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教人 张书林
2024.5.14
一、教学目标
因为是公立学校录取分数线之下的学生,所以,教学目标大致以初三水平设定,高了学生达不到,就会厌学。
1.知识目标。北宋建立。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措施。边疆危机。财政危机。王安石变法。南宋统治。
2.能力和思想教育目标。
1】唯物史观。一分为二评价加强中央集权、王安石变法的措施,教师评价一项措施,学生试着评价另外的措施。
2】时空观念。在地图上指出北宋、南宋建立的时间地点。王安石变法的时间。北宋到南宋疆域的变化。在当时特定的时空中进行评价。
3】史料实证。阅读“杯酒释兵权”,概括出有关政策措施,分析其影响。阅读王安石变法有关材料,分析有关问题。
4】历史解释。阐释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绍兴和议等概念的内涵。
5】家国情怀。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和人民安居乐业。学习范仲淹和王安石的改革精神、岳飞的抗金精神,人生必须奋发图强。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
根据学生程度低的特点,只能确定一个重点,讲深入一点,讲细一点,才能生动一点,学生喜欢历史课的可能性才大一点。
2.难点。评价。
学生都有好坏两点论的基础,高中需要具体运用唯物史观的一分为二来指导分析,放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中评价。
三、课时安排
本课需要使用三课时。
第一课时。第一目。
第二课时。第二三目。第二目“边疆压力与财政危机”作为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处理。
第三课时。第四目。主要是需要归纳总结,等于复习巩固知识体系。
四、教学资源
1.历史教材。
2.历史地图册。
3.《宋史》等。
4.自制课件。
五、教学法
1.教师讲授为主。
2.师生问答为辅。
六、板书设计
(一)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
1.加强皇权专制。分兵权;分相权;重文抑武。
2.加强中央集权。收兵权;收财权;地方分权;加强监察。
(二)边疆压力与财政危机
1.边疆压力。北伐失败;宋辽和议;宋夏和议。
2.财政危机。冗官;冗兵;冗费。
(三)王安石变法
1.背景。边疆压力;财政危机;庆历新政;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
2.内容。经济;军事;教育等。
3.评价。增收;战败,增负,分裂。
(四)南宋的偏安
1.南宋建立。
2.岳飞抗金。
3.绍兴和议。
七、教学过程
1.导入。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北宋建立的时候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后梁起止时间907-923
后唐起止时间923-936
后晋起止时间936-947
后汉起止时间947-950
后周起止时间951-960
举手回答,没有的话,点名回答。教师总结为:五代存在时间都很短,政权更替频繁。那么,面对这个问题,赵匡胤怎么做?
2.分析“杯酒释兵权”。
上与故人石守信等饮。酒酣,屏左右曰:“我非尔等之力,不得为帝。然天子亦大难,不若为节度使之乐。吾终夕未尝安枕而卧也。”守信等曰:“何故?”上曰:“皇帝,谁不欲为之?”守信等皆惶恐顿首曰:“陛下何出此言?”上曰:“汝曹虽无心,麾下欲富贵,一旦以黄袍加汝身,虽欲不为,不可得也。”守信等顿首泣,曰:“臣等愚不及此,陛下哀怜,指示可生之路。”上曰:“人生如白驹过隙,不过多得金钱,子孙无贫乏耳。汝曹何不释去兵权,市好田宅,为子孙立永久之业;多置歌儿舞女,日饮酒相欢,以终其天年?君臣之间,两无猜嫌,不亦善乎!”明日皆称疾,请解兵权。
——摘编自《丁晋公谈录》
1】赵匡胤主要担心什么事情发生?引用材料回答。
部下发动军事政变,推翻赵匡胤的统治。“汝曹虽无心,麾下欲富贵,一旦以黄袍加汝身,虽欲不为,不可得也。”
2】赵匡胤给大将石守信等人指明的出路是什么?
交出兵权;多买良田;多买歌女。
3】怎么评价“杯酒释兵权”?
用和平的手段解除了大将兵权,初步解决了政权更替频繁的问题。但是,多买良田形成“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导致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下面大家读书,看看赵匡胤和他的弟弟赵匡义还采取了哪些措施?
板书第一目。
3.解决政权更替频繁的措施。
1】分兵权。中央禁军一分为三。(学生读注释④,有什么作用?)
2】分相权。枢密院、三司、参知政事分相权。(学生读注释③了解三司)
3】重文抑武。(北宋是如何做到重文抑武的?文官任枢密使、知州,发展科举制,提高文官地位)
教师总结:分权以集权,权力集中到皇帝手中了,再也不容易发动政变,稳定了政局。
中央的问题基本解决了,地方的问题呢?
4.阅读下列两幅地图回答:唐朝安史之乱以来,地方出现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图一
图二
学生举手回答,没有人举手,指名回答,教师总结为“分裂割据”。
赵匡胤和赵匡义采取了哪些措施解决地方分裂割据的问题?学生读书,找出要点。教师板书。
5.解决地方分裂割据的措施。
1】收兵权。节度使不再有兵权;编练禁军;实行更戍法(将不识兵,兵不识将)。招兵。
2】收财权。设转运使。
3】地方分权。(读“北宋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找出路的四个机构、州的两个官职)
4】加强监察。路对州的监督;通判对知州的制约。(读“北宋中央权力分配示意图”,找到“台谏”,台指御史台,负责监察中央到地方的官员)
教师总结:地方的兵权收归中央了,财权也收了,只有部分的行政权还在知州手中,并且要受到上级、平级的监督,发动叛乱的制度因素消除了。
那么,我们如何全面评价这些措施呢?
6.阅读课本本目最后一段,如何评价宋初加强专制集权的措施?
1】积极。预防动乱;巩固统一;安定社会,有利于生产力发展。
2】消极。
军队过多,军费过多;防备将领过度,经常打败仗;和契丹人打,战败签订澶渊之盟,送岁币;和西夏人打,战败签订和约,送岁赐;官员数量多,开支过多。于是,出现了统治危机。为解决危机,必须进行改革。
(以上第一课时)
7.阅读第二三目,概括王安石变法的背景。指名回答,教师板书总结。
1】宋辽战和。宋初北伐失败;澶渊之盟岁币(1005年,每年送银10万两、绢20万匹)。
2】宋夏战和。战败签订和议,岁赐(1044年,每年送银7万两、绢15万匹、茶3万斤)。
3】财政危机。冗官,官员数量大于唐朝;冗兵,军队120多万。冗费(兵费、官费、岁币),出现财政危机。
4】庆历新政。1043年,范仲淹主持,整顿官僚机构,失败。
5】1069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主持改革。
8.读王安石变法内容,有哪几个方面的内容?指名回答。
1】经济。农业、商业、水利、赋税。
2】军事。基层管理、军事训练。
3】教育。科举教育。
大家读有关“青苗法”的材料,分析回答问题。
青苗法,也称常平法或常平新法。以各路常平仓、广惠仓所积存的一千五百万贯、石以上的钱、谷作本钱,粮价贵时以低于市场价售粮,粮价贱时以高于市场价收购。让缺钱粮的农户根据需要向官府借钱,粮食收获后还官,称为青苗钱。以每年正月、五月,由农户自愿向本县官府借贷,粮食收获后归还,加息二或三分,遇重灾允许延期归还,以收“广蓄积,平物价,使农人有以赴时趋事,而兼并不得乘其急”的效果。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七卷
(1)实行青苗法,国家获得了哪些好处?
指名回答。教师总结为“获得粮食差价、利息,增加财政收入”。
(2)普通民众获得了哪些好处?
指名回答。教师总结为“平抑物价,粮价平稳;农民避免高利贷盘剥”。
(3)青苗法危害到哪些人的利益?
指名回答。教师总结为“打击了城市囤积居奇的商人、高利贷者”。
此处必须进行高利贷危害的教育,可以以校园贷为例来进行。贷款1000元,假如月息是10%,一年以后还多少?(直接打给学生看)
1个月后归还1000+1000×10%=1100元
2个月后归还1100+1100×10%=1210元
3个月后归还1210+1210×10%=1331元
4个月后归还1331+1331×10%=1464.1元
5个月后归还1464.1+1464.1×10%=1610.51元
6个月后归还1610.51+1610.51×10%=1771.561元
7个月后归还1771.561+1771.561×10%=1948.7171元
8个月后归还1948.7171+1948.7171×10%=2143.58881元
9个月后归还2143.58881+2143.58881×10%=2357.947691元
10个月后归还2357.947691+2357.947691×10%=2593.7424601元
11个月后归还2593.7424601+2593.7424601×10%=2853.11670611元
12个月后归还2853.11670611+2853.11670611×10%=3138.428376721元
借1000元还3138元,这叫利滚利,一年三倍多啊!所以,国家规定年息不能超过20%,超过就叫高利贷,高利贷一般都不能提前还贷,卷进去就出不来。
宋朝农民在青黄不接的时候借高利贷,还不清,只好把自己的土地卖给地主,土地不够就卖儿卖女,农民就是这样破产的。
9.那么,我们如何评价王安石变法呢?大家阅读本目最后一段,归纳成两个要点。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总结。
1】积极。富国,增收。
2】消极。军队战败;增加人民负担;统治集团分裂。
(以上第二课时)
10.回顾前两节课内容,复习巩固。学生一起回忆,老师板书。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一)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
1.加强皇权专制。分兵权(一分为三);分相权(枢密院、三司、参知政事);重文抑武。
2.加强中央集权。收兵权(节度使成虚衔);收财权(转运使);地方分权(路有四个机构、州);加强监察。
(二)边疆压力与财政危机
1.边疆压力。北伐失败;宋辽和议(岁币);宋夏和议(岁赐)。
2.财政危机。冗官;冗兵;冗费。
(三)王安石变法
1.背景。边疆压力;财政危机;庆历新政;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
2.内容。经济(青苗法);军事;教育等。
3.评价。增收;战败,增负,分裂。
11.阅读“南宋的偏安”回答下列问题:
(1)宋朝军队为什么老打败仗?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总结为“军事制度对将领防范过严;少数民族是骑兵,作战能力强”。
(2)岳飞为什么要抗金?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总结为“金兵烧杀抢劫;金兵破坏农耕文明”。
(3)1141年绍兴和议称为“岁贡”和前面的“岁币”“岁赐”有什么不同?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总结为“岁币是宋辽地位平等,岁赐是宋领导夏,岁贡是宋对金称臣”。
(4)阅读下面两幅地图,指出北宋和南宋的疆域范围、都城。
图一
图二
南宋为什么叫“偏安”?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总结为“不思进取,没有恢复北宋江山”。
12.课堂练习。
1】宋朝御史台、谏院为中央专门监察机构,对路的监司等地方各级官员有按察权力,同时还掌管监司的考课、复核工作。这一体制( C )
A.维护了大一统的政治局面
B.开启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C.有利于加强地方吏治建设
D.铲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基础
2】宋朝史书记载:“今内外官属总一万七千三百余员……较之先朝,才四十余年,已逾一倍多矣。”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
A.政治体制调整 B.科举制度完善
C.崇文抑武国策 D.守内虚外策略
3】王安石变法期间,总是大量附会《诗经》《尚书》等儒家经典。他指出,免役法出于《周官》所谓府、史、胥、徒;保甲法起于三代丘甲;市易法源自周之司市。王安石此举( B )
A.加剧了统治集团内部分裂
B.有利于减少变革阻力
C.使变法遵循传统的意识
D.希望恢复三代秩序
4】“丞相秦桧任人唯亲,使得南宋的官员阶层乌烟瘴气,地方上的税收有一部分被地方官员劫持。”由此可见,宋高宗时期的南宋政权( B )
A.外强中干,守内虚外
B.吏治腐败,财政空虚
C.外戚专权,祸国殃民
D.宋金对峙,世为侄国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王安石变法态度坚决,与神宗力图富强的愿望相契合。王安石吸取“庆历新政”的教训,认为为政治国重在立法,改变时弊尤要“立善法”,法度立而道术明,上下各安其位。“有司议罪,唯当守法”。如果断案不依法律,人们就会手足无措。在王安石看来,人才与法度紧密联系,“方今之急,在于人才而已”。
——摘编自胡昊宇《论王安石的行政法制思想》等
根据材料,概括王安石变法的有利条件及特点。
参考答案:(1)有利条件:宋神宗支持;王安石变法态度坚决;“庆历新政”为变法提供了经验教训。(2)特点:重视立法,严格执法;注重招揽人才,整顿吏治。
13.课后作业。
阅读《说岳全传》,思考岳飞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