪念碑,“前庭”开阔,规划布局相当成功。
一些建筑大师后来评价纪念碑说:这是一个深谋远虑的规划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