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不只是文豪,还是收藏“奇才”,他的收藏品藏着什么秘密?

桥蕤看文 2025-01-28 13:54:38

今天和玉大叔想跟大家聊一位特别的人物,一位可能很多人都没想过会与和田玉产生联系的文化名人——鲁迅先生。提到鲁迅先生,我们上学的时候都学习过他的文学作品,犀利的笔锋,深刻的思想,民族魂的呐喊……但今天咱们不谈文学,聊点“雅俗共赏”的,说说鲁迅先生的收藏爱好,更要从中挖掘一下,对于我们和田玉爱好者来说,能学到哪些玩玉的知识和门道。

说起收藏,很多人可能觉得那是附庸风雅,或者是有钱人的专属。但其实收藏的本质是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是对历史文化的敬仰,这与身份地位、财富多寡并没有必然联系。就像鲁迅先生虽然是文坛泰斗,但他同时也是一位实实在在的收藏爱好者。而且他的收藏不是那种高高在上、束之高阁的“贵族式”收藏,反而是充满了生活气息,带着浓厚个人印记的“文人式”收藏。

鲁迅的收藏广度令人惊叹,显现出他的一些独特偏好。例如他对良渚玉器情有独钟。他收藏的两件良渚玉环和勒子,包浆厚重,沁色全红,显然经过了长时间的把玩(由于没有更多资料佐证,此处引用网络描述)。这种对玉器的喜爱,既源于他作为绍兴人的文化根脉,也体现了他对美和传统的深刻理解。鲁迅的收藏之路不仅是一段文化探索的旅程,更是一堂关于如何看待藏品、如何与藏品相处的生动课堂。

根据鲁迅先生的日记记载,早在上世纪初,他就已经踏上了收藏之路。那时候鲁迅先生在北京任教,收入颇丰,这为他的收藏提供了经济基础。北京的琉璃厂在当时就已经是闻名遐迩的古玩市场,自然就成了鲁迅先生最爱光顾的地方。用现在的话说,琉璃厂就是鲁迅先生的“后花园”,是他工作之余放松身心、寻觅宝贝的精神乐园。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那个画面,在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鲁迅先生穿梭于琉璃厂的古旧书肆、琳琅满目的古玩摊位之间,像一个普通的淘宝者一样,兴致勃勃地寻觅着自己心仪的藏品。这种场景是不是既有趣又令人感到亲切?对于玩玉人来说,这种“无体系”的收藏方式也许不再适用了。因为和田玉的收藏市场变化莫测,品类繁多,稍不留神就可能掉进“坑”里。不过这种热爱与探索精神却值得学习。鲁迅在收藏中展现的不是单纯的占有欲,而是对文化和历史的深刻情感,以及对美的极致追求。

和玉大叔查阅了资料,当我们翻开鲁迅先生的日记,简直就像打开了一个琳琅满目的藏宝箱。他的收藏品类之多,范围之广绝对超乎你的想象。从古籍善本、碑帖字画,到金石玉器、铜镜陶俑,再到外国版画、现代木刻,甚至是各种民间美术品,几乎是包罗万象,应有尽有。

据不完全统计,鲁迅先生的石刻收藏就达到了惊人的4217种,传统版画更是有5900余件,现代版画也有6000多件!这个数量简直可以用“惊人”来形容了,足以见得鲁迅先生对收藏的热情和投入。日记中多次提到他在琉璃厂的“淘货”经历。有时是无所获的扫货,有时则是幸运地淘到精品。比如他以六块大洋购得一批珍贵的造像拓片,后来还悉心描摹,保存至今。但他也并非百战百胜,日记中同样记录了几次买到假货的经历。比如1912年的日记显示他以十枚铜元买了一幅所谓的“恽冰绘”花卉图册,最后被友人鉴定为伪作。

种种经历对于今天的和田玉玩家来说再熟悉不过。玩玉如玩市场,真假难辨的局面一直存在。鲁迅的收藏经历告诉我们,眼光与经验是从一次次试错中积累出来的。每一次“踩坑”,都是通向成熟的必经之路。

在如今网络发达的玉石市场上,线下已经被线上所取代,“琉璃厂”或许早已演变成了各地的古玩市场,更多的是网络直播间,随时都可以挑选美玉。

物理的天堑不存在了,面对琳琅满目的藏品,玩玉人需要像鲁迅那样既保持热情,又时刻保持理性,懂得取舍,善于甄别。只有这样,才能在复杂的市场中找到真正的“美玉”。和田玉的收藏中我们或许也可以借鉴这一点:不要一味追求市场热点,而要从内心出发,选择真正能打动自己的藏品。玉器的收藏同样是与历史的一次对话。每一块玉,都是岁月沉淀的结晶,是人与自然相互成就的产物。

鲁迅曾在《呐喊》自序中写道:“我于是用了种种办法,来麻醉自己的灵魂,使我沉入于国民中,使我回到古代去。”对于鲁迅来说,收藏并不仅仅是一种爱好,更是一种文化的回归和精神的慰藉。

而对于玩玉的人来说,收藏玉器同样是与历史和文化的一次深度交流。玩玉也一样,想要在这条路上有所收获,既需要坚定的目标,也需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平淡。就像鲁迅能够在动荡的年代中坚持收藏,我们也应在繁忙的生活中,给自己留一片宁静,去感受和田玉的温润与美好。

0 阅读:2

桥蕤看文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