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负债累累,落魄到亲人也瞧不起时,请牢记犹太无中生有思维

阿胖教您成长 2025-04-25 21:31:06

“无中生有”这一思维,乃是我于犹太人处习得的一种极为厉害的思维。

即便您负债如山,落魄至连亲人都对您嗤之以鼻,此思维亦能“匪夷所思”地助您获取诸多资源与金钱。

这种思维大抵能为每个人带来极大的助益,在阐述这种思维之前,阿胖先为您简要讲讲犹太人的状况。

犹太人的经历那可真是个传奇,分散了好几千年,不管走到哪儿都被打压、排斥,可还是取得了让人吃惊的成就。

犹太人在全世界只占 0.3%,但在全球顶级富豪里,犹太人却占了 25%还多,米国富豪榜前 40 名里,有 18 名都是犹太人!

在其他领域的顶尖人才里,也能发现犹太人的身影,像二十世纪的数学巨人—— 约翰·冯·诺依曼和物理学之父——爱因斯坦。

我曾经从他们的思维里得到了好处,接下来就把犹太“无中生有”的思维分享给您,相信这么一个强大民族的思维也能帮到您!

神秘的“无中生有”思维

无中生有思维到底是啥呢?简单来说,就是当你啥都没有或者拥有的东西特别少的时候,用一些特定的办法快速搞出资源、人脉的一种思维方式。

差不多所有白手起家的人,都有这种思维。希尔顿酒店的创始人希尔顿,就把无中生有思维用得特别好,成了酒店行业的大佬。

他只有 5000 美元的时候,就打算开酒店,有块地不错,可价格太高了,光是地皮就得 30 万美元,后面的花费至少还得 100 万美元,这看起来根本不可能做到,但对于掌握了无中生有思维的希尔顿来说,倒也不是啥难事。

他跟酒店卖家商量,把这块地租 90 年,每年 3 万租金,如果哪次付不起租金,酒店就归卖家。

商量好之后,希尔顿又把租来的土地拿去抵押,弄来了 30 万,可钱还是不够,于是希尔顿又去找开发商,谈好回报的事儿,又弄来了几十万,然后就开始动工了。

17 年之后,希尔顿靠着酒店在 20 世纪变成了身价 5.7 亿美元的大富翁,跟最开始的 5000 美元相比,财富涨了 10 万倍。

读到此处,切不可认为自己已然掌握了这种神秘的思维。

此刻的您,至多只是知晓了这种思维的概念罢了。

倘若不明白运用这种思维的具体细节,即便学了也是徒劳无功。

接下来,阿胖就与您详尽地谈谈“无中生有”思维的运用细节。

打破资源限制思维

希尔顿用 5000 美元撬动 130 万美元项目的核心,在于他跳出了 “必须拥有产权才能经营” 的传统认知。

正如《穷爸爸富爸爸》作者罗伯特・清崎所说:“富人不为钱工作,而是让钱为自己工作;聪明人不被资源束缚,而是让资源为目标服务。”

限制我们的从来不是资源多寡,而是对资源的定义方式。

共享经济巨头 Uber 没有一辆汽车,Airbnb 不拥有一间客房,却分别成为全球最大的出行平台和住宿平台。

它们的成功逻辑与希尔顿如出一辙 ——用使用权思维替代所有权思维,用杠杆模式突破资源限制。

你说如果能通过连接获得资源,为什么要亲自拥有?

在日常生活中,这种思维同样适用。

比如你想转行却缺乏经验?可以通过免费为目标行业公司做项目(用时间换资源)、参加行业社群活动(用社交换信息)等方式来撬动更多可能性。

比如想开网店却没有启动资金?可先做二手转卖(用现有物品试错)、代运营小品牌(用服务换资源),逐步积累供应链和客户资源。

要打破资源限制思维,可以从3步做起。

第一步:目标拆解

比如想开店,别先愁 “租金 + 装修 + 进货” 全凑齐,先问自己:“开店必须有什么?”

答案可能是 “有个地方让客户能买到东西”,而不是 “必须买 / 租整个店面”。

第二步:盘点手头 “能换的东西”

写下你现在有的:时间、技能、人脉、物品等等。

第三步:先试小的,别等 “完美”

有了明确的目标,和手头能换的东西,就可以开始从手头能换的东西下手了,想想怎么换才能更接近目标,简单想了之后先行动,再慢慢调整!

杠杆思维

希尔顿的第二个关键动作,是用租赁来的土地抵押获得 30 万美元贷款。

这看似 “空手套白狼”,其实是用未来的收益预期作为信用背书,将 “可能性” 转化为 “现实资源”。

注意,杠杆并非富人专属,普通人掌握正确方法也能受益。

比如在职场中,想争取更高薪资?可以向老板提出 “绩效对赌协议”—— 承诺在一定时间内达成某个业绩目标,换取薪资提升或项目分红。这是用 “未来业绩” 杠杆撬动 “当下收入”。

比如想攻读高价专业课程?可申请 “收入分成协议”,学成后从收入中按比例支付学费,用 “未来能力溢价” 杠杆覆盖 “当下学习成本”。

那这个杠杆思维具体怎么操作呢?

首先问自己,未来靠什么赚钱?

比如打工、未来靠每月工资创业、未来靠卖产品赚钱学习、未来靠新技能涨工资

再用 “未来能赚的” 换 “现在缺的”

比如在职场中,可以和老板谈 “先做事,后加薪”

我见过有人跟老板说,如果他能帮公司多赚 10 万,要求公司给他涨一些工资?”

比如想学编程但学费贵,选 “先学习,工作后从工资里扣钱” 的培训班。

但一定要注意,别拼上全部身家!用杠杆时留条退路:

希尔顿说 “如果付不起租金,店就还给你”,咱们普通人用杠杆时,也别借 “还不起就破产” 的钱,比如别拿买房钱去炒大A。

生态化合作思维

希尔顿的第三个破局点,是与开发商达成 “回报分成” 合作。

这种思维跳出了 “零和博弈”,将开发商从 “利益对立者” 转化为 “风险共担者”。

《共生》中有一个观点,未来企业竞争不是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商业生态系统的竞争。

希尔顿早期构建的 “土地所有者 + 开发商 + 运营商” 生态链,正是共生型组织的雏形 —— 土地所有者获得稳定租金,开发商获得项目收益,希尔顿获得酒店经营权,三方各取所需,风险共担。

苹果公司的成功不仅在于产品,更在于构建了 “硬件 + 软件 + 开发者 + 用户” 的生态系统。

开发者通过应用商店 获得收入,用户获得丰富应用,苹果通过抽成和品牌增值获利,这种 “利他共生” 模式让苹果市值突破 3 万亿美元。

个人更是如此,也需要牢记生态化合作思维。

比如想推动一个跨部门项目?不要只关注 “自己能获得什么”,而是分析 “每个参与部门能得到什么”。

例如,市场部需要业绩数据,技术部需要项目经验,用 “数据共享 + 能力背书” 吸引各方协作。

再比如构建人脉时,思考 “我能为他人提供什么价值” 而非 “他人能为我做什么”。

定期分享行业报告、牵线合作机会,将自己打造成 “价值枢纽”,自然吸引优质人脉汇聚。

生态化合作思维具体该怎么做呢?

第一步:想清楚 “别人需要什么”

比如想让朋友帮你卖货,那朋友需要 “赚点零花钱” 或 “拿低价买东西”想和商家合作,而商家需要 “多卖点东西” 或 “吸引新客户”,然后根据这些需求去做针对性的动作。

第二步:告诉对方 “你能给什么”

比如你会做手工饼干,想在超市卖,那可以跟老板说 “你帮我摆货架,卖出去一盒分你 5 块钱”老板不用出钱进货,卖了就赚。

你想做家教但没学生,跟小区物业说 “我免费教业主孩子写作业,你帮我宣传一下,有家长报名了我分你提成”,物业有了 “免费服务” 吸引业主,你有了生源。

第三步:从小事开始合作,别一上来就谈 “大项目”

比如先和朋友合作摆一次地摊,赚了钱马上分给他,下次他才愿意和你一起干更大的;先帮同事一个小忙,下次你有事时他才愿意帮你。

我是阿胖,靠读书、写作爆发式成长,一年多的时间从月薪3千到月入3万,分享我的成长思考,助你打破人生迷茫,少走10年弯路

0 阅读:26

阿胖教您成长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