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不能远离自然

鸿朗说健康 2025-04-12 15:16:40

现在科技高度发达,这也给人们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人们为了追求舒适生活,很多人现在已经远离了自然环境,生活在舒适的人工环境之中,夏天不热,冬天不冷,风不吹,雨不淋,日不晒,夜不露,我们完全摆脱了自然的束缚,过上了自由自在的生活。但是,对于健康而言,这些并不都是福音,西医学之父古希腊名医希波克拉底说 “阳光、空气、水和运动,是生命和健康的源泉”,而这些都是自然的东西。物种基因研究表明,人类和黑猩猩的基因有98.7%是相同的,也就是说人类的基因绝大部分和动物是相同的,而动物的本性就是亲自然的。如果将动物进行人工喂养,就只能作为观赏和食用,而失去了野外生存的能力。

人们生活在自然之中,只有学会适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健康长寿。“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人类乃至生物界生存演化的基本规则,这是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1859年发表《物种起源》后形成的生存演化的观念。自1831年起,达尔文在长达五年的环球探险旅行中,观察到一些弱的物种在自然界中消失,而强的物种则会生存下来。人一日不能适应周围的生活环境,就难以平安度日。人在一天里会有许多不适之处,如饥饿、寒冷、闷热、疲劳、紧张、兴奋、失眠、缺氧以及因环境污染、生态改变而带来的种种异常感觉。这就需要通过饮食、穿衣、休息、睡眠、营养、运动、服药乃至改善环境,以求适应。生活规律被打乱,人体内的生物钟就会受到干扰,各部器官功能就会受到遏制,血液循环、机体代谢、免疫功能等都会表现出失常,进而形成病态。若是长时间违背生活规律,势必会使健康受损,疾患缠绵。人的每一天生活都有规律可循,且要持之以恒。饮食有节,劳逸有度,作息有序,顺应自然,善于应变,生命则自然处于最佳状态。

道家强调“天人合一”“天人合德”的养生观。战国时代儒家学者所撰的《易传》提出“大人与天地合德”的理想,这里的“德”指本性而言。《管子·心术上》曰:“德者道之舍”,即在中国哲学史上“德”指具体事物从“道”所得的特殊规律或特殊性质。《自然经》说:“德”就是“得于道果”的意思;《太平经》中说:能够“成济众生,令成极道”的就是“德”;唐玄宗在《道德经》御注序中说:“道之在我”就是“德”。道教中又以“道”和“德”作为他们的信仰、行为的总准则,他们要修道,还要积德,所以“道”和“德”同为道教的教理、教义中的基本原则。天人合德生态自然的养生观强调天与人关系的和谐共生,天人之间的彼此尊重和相互理解。不但强调以“天”为中心,而且特别强调以“人”之行为符合道之“特殊规律”或“特殊性质”为原则,才符合道家养生观的基本要求。在养生活动中强调人对于“天”之道性的尊重和顺从。“天性自然,不可欺矣。”是道家天人合德生态自然养生思想的立足点。在人们的养生实践中,需要人们发挥其主观能动性顺应自然的各种规律和变化,顺天之“本然”而为之才符合养生的内在之性,实现生态自然养生之根本,与天友好相处,而不是逆天而行之。只有这样天与人之间才同“道”而“合德”,达到人们养生实践所追求的“天人合一”的最终目的,使养生实践达到“规律性”,实现生态养生的“伦理化”和“自然化”。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发现常坐办公室的人抵抗能力特别低下,很容易感冒,这类人长期生活在人工环境下,正常的人体之所以可以在气候变化的时候不病,是因为人体有抵抗能力,现在西医称为“免疫功能”,中医称为“正气”,负责保护肌表,抵抗外邪的功能叫“卫气”,卫气是正气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卫气”的根源是肾气,所以,容易感冒反应的是卫气虚弱,卫气虚弱的根源是肾气虚弱。可见长期生活在人工环境下会损伤肾气。大家可能会奇怪,人工环境是四季如春的,多么的舒适呀!怎么在舒适的环境下还会伤肾呢?

首先是因为“人秉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体的阳气运动规律和自然界的阳气运动规律是同步的。春天的温暖有利于阳气的生,夏天的炎热有利于阳气的长,秋天的凉爽有利于阳气的收,冬天的寒冷有利于阳气的藏。如果四季都是春天,阳气就只有生,没有长、收、藏,整个生命过程没有完成,大家想一想,只有春天,庄稼能有收成吗?在我们家乡有一句俗话叫“不冷不热,五谷不得”。对人体而言,没有夏天的炎热,阳气的功能不能充分的发挥;没有寒冷的冬天,阳气藏的不够严实,阳气藏的目的就是要使阳气不外泄,得到补充。阳气藏哪里呢?藏在肾,因为肾是主藏的,阳气没有藏住,不仅没有得到补充,反而外泄,当然就会虚弱。显然,四季如春的人工环境并不利于人体的健康。

其次是人身的抵抗能力是要经过不断的适应,不断的煅炼才能提升与加强的。这就是所谓的“用进废退”。人体的功能和器官,如果不用就萎缩,这是生物学原理。大多数人习惯用右手,所以大多数人的右手要比左手有力,灵活。比如说,在和平环境下,长期不打仗,部队的战斗力就减退,一旦遇到战争就会打败仗。长期生活在四季如春的人工环境下,人体的卫气得不到煅炼,所以就会变得虚弱,而卫气的虚弱,其实是肾气虚弱的表现。现在很多人,特别是爱美的女生,不愿意到户外运动,不愿意晒太阳,怕把皮肤晒黑了。这些人比较容易缺钙,比较容易骨质疏松,因为进行户外运动以及接受适量的日光照射 ,有利于钙的吸收。缺钙和骨质疏松是肾的问题,因为肾主骨。

养生不能远离自然,而要学会主动适应自然,适应自然界的暑、热、温、寒,适应自然界的风、云、雨、雪。人体活动受自然法则制约,基于顺应了斗转星移的自然界运行规律,于是,人类才逐渐探索、了解、熟悉并适应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习性。古籍《内经·生气通天论》记述:“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阳气降,日西气已虚,气门乃闭。”这是符合现代人体生物钟节律的。人体的重要生理指标、生化参数、代谢水平以及精神状态等,都是随着日夜推移而变化的。人体为了适应一天24小时的变化,而自行调适体内的生理功能,并循着周期运行时间节律和谐运动,于是产生良性效应,有益于身心保健。元代道教养生学家丘处机撰《摄生消息论》告诫人们,按照四季节气变化,调适自身起居衣食,寻求人的安然生息。这同样是使人设法适应自然环境的做法。遗憾的是,现在很多人习惯了呆在空调房内,一进入自然环境之中反而不适应了,这对人体的健康来说确实不是好事!

0 阅读:1
评论列表
  • 好历害的中医。药決定能不能治病。药量更是決定病好的快慢。但中医连決定病好的快慢這么重要的因素都说不出來自己如何定药量还在说能治病。 现在把问题拿出來。中医回答不了恼羞成怒 只能说些什么汉奸、造谣、日本人.收钱、帮外国人、黑中医、为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找存在合理理由之类。來安慰中医那顆脆弱的玻璃心(小和尚、中医是道西医是刀、梦幻、雪尘、390155483、依然像昨天、阳光の微笑、渔樵泛歌我不会、流水无声、wQ、 哆啦A梦、蓝染惣佑介、 人生几何、 观海听潮、 冷℡夜、在梦里)。 中医己经做啦5000年的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己经上瘾啦 认为做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那才叫医者父母心。中医还想把这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的医者父母心再传承5000年. (只有药有效才配讲药量.药都无效还有必要讲什么药量吗。中医是药有效又吃的越多效果越大之下还非要无理由限制药量,那不是喜欢病的越久越好吗,吃一克10天安全治好,你咋知道不会吃二克立刻就安全治好。你为什么不开二克而非开一克,這不是喜欢病的越久越好是什么,再配合医者父母心,是不是中医是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