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信用债市场的新特征、主要问题及政策建议

chinamoney 2025-01-20 11:24:03

内容提要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债券市场存量规模已位居全球第二。作为债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信用债在满足企业资金需求、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信用债市场主要存在对实体企业支持力度不足、企业发行长期债券动力下降、发行利率波动较大、部分行业融资缺口持续扩大及中介机构发挥作用欠缺等问题。针对当前信用债市场存在的问题,文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作为实体经济融资的重要渠道,信用债在债券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中也同步发展壮大。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促进债券市场高质量发展。”作为直接融资的重要组成部分,信用债市场将在满足企业合理融资需求、助力重大战略落地推进等方面持续发力,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我国信用债市场发展的新特征

我国债券市场分为利率债和信用债市场。信用债(除金融债)主要由一般企业发行,与实体经济关系更为密切。近年来,我国信用债市场呈现出以下主要特征。

(一)规模稳步扩大、结构明显转变

截至2023年末,我国信用债余额为46.3万亿元,是2010年的10倍左右。金融债、公司债和中期票据位列前三,合计占比72.7%。值得关注的是,信用债内部结构发生较大变化。2023年末金融债、公司债占比分别较2010年提高12.8和21.08个百分点,企业债、中期票据和短期融资券分别下降19.4、8.9和9.74个百分点。

2000年以来,信用债发行速度加快,整体相对平稳。2000年发行133.8亿元,2004年发行破千亿元,2008年发行破万亿元。2009年,信用债发行2万亿元,同比增速接近100%,随后进入稳步扩张期。

与利率债相比,信用债发行速度偏慢,占债券市场的比重经历了“过山车”走势。2000年以来,信用债发行规模扩大,占债券发行比重快速上升,2014年一度达到55.7%。但2014年后,由于地方政府债券等获准上市发行等因素,信用债发行占比开始下降,2023年降至26.7%。

从发行结构看,由个别券种占主导向更加均衡转变。在近二十年发展中,信用债发行结构出现较大变化,企业债发行占比大幅下降,金融债、短融、公司债和中票等发行规模稳步扩张。

(二)各地债券融资格局长期稳定,中部地区占比有所提升

东部经济强省信用债发行长期位居前列。2010年以来,信用债发行规模前十大省份主要为东部经济强省,其发行规模占比维持在75%左右。在中部崛起战略的推动下,中部省份发行规模逆势增长。2023年中部六省信用债共发行2.39万亿元,比2020年增加5067亿元,占比12.7%。西部地区信用债占比基本稳定。2010年以来,西部地区信用债发行占比维持在10%~12%。东北地区债券发行占比下降。2023年,东北三省共发行信用债1460.34亿元,远不及2015年高峰时期的3257亿元,占比下降至0.8%。

(三)行业发债分化,工业和金融债占比较高

从行业分布看,工业和金融类债券发行规模大、增长快、占比高,二者发行规模占信用债比重由2010年的44.3%增长至2023年的79.7%。

2020年成为部分行业债券发行的“分水岭”。2010—2020年,信用债内部占比虽有分化,但发行规模大都稳步上升。但自2020年起,不少行业债券发行规模开始下降。公用事业、材料、房地产、可选消费、能源等2023年发行规模与2020年相比降幅较大。

(四)期限结构调整,长期限债券占比下降

2010年以来,信用债发行期限呈“短期化”。主要有三方面特征:一是1年期以下债券发行占比稳定。二是中期信用债发行占比明显上升。三是5年期以上债券占比持续下降。

(五)违约金额“先升后降”,信用风险有所收敛

2014年“超日债”事件打破了债券市场的“刚兑预期”,债券市场违约开始常态化。但2022年以来,不少企业积极采取措施延缓风险暴露,实质性违约债券规模连续两年大幅下降。

从违约地域看,经济强省违约规模靠前。截至2023年末,广东、北京、上海债券违约余额位列前三。从违约行业看,受疫情冲击、教培双减、绿色转型、房住不炒等政策影响,房地产、建筑装饰、交通运输等行业经营压力较大,违约风险上升。从违约主体看,民营企业债券违约占比最高,超过70%。“永煤事件”后,国有企业债券违约占比上升,2023年达到11.08%。

二、当前我国信用债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部分行业支持力度有提升空间

2010年以来,城投债融资占比上升。城投债发行规模及占比由2010年的1398亿元、7.36%持续上升至2023年的4.8万亿元、25.3%。而城投债和金融债之外的行业融资占比下降近30个百分点。特别地,部分政策重点支持领域债券发行规模小、占比低。如科技创新公司债、三农金融专项债、创新创业公司债、新基建等新概念债券尚处于起步阶段,2023年这四种债券共计发行4320.7亿元,占比仅为2.27%,实体企业和金融机构发行相关领域债券动力有待挖掘。

近年来,实体企业债券融资规模出现持续下降。一是受经济预期转弱,特别是受三年疫情的影响,部分企业经营困难,发债动力不足。加之在房住不炒、绿色转型等政策导向下,相关行业发债难度上升。二是部分行业,如科创、普惠、养老等行业券种较少、激励机制欠缺,对投资者吸引力不足,发债空间受限。三是近年来信贷支持力度增大,叠加多轮延期还本付息计划、财政贴息贷款等政策支持,对债券融资形成一定的替代效应。

(二)不少行业债券发行期限持续缩短,与经营期限存在错配

近年来,经济面临下行压力,企业生产投资动力不足,偏向发行短期债券。从内部结构看,过半行业债券发行加权平均期限下行,包括环保、计算机等行业。这些行业大都具有创新资源密集、产出期限较长等特征,需要长期限资金支持。但目前相关领域发行期限多在5年以下,与企业投资经营期限存在错配。2023年,我国企业新发行债券以超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为主。大多数行业的债券平均发行期限不足3年,通信、食品饮料等行业债券的平均发行期限不足1年。在利率下行背景下,企业偏好发行短期债券存在合理性,但也导致资金来源和生产投资不匹配。且短期债券发行易受市场环境变化影响,市场的长期或持续性波动会增大企业流动性风险,影响正常经营。

(三)发行利率波动较大,企业融资成本不稳定

政策利率是引导债券市场利率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政策利率连续调降,7天期逆回购利率由2019年初的2.55%降至2023年末的1.8%。但从信用债利率走势看,除企业债降幅较明显外,其余券种发行利率大都呈“M”型走势。2020年和2022年,疫情对经济影响较大,货币政策逆周期力度超过正常年份,信用债发行利率下行。但在其他年份,中票、短融、公司债等券种发行并未同步跟随政策利率下行,政策利率向信用债传导存在阻滞。特别地,2023年下半年,受财政政策发力、一揽子化债方案推出及特殊再融资券发行等因素影响,政府债券发行明显放量,抬升了信用债发行利率。

(四)部分行业净融资缺口持续扩大,行业融资集中

产业债净融资自2021年“由正转负”,并持续扩大,由-3445亿元扩大到2023年的-5654亿元。内部融资结构呈分化态势,主要集中于个别行业。2018—2023年,公用事业、综合、建材、交通运输等少数行业居于主导地位,净融资额遥遥领先。2023年以来,建筑装潢、通信、家用电器、环保等行业的债券净融资额保持在较高水平,部分行业净融资额为近年新高。

行业净融资与宏观经济复苏及产业政策调整等有关。一方面,国家对通信、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给予政策支持,对缓解融资约束、降低融资成本发挥了积极作用。特别地,2023年以来,随着国内经济复苏、居民购买力释放以及针对地产等行业支持政策加码,相关行业景气度和融资需求回升并带动净融资增长。但另一方面,医药生物、电子以及化工、钢铁等产业净融资出现较大缺口,不利于新兴产业加快成长和传统产业正常生产经营及行业优化升级。

(五)中介机构发挥作用不足

中介机构是债券市场稳健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帮助发行人开辟融资渠道,提供专业信息,强化债券信用,引导投资方向。但中介机构在履职过程中也出现一些问题,包括:信用评级机构评级标准和程序尚不统一,导致评级结果可比性存疑;部分中介机构存在信息披露不及时不准确、内部控制不完善、违约事件处置机制不完善等问题,放大了市场风险。

三、政策建议

第一,合理拓展信用债发行规模,稳步提升市场占比。从市场容量或企业需求看,信用债融资均有拓展空间。进一步鼓励市场机构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通过担保增信、创设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直接投资等方式,推动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扩容增量、稳定存量,稳步、合理扩大实体企业债券发行规模。

第二,加强债券品种和服务模式创新,支持重点领域发展。未来,聚焦“五篇大文章”等重点领域,继续加大对科创、环保、生物制造、人工智能等行业的支持,鼓励推出更多新型券种。同时,在发行便利度、发行利率、发行期限等方面给予引导,鼓励企业发行更多元化、更长期限、与经营特征更匹配的债券。

第三,优化买方市场建设,提升信用债市场活跃度。信用债的成功发行和交易,需要具有深度和广度的买方市场。为提升债券市场活跃度,可进一步推动产业债做市业务,允许更多金融机构入市。对重点领域债券的利息收入适当减税或阶段性免税,吸引不同特性的资金入市,拓宽资金来源。

第四,把握流动性及债券供求关系,为信用券发行提供稳定的资金环境。综合运用公开市场操作等工具维持流动性合理充裕,鼓励引导大型金融机构在市场利率波动时拆出资金稳定市场,发挥好做市商机制,为信用债发行提供稳定的资金环境;合理规划国债、地方政府债券的发行节奏,避免对货币市场流动性形成压力,抬升发债成本。

第五,有效发挥中介机构作用,保护投资者利益。随着债券注册制改革全面落地,中介机构将发挥更关键的作用。加快推动公司信用债在发行交易、信用评级等制度和规则方面统一,提升评级的可比可信度,提高信息透明度和结果公信力;加大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强化契约精神,防范债券欺诈;持续完善违约债券处置机制和效率,保护投资者利益。

作者:梁斯,中国银行研究院;杨晨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

0 阅读:0

chinamoney

简介:《中国货币市场》是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主办的财经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