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杨林宋 周学津)涵盖2000万份真实病例数据、异常血糖捕捉灵敏度达99.2%、从八大维度生成个性化方案……3月29日,国家科技创新2030“癌症、心脑血管、呼吸和代谢性疾病防治研究”重大专项的核心成果“1型糖尿病专病大模型”在安徽医科大学“西递科学论坛”发布,实现1型糖尿病数智化防控。
“1型糖尿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尤其在儿童和青少年中较为显著。”3月30日,安徽医科大学校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讲习教授翁建平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目前,我国现有100万1型糖尿病患者,每天平均需进行7次血糖监测和4次胰岛素注射,但65%的患者仍经历夜间严重低血糖,仅20%能达到理想控糖目标。

2025年2月,安徽医科大学校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讲习教授翁建平(右三)带领团队研讨诊疗方案。受访者供图
将1型糖尿病管理从“被动应对”推向“主动预防”,早期诊断和干预是关键。翁建平教授介绍,该大模型依托人工智能物联网(AIoT)技术,可以实时监测患者的14项关键代谢指标。其中,异常血糖捕捉灵敏度达99.2%,较传统方式提升40%。血糖监测精准度的大幅提升将帮助患者更精准地调整胰岛素剂量或干预措施,从而有效减少急性并发症的发生。
此外,模型还集成了65个专科场景临床路径、135部诊疗指南及2000万份真实病例数据,构建了全球最大1型糖尿病知识图谱;同时,可以从膳食、运动、胰岛素调整等八大维度为患者生成个性化诊疗方案,实现“千人千策”。
“这一模型聚焦1型糖尿病诊疗痛点,通过整合多模态数据、人工智能技术与临床经验,重构1型糖尿病‘筛-诊-治-管’全病程管理闭环,不仅为患者打造贯穿预防、干预、康复的全周期智慧化服务生态,也为全国慢病管理提供了可借鉴的‘安徽范式’。”翁建平教授表示。
100万分之一,一天扎4次胰岛素都扎了13年了,真想去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