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高血压与西医不同,西医主要看指标,血压高了就采用降压的方法把血压压下来,但是这种“硬压”的方法不持久,所以西药的降压药需要天天吃,甚至一天吃几次,得时刻保持着药物的“高压”状态。而中医则认为高血压并不是一个单纯的病,它只是人体不平衡、不和谐的一个方面,把人体不平衡的、不和谐的方面调平衡了,血压也就自然而然的下降了,而且这种下降还是一种持久的下降,根本不用天天服药。
治疗高血压,降低血压值才是硬道理吗?关于这个问题,不只是患者们担心,医生、学者也都在不断研究,在中医治病时,血压值本身就不作为诊断的绝对标准,近些年西医对这方面的认识也在改变。我们来看下面一则医案:

一男51岁,往常身体非常健康,但是,却因为连续2天的头胀痛而住院了,我们来看看这位患者的情况。
入院前两日,患者出现持续性头部胀痛,还有胃脘部的轻度胀闷不适,在诊所测血压达196/126mmHg,服用【圣通平】后,效果不佳。
【初诊】
患者神志清楚,但精神倦怠、面色潮红,头胀痛明显‚时有恶心欲呕,吃饭没有食欲、食之无味,夜间睡眠质量差,大便稍不成型,小便正常。
【刻诊】舌淡红稍暗,中根黄腻,边有齿痕,脉沉弱。
辨证为脾虚痰瘀,以益气健脾、祛瘀活血为治法。
【处方】北黄芪60g,云茯苓15g,白术15g,薏苡仁30g,枳壳10g,竹茹10g,橘红6g,牛膝15g,佩兰10g,扁豆花10g,草决明30g,甘草3g。
患者在服用此方1剂后,就感觉全身都有所好转了,诸症有缓解、头痛消失、胃脘舒畅,血压也平稳下降。
续服2剂后,患者诸症基本消失,头痛全无,仅胃口稍差,略觉乏力。
降压药已减至单用【开搏通】控制,血压平稳。
【二诊】三日后,患者复诊,自述头痛症状已经消失,无恶心欲呕的情况,但食欲还是较差,身体有些倦乏,夜间睡眠质量较好,二便正常。
【刻诊】舌淡稍暗,苔薄白微腻,边见少量齿痕,脉弱。

证属脾虚挟痰,以益气健脾化痰为治法。【调方】:北黄芪60g,党参20g,五爪龙30g,云茯苓15g,白术15g,淮山药15g,砂仁(后下)6g,枳壳10g,橘红68,佩兰10g,扁豆花10g,甘草6g。
当时患者血压已经平稳。
患者突发高血压的病因,通过舌脉象发现,是由于脾虚而使得痰瘀互结,阻挡气血的运行,使得脏腑内部气血不足,引发血压的升高。
因此,在治疗中便通过大量的补气、健脾、祛瘀活血的药物,帮助患者身体清扫垃圾,由此,患者在服药后会有浑身轻松之感。
从这则医案中,我们能明显的看出中医整体观念和临床辨证的作用。
虽未着手于降血压,但通过调理脏腑、清理淤堵,在减少患者病痛的基础上,使得血压不降而降。所以说,降血压的根本还是要调理患者整体的状态,只有患者的生活得到改善,才是治到了病处,身体才更健康。
中医对此病的研究与治疗,从一开始就是基于人的整体,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辨证、寻根”。
首先要看血压值,现代的检测手段能够从微观层面查看患者的身体状况,能比较直观的反映身体内部的状态,使医生对患者状态有个大致的了解。

但高血压的病根又不在于血压,而集中于脏腑受损、阴阳失调、气血不和、痰瘀阻滞等问题。
这些问题是损伤血脉健康、诱发心血管事件的根本,并使得患者出现头晕、头痛、胸闷、胸痛、呼吸不畅、心率失常等病痛,严重的影响患者的日常行动。
那么,我们的治疗重心就不能只关注血压值了,更是要关注调理脏腑、清理淤堵。
高血压的治本之道:起于瘀堵 ,终于瘀堵。高压高,一般和肝阳上亢有关系,这是气机的瘀堵,低压高,一般痰湿血瘀体质比较多,痰湿血瘀这两种病理性产物也会造成机体的瘀堵。
身体就好像一座城市,如果每个器官、系统都通畅,那么交通就会畅通无阻,但是一旦出现堵塞,就会导致交通瘫痪,也就是所谓的“瘀和堵”,比如经络不通,血管有斑块,气机不通畅等瘀堵情况。
人体的这些瘀堵情况是哪里来的呢?人体时刻遭到内在毒素(代谢废物)和外在毒素的伤害,而毒素危害人体包含淤堵、负重、干扰、侵袭等四种方式。其中,瘀堵是危害最为广泛的途径。
就像大家知道的痰湿,痰湿黏腻细微无处不在,随着气流窜全身,可以在皮肤,可以在脏腑,可以在血管里,还有瘀血肯定是在血管里的,比如血栓。

痰湿和瘀血再碰到一起,痰瘀互结,血管里长斑块,阻碍血液运行,血压指定会高。斑块再破裂,堵塞血管,后果不堪设想。
以血管堵塞举例:当血管堵塞不足70%时,人体无任何感觉,只有当堵塞程度超过70%时,人体才会有不良感觉。血管可是生命的重要通道,一切精神和活动都靠血液输送濡养全身。
血管一旦被堵塞,身体也会发出各种“报警”信号,包括:胸痛、呼吸困难、脉搏减弱、尿量减少、全身水肿、肢体无力、行走腿痛等等,淤堵不仅会成为毁容的“利器”,久而久之还会破坏免疫系统,导高血压以及各种心血管疾病出现。
所以,想要解决高血压的问题,就要解决瘀堵的问题,这才是高血压大结局的治本之道。
[赞][赞][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