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证证据夯实,通心络为冠心病患者带来进一步临床获益

桐乐说健康 2024-08-07 16:45:47
我国冠心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呈上升趋势,给社会和公共卫生安全带来了沉重负担。《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3》显示,目前我国心血管病患病人数高达3.3亿,其中冠心病1139万。2021年,我国城市居民冠心病死亡率为135.08/10万,农村为148.19/10万。加强冠心病防治,改善临床预后,对提升我国居民健康水平至关重要。随着研究的深入,以通心络为代表的创新中药在冠心病防治中的价值日益凸显,为患者带来了更多治疗选择。 在第十八届东方心脏病学会议和世界心脏病学大会(OCC-WCC2024)上,“干预心血管事件链系列重大突破研究解读专题论坛”重磅登场,多位专家就创新通络中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深入解读,引发与会专家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本文对话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朱明军教授、安徽省立医院马礼坤教授、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戴小华教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卜培莉教授、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郑晓晖教授、江西省南昌市第三医院裴兆辉教授,围绕当前冠心病临床未被满足的治疗需求、中西医结合防治冠心病的意义以及通心络在其中的重要价值展开深入讨论。现整理精粹如下,以飨读者。 聚焦冠心病治疗难题 通心络有效改善冠脉微循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冠心病领域的各项诊疗技术进展迅速,但在接受标准化西药治疗和血运重建的基础上,仍有较多未被满足的治疗需求,如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仍在持续进展、冠脉微循环障碍、冠脉血管痉挛等。因此,临床亟需探索冠心病领域更为有效的防治方法,提高诊疗水平,以满足广大患者的治疗需求。 朱明军教授指出,冠心病是严重危害中国乃至全球居民健康的心血管疾病,其患病率和死亡率长期居高不下。尽管多年来在新药及新技术等方面取得显著进步,但冠心病的防控拐点仍未到来。在这种情况下,充分发挥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非常重要。目前,如何在慢病领域发挥中医药治疗价值已经上升为国家级的健康战略。临床中,接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的冠心病患者联用中医药治疗,将有助于缓解心血管疾病患者临床症状,改善临床预后,提升生存质量。 马礼坤教授指出,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一种缺血性心脏病,常用的治疗手段包括标准西药治疗和手术治疗。手术治疗主要是为了冠脉血运重建,包括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和搭桥治疗,但只能解决冠脉大血管严重狭窄的问题,不能改善冠脉微血管功能障碍。以通心络为代表的创新中药,在众多基础研究中证实,通心络可激活eNOS通路,保护微血管内皮细胞及内皮细胞屏障功能,激活PPAR-α通路,促进血管再生,通过抗凋亡作用保护心肌细胞。 戴小华教授表示,目前药物治疗仍是冠心病治疗的基础,对于病情复杂、严重的患者,通过介入手段进行干预必不可少。临床经常使用的冠脉造影只能检测到5%的冠脉树,而95%的冠脉微循环是无法显现的。因此冠心病治疗时,除了要考虑大血管的再通之外,还要考虑到冠脉微血管功能的保护。对于微血管功能障碍这一临床治疗难题,临床可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特色优势,尤其是以通心络为代表的创新中药在改善微血管功能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卜培莉教授表示,随着冠心病诊疗技术的提高以及大众对冠心病了解的深入,冠心病规范治疗已经取得了显著进步。但在心脑血管不良事件下降的同时,必须承认临床仍存在很多未满足的治疗需求,主要包括:第一,急性心梗发生后的救治速度仍需要提升;第二,对接受血运重建治疗患者的二级预防重视度仍需加强;第三,部分西药治疗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影响患者的用药依从性;第四,在规范的西医治疗基础上,血管痉挛与微血管功能障碍等问题仍未能充分解决,导致患者仍有较高的心血管残余风险。 郑晓晖教授认为,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冠心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病情也越来越复杂。这提示我们在预防心血管疾病方面仍有较多工作要开展。从冠心病发生发展角度来讲,血脂管理是永远绕不开的话题;对于已经接受血运重建的患者,应尽可能减少心肌无复流、慢血流的发生。为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要加强冠心病的一级预防、二级预防宣教,除此之外,要提高中医药在冠心病长期预防中的参与度。 裴兆辉教授也谈到,随着技术的发展,冠心病的治疗取得了巨大进步,尤其是血运重建手术的开展,调脂、抗栓、抗心律失常等西药的应用,为冠心病患者预后改善带来很大益处。但是,当前治疗手段对微血管缺血的干预效果十分有限,而祖国医学则在这一方面具有诸多优势。众多研究表明,通心络等中药不仅能有效改善冠心病患者的大循环,还能对微循环产生良好的改善作用。 JAMA首发 通心络可进一步改善STEMI患者临床预后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杨跃进教授牵头开展的“中国通心络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心肌保护研究(CTS-AMI)”于2023年10月发表在JAMA杂志。研究显示,对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在指南推荐的标准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通心络可显著降低30天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s)风险36%,降低心血管死亡风险30%,降低再次心梗风险65%;治疗1年时,通心络组显著降低MACCEs风险36%,降低心血管死亡风险27%,降低再次心梗风险74%,降低卒中风险56%。 朱明军教授指出,近年来,中医药在治疗心血管疾病方面的价值得到积极探索。能否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降低心血管死亡率成为衡量一种中成药的关键标准。CTS-AMI研究对通心络治疗急性心梗的长期治疗效果和安全性进行了随访,通过大样本、多中心数据证实了通心络能够显著降低心血管死亡风险,且不增加出血风险,安全性良好。可以说,CTS-AMI研究的开展及发表可推动通心络在冠心病领域(包括ACS, CCS, 以及冠心病一级预防)中广泛应用,推动中医药国际化进程。 马礼坤教授指出,由杨跃进教授牵头开展的CTS-AMI研究发表在国际医学顶刊JAMA杂志,对中药应用地位的提升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力,是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研究。该研究的最大亮点,就是纳入了临床上属于危急重症范畴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结果显示,通心络无论在改善冠脉血流、心功能,还是在改善临床预后方面,均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为其他中药临床研究的开展起到了示范作用。 戴小华教授表示,中医和西医各有其优势和不足,两者结合可以取长补短,实现优势互补。目前,通心络治疗冠心病的相关研究已经取得了系列重要成果,很好地弥补了西医治疗冠心病的不足。总体来说,西医更针对微观病变,强调单靶点作用;中医则强调宏观和整体,以多靶点作用实现整体调节。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能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结局改善。 卜培莉教授表示,中医药在临床中正在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但很多中成药因为临床证据不足而使其应用受到一定限制。通心络是络病理论指导下研发的创新中药,系列基础研究证实其具有调脂、抗炎、稳定斑块、保护血管内皮功能、改善微循环障碍等治疗作用。发表在JAMA杂志的CTS-AMI研究为通心络用于冠心病治疗提供了严谨的、里程碑式的证据,对以通心络为代表的中药在心脑血管疾病防治中的应用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郑晓晖教授认为,CTS-AMI研究的发表,具有里程碑意义。研究提示,急性心肌梗死确诊后应尽早接受负荷剂量通心络顿服一次,随后4粒,3次/天,治疗一年,可显著降低心脑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通心络作为络病理论指导下研发的创新中药,由“五龙”和“七仙”12种中药组方而成。其组方中含有的蜈蚣、全蝎、蝉蜕等虫类药物,具有“搜风解痉”的作用,也就是西医所说的解除血管痉挛的作用,临床效果明显;组方中含有的人参、降香具有“舒畅络气”的作用,也就是西医所说的保护微血管的作用。众多临床研究证实通心络在减少冠心病患者临床事件方面的作用毋庸置疑。未来,期待临床在防治冠心病领域有更多中医药的参与。 裴兆辉教授表示,作为一名西医医生,通过临床实践,在中医药的临床研究和应用方面也展开了一定的探索。事实上,祖国医学中有很多中药具有改善冠脉微循环的作用,但缺乏多中心、大规模的临床研究证据。CTS-AMI研究是通心络治疗冠心病的里程碑式研究,发表在JAMA杂志,是中医学领域非常了不起的进步。而且,该研究采用现代医学方法,阐述了通心络的药物作用机理,为其他中成药的研究和应用指引了道路,树立了“榜样”。相信中西医结合定将成为我国医学发展的特色,并逐渐走向国际舞台。 通心络防治冠心病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刊出 助力健康中国2030 通心络自1996年上市以来,得到临床广泛应用,先后获《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中国多学科微血管疾病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中国脑梗死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等30多部国家级心脑血管疾病指南/共识推荐。通心络具有调脂、抗凝、抗炎、抗氧化、保护血管内皮、稳定斑块等作用。系列临床研究证实,在标准化治疗基础上加用通心络可进一步为冠心病患者带来获益。 为进一步明确通心络在冠心病治疗中的适用人群及证据强度,更好地发挥通心络在冠心病人群的临床应用价值,全国心血管领域权威专家共同撰写了《通心络防治冠心病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共识》内容覆盖了急性冠脉综合征、慢性冠脉综合征、冠心病合并缺血性卒中、颈动脉粥样硬化等多种疾病类型和患者群体。通心络在冠心病一、二级预防中,尤其是在急性冠脉综合征,病情反复发作的冠心病防治方面获得8个Ⅰ类推荐,9个A级证据,是首个在急性冠脉综合征获得Ⅰ/A类推荐的创新中药。 朱明军教授指出,2023年2月,通心络《共识》的撰稿启动会在北京召开,《共识》凝聚了国内四十余位西医、中医及中西医结合领域心血管专家的心血,采用了国际公认的高质量循证依据,旨在推动通心络防治冠心病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供一线临床医务工作者参考使用。此外,从药物经济学角度来看,通心络可降低冠心病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和死亡风险,很大程度上减少了经济负担。 马礼坤教授指出,通心络在各类冠心病治疗领域都积累了充足的证据,《共识》的发布让临床医生使用通心络治疗冠心病时有据可循,这对冠心病治疗毫无疑问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通心络治疗冠心病不仅积累了众多研究,还有发表在权威杂志的高质量文章,这是推动《共识》制定的重要依据。该《共识》集结了国内四十余位知名西医、中医和中西医结合心血管领域专家的智慧,经过多轮讨论最终成稿,具有非常强的说服力。 卜培莉教授表示,该《共识》全面阐述了通心络在冠心病患者中的应用特点,涵盖了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稳定型心绞痛、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冠心病一级预防等9类冠心病患者类型,所有推荐循证证据明确,为临床医生用药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和信心。此外,《共识》对通心络在冠心病合并缺血性卒中、颈动脉硬化等领域治疗作用也进行了推荐,未来期待通心络在除冠心病以外的领域也能发挥积极治疗价值。 郑晓晖教授肯定了通心络《共识》发表的重要意义,并指出,该《共识》的成功发表,将有利于临床医生更好地应用中西医结合策略治疗冠心病,从而让中医药发挥更大的价值。该《共识》明确指出,对于8种类型的冠心病,通心络均获Ⅰ类推荐;对于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建议早期、足量、足疗程使用通心络,以保证患者有更多获益。总之,《共识》的发布,将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认识和使用通心络,并在将来进一步挖掘其临床潜力和价值。 裴兆辉教授谈到,中西医结合治疗是中国医学的特色。对冠心病患者而言,常规的西医治疗包括调脂治疗、抗栓治疗、抗心律失常治疗,以及在此基础上增加的硝酸酯类药物、改善心肌能量代谢的药物等。如果患者在接受这些治疗后,临床症状仍无法得到有效改善,那么在西医治疗基础上联合使用中成药,如通心络,则有望进一步改善患者大循环和微循环状态,助力患者获得全方位的获益。 结语 尽管西药治疗和血运重建技术为冠心病患者提供了多种选择,但仍存在诸多未满足的治疗需求。以通心络为代表的中医药在保护血管内皮、改善微循环和稳定斑块等方面显示出独特优势,提示创新中药通心络为更有效管理冠心病提供了临床有效武器。 CTS-AMI研究等系列研究的发表及《通心络防治冠心病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的发布,为临床医生使用通心络提供了依据。相信随着临床实践的深入,中医药在冠心病防治中的价值可以得到进一步验证。
0 阅读:85

桐乐说健康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