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前建造的都江堰,凭何能造福四川至今?它是如何引水的?

挖个脑洞子 2023-10-18 12:08:01

俗话说“问道青城山,拜水都江堰”。作为世界文化遗产,2000多年前修建的都江堰,成功造就了如今的天府之国。

那它到底有多厉害?没有炸药工具的情况下,古人又是如何开山引河的呢?今天我们就来详细的了解一下

都江堰的建造

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和他的儿子,受命开始修建都江堰。那个时候,巴蜀境地虽是平原,地理环境良好,但在50多公里外,发源自岷山的岷江水量浩大,几乎是黄河的两倍,并且水流湍急。

李冰父子

从山口处奔腾而下的江水,因地势突然开阔,大量泥沙堆积在此,河道河床逐渐抬高,洪水季节河水溃堤,常常会使成都平原发生涝灾。

但在干旱的时候,因地势东高西低,水流无法越过大坡,又会造成平原很长一段的干旱季节。

因此,如果要将成都平原这一要塞,发展成国家的战略后方,对于岷江的河道治理至关重要。

李冰遵循“堵不如疏”的治水原理,通过建造都江堰工程引水、治沙,一举改变了成都平原未来几千年的命运。那么都江堰工程具体是如何修建的呢?

都江堰构造原理

从整体来看,都江堰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用来进水的宝瓶口、分水的鱼嘴以及泄洪的飞沙堰。

首先就是宝瓶口的修建,为解决成都平原的旱涝问题,岷江的水就需要有控制的进入平原地区,位于岷江上游与中游交界处的玉垒山就是一个突破口。

只要开出一条河道,岷江的水就能从此流入成都平原,并且受河口的限制,水流量的多少也能得到控制。

不过由于那时候火药还没有出现,为了开山,李冰想出一个热胀冷缩的法子,即先用火烤山石,然后泼上冷水,一冷一热之间,山石便会开裂,从而降低开凿的难度。

李冰就是用这原始的方法,带领工匠们一钉一锤在玉垒山凿出一个宽20米、高40米、长80米的山口,将岷江水分流,因山口的外观貌似瓶口,故取名为“宝瓶口”。

但由于靠山地势较高的原因,枯水季节,江水很难流入宝瓶口,都江堰的第二个结构“鱼嘴”开始建造。

李冰想到的办法,就是在上游河道的江心处修筑一个分水堤坝,使江水左右分开。其中东边靠山的为内江,直接与宝瓶口相连,西边的则是外江,沿岷江主河道顺流而下。

且内江河道因泥沙少,地势比外江低,江水从高处流入低处时,泥沙早早沉积,很大程度上也减少了内江泥石堵塞的问题。

最后为防止丰水季节江水大量灌入内江,导致平原进水量过大,以及携带的泥沙在内江河道造成淤积,李冰进一步在宝瓶口与鱼嘴之间,修建了一个分流石堰,命名为“飞沙堰”。

当江水从鱼嘴分流来到宝瓶口处时,如果水流达到上限,高出的水便会从飞沙堰漫过,来到外江水道。

同时,多余的泥沙也会随之沉积在堰上,既达到引水的目的,也很好地控制了泥沙的堆积。

通过这一系列的操作,岷江的水就算再大再急,层层分流引导下来,也会变得有量有度。该灌溉的灌溉,该流走的流走,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江水的作用。

参考资料:

都江堰到底伟大在哪?2300年前的水利工程,如何造就天府之国?——青州广电

为什么四川不能没有都江堰?——中国国家地理图书

历史上最伟大的水利工程都江堰——巴蜀见闻

都江堰的水流去哪了——成都发布

这项战国始建的水利工程,为何造福后人两千余年?——中央民族大学

0 阅读:0

挖个脑洞子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