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戍雪域——话说清代前中期西藏军事防御体系

看史论史说史解史 2024-04-25 21:40:37

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神圣不可分割一部分。在1992年发行的《西藏主权归属与人权状况》白皮书中,为了重点阐述清代对西藏的主权问题,在书中强调了清廷册封达赖、班禅两大系统;驻藏清军、驻藏大臣等节。书中很明确的提到,清朝驻防西藏官兵的制度是清朝对西藏地方主权的标志之一。下文就说说清朝驻藏官兵之制度。

‬驻藏清军体制的形成以及定型

总体来看,西藏驻军大致可以分为三部分,分别为绿营兵、本土藏军、达木蒙古兵。由他们组成的防御体系,为维护清朝在西藏的统治和抵抗外来入侵起到了重要作用。

绿营兵

清廷向西藏派驻军队开始于康熙六十年,在驱逐准噶尔汗国对西藏的入犯之后,康熙采纳十四子胤禵的建议,决定正式在西藏驻军,驻军属于蒙、汉混合性质,有扎萨克蒙古兵500人,额驸阿宝所属的厄鲁特蒙古兵500名,察哈尔游牧八旗兵500名、云南和四川绿营兵1500名,共计3000名,此清朝驻军西藏之始。

《清代藏事辑要》

但由于驻兵西藏对于一个农业帝国来说,后勤保障压力巨大。所以,清廷对西藏驻军一降再降。在雍正六年,清廷平定阿尔布巴之乱,在平定叛乱后,清世宗以后勤补给压力为由裁减驻藏清军,由3000名降为2000名,“从前降旨,令留兵三千名驻藏,今闻藏地收成歉薄,若多驻兵丁,未免钱谷不敷,著将川陕兵丁,各留一千名驻藏,共成二千之数”。

《清世宗实录》

雍正十一年,由于效忠中央藏王颇罗鼐治理西藏得当,当地藏军“较前气壮”,再加上清军击败准噶尔军,雍正遂再次裁减驻藏清军的规模,选兵500名驻藏,撤回1500名,三年轮换一次。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清朝驻兵数量减少,但清廷开始在拉萨附近,色拉寺和大昭寺地方札什塘地方建立札什城供驻军居住,这说明清朝在西藏派驻官兵的体制初步形成。

《清代藏事辑要》

乾隆初年,出于对颇罗鼐之子珠尔墨特纳木扎勒的信任,清廷一度撤走仅存的500名驻藏清军。但在乾隆十五年,身为藏王的珠尔墨特纳木扎勒发动叛乱,乾隆遂决定在拉萨恢复500名驻军弹压,沿途台站兵丁由驻藏大臣统一调度。乾隆五十三年和五十六年,廓尔喀两次入侵西藏,在驱逐廓尔喀军队后,遂决定对藏务进行全面的整改,其中当然包括军事上的整顿,遂增加了驻藏清军的兵力。其前藏、后藏和各汛卡、台站兵丁共1251名,由川省调拨。附图。

《卫藏通志》

至此,此项驻兵数目称为定制,直到清末,数量变化都不大。据钟方的《驻藏须知》记载,道光年间的驻藏兵丁1273人,与《卫藏通志》只有22名之差。总体看来,驻藏绿营兵相当一部分在台站、汛卡工作,或是被派往各地办差,机动兵力十分有限。

《驻藏须知》

驻藏绿营兵丁驻防点

藏军

清朝在与准噶尔的对抗中,光依靠少量的只有驻藏清军是远远不够的,所谓“道远饷巨,故不能多设戍兵,仅备弹压而已”,是故在当地组织藏军以备战争。如藏王颇罗鼐,据《西藏志》记载,其麾下额兵高达64000余名,其中由蒙、藏骑兵14000,步兵50000,可谓是兵力雄厚。其中“惟蒙古马兵八百名颇勇,其次阿里、稞坝、工布之兵尚健,其余之兵差等”。骑兵、步兵都穿甲戴盔,甲有柳叶、连环、锁子等样式。骑兵盔上插红缨一大撮,孔雀尾一枝,带腰刀,背鸟枪,执长矛。步兵盔上插雄鸡尾一束,带腰刀,带弓箭及箭袋,执藤牌或木牌。执鸟枪者则不执牌;也有持长矛者。旗帜分黄、红、白、黑、蓝五色,旗顶毛缨,各依旗色而定。

《西藏志》

但是迨至乾隆年间,由于长时期没有战事,藏兵的兵额大为缩减,只有5165名,其数量相比于颇罗鼐时期不可同日而语,而且兵民不分,平日并不操演,以致于遇到廓尔喀兵侵西藏,竟然一触即溃,战斗力惨不忍睹。在驱廓护藏战役后,清廷遂着手在当地建立常备军,数量共3000人,“其中前后藏各设番兵一千名,此外冲途要隘之定日、江孜地方,安设番并各五百名,共额设三千名”,“定以五分鸟枪、三分弓箭、二分刀矛”,由绿营兵负责教习。

《清会典事例》

前、后藏藏军驻扎图

在军制上完全照搬绿营模式,藏军设戴本六名(每名管军500人),下设如本12名(每名管军250人)、甲本24名(每名管军125人)、定本120名(每名管军25人)。藏军有一部分要充当旗鼓、守隘、匠役,能直接投入战争的有2500人。

《西招图略》

达木蒙古

所谓“达木”,意为草地、沼泽,位于拉萨北部、西北部一带,今为西藏当雄县。而达木蒙古兵,就是驻扎在达木地区的蒙古兵,原属青海和硕特部。这些蒙古兵在清初奉固始汗之命护卫五世达赖喇嘛,“带领蒙古官兵,赴蒙护卫,留驻五百三十八户,在达木地方驻牧”。

达木蒙古沿革

达木蒙古原来有珠尔墨特纳木扎勒管辖。乾隆十五年,珠尔墨特纳木扎勒叛乱被清廷平定后,清廷将达木蒙古隶于驻藏大臣麾下,编设8个佐领,“设佐领、防御、骁骑校各八人”,每个佐领派兵10名左右,共83名去拉萨当差,三年一换,“其余俱在达木地方游牧,听候调遣”。据《西招图略》记载,达木蒙古更像是奇兵,救火队员的角色,“有马可备缓急,平时切莫调用”。

《西招图略》

达木蒙古所在地

‬防御体系的重点由北向南转变

为了确保防御体系的稳固,清廷在对敌方向的重点要隘设置卡伦和工事,要卡外围有小卡,形成一道驻防与哨探相结合的体系。在准噶尔汗国灭亡之前,重点防御北部以及拉萨附近,这一防御体系从西到东,依托喜马拉雅山、昆仑山、纳木错、唐古拉山、怒江等天险,形成噶尔波(西藏普兰县)——鲁多克(西藏日土县)——腾格纳尔(纳木错)——达木(西藏当雄县)——纳克产(西藏申扎县、尼玛县)——哈拉乌素(西藏那曲市)——玉树(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鹿马岭(工布达江县)——浪宕(西藏林周县)防线,典型的是为防御准噶尔入侵而设。

清前期部分驻防点

尤其是吸取了准噶尔汗国攻取拉萨的教训,对拉萨城以及附近的地区做了重点布防,清廷不仅在拉萨城附近的扎什塘建造了兵营扎什城,又在拉萨北部地区鹿马岭以及敌工隘,“设桥为防”,以阻遏准噶尔的入侵。

18世纪中期,西藏地区南部的廓尔喀日益壮大,在乾隆五十三年和五十七年两次进犯西藏地区,在取得反侵略战争胜利后,绿营和藏军除了在拉萨、日喀则、察木多、江孜、定日等要地重点布防,也加强了聂拉木(西藏聂拉木县)——济咙(西藏吉隆县)——补仁(西藏普兰县)——干坝(西藏岗巴县)——绒辖尔(西藏定日县绒辖尔乡)——协噶尔(定日县协格尔镇)——阿里——定结(西藏定结县)——帕克里(西藏亚东县)一线的巡防,以防止廓尔喀进犯,这些部署以后方江孜、日喀则、定日为依托,形成军事体系。

驱廓护藏后,清廷在西藏的防御部署

‬清廷在当地军事力量的待遇以及训练情况。俸饷

由于在边疆服役,条件相比于内地较为艰苦,所以,在西藏服役的绿营兵薪水待遇较高。据《卫藏通志》记载月饷(注:只有前藏数据):游击一员42.1两;守备一员30.4两;千总二员,每员18.4两;把总二员,每员17.2两;外委五员,每员8.9将;前藏士兵455名,每名4.9两。而内地驻防的绿营,马兵月饷2两,步兵为月饷为1.5两。驻藏士兵的薪水待遇是内地的2倍多。

《卫藏通志》

而藏军官员在任职期间,俸饷如下:戴本,每名拨给庄田一处;如本,每名30两;甲本,每名20两;定本每名14.8两;普通藏军士兵,每人每年给青稞二石五斗,遇到征调则给糌粑一斤。藏军的俸饷主要来源于前后藏商上支给、中央补贴和财产查抄。

《卫藏通志》

而达木蒙古则是“素无钱粮”,直到乾隆年间,将西藏霍尔三十九族部落,每年例交的贡马银390两,每年购买缎匹、烟、茶、银牌等赏给500名达木蒙古兵,其待遇相对于藏兵才显得较为优厚。

《清代藏事辑要》

训练

汉、藏、蒙古官兵每月训练,其中,“每月汉兵月操十次”,每年春秋季阅兵,检查官兵应习项目。

在春季阅兵中,“看演大阵、藤牌、杂技、九子连环枪”,汉藏官兵依次表演马步箭、抬炮、准头枪、行阵、登山夺卡、长矛等项。而秋季阅兵时,检阅项目则相对较少,只有大阵、藤牌、杂技、九子连环枪等项目。而达木蒙古驻防拉萨官兵83人仅参加秋季阅兵,内容有“马步箭、马枪、准头枪,演防劈山炮及抬炮”,还有长矛。检阅后,按官兵表现赏钱赏物。

《驻藏须知》

‬打击外敌,保家卫国

自乾隆五十八年,建立常备藏军后,直到清朝灭亡的一个多世纪期间,还经历了数次入侵,由于内忧外患,清廷无力西顾,于是驻藏大臣率领当地藏军进行了反击,勉力维持局面。

如道光二十一年和二十二年,锡克、克什米尔道格拉军由阿里地区入侵,驻藏大臣孟保组织1300余人的藏军展开反击。两军在于道光二十一年十一月初二在多玉地区展开决战,道格拉军队主帅佐拉瓦·辛格被藏军刺死,侵略军溃败。收复全部失地,“毙大小贼目四十余名、贼匪二百余名”。

《西藏奏疏》

咸丰四年,受到英国支持、已经沦为英国附庸廓尔喀派兵公然入侵我国西藏宗喀、补仁等地。西藏军民奋起保卫家园。咸丰四年九月二十四日,西藏军民同廓尔喀军激战,歼灭廓尔喀军数百名夺回聂拉木附近的帕甲岭。年底收复聂拉木和宗喀外城,沉重的打击了侵略者,但当时走向没落的清廷仍然签订了不平等跳条约。廓尔喀虽然退出所侵占的我国西藏领土,但仍然向西藏地方政府每年勒索一万卢比。光绪十二年、光绪二十九年,西藏军民抗击英军的直接入侵,藏军发起了江孜保卫战等大小不一的抗英战役,至为悲壮,但由于实力差距过大,最后惨遭失败。

综上所述,清朝在西藏建立的军事体系确实为捍卫我国的领土完整和西藏社会的安定起到了积极作用。但随着国家内忧外患的加深和与西方列强军事实力差距过大,在对抗外来势力入侵中开始力不从心,使我国的主权领土完整受到了很大的损害,而藏军在帝国主义和亲英分子的挑唆下,公开对抗中央,成为了西藏部分分裂分子的工具,直到解放军入藏才彻底扫清了分裂势力。

引用文献:《清世宗实录》、《清会典事例》、《清代藏事辑要》、《驻藏须知》、《卫藏通志》、《西藏志》、《西藏奏疏》、《西招图略》、《康輶纪行》

0 阅读: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