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周学津)“搭建起有韧性、有温度的城市急救体系,能够让单个脆弱的生命在携手互助中变坚强,让独立散落的空间因科技驱动而变安全。”3月30日,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党委委员、副主任王宇在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科技驱动城市急救新变革”论坛上表示,心肺复苏的黄金时间是4-5分钟,在医护人员抵达现场前的关键窗口期,每个家庭、社区的自救和互救能力非常关键。
“5分钟社会救援圈”公益项目通过在公共场所精准投放自动体外除颤器(AED)设备,对社会急救志愿者开展专业急救培训,搭建智能信息平台,让患者在紧急情况下获得有效救助,为专业救援争取宝贵时间,最大程度提高患者生存率。
“传统急救的模式是三段式:等120上门、在120上救治、到医院救治。我们要努力把急救体系做成‘中间一张网,前后两个触角’的模式,中间是一张涵盖着急救站、救护车等医疗资源的急救网络;同时,留有‘两只触角’,一只触角连接应急圈、社区圈,加强指导,加强联系;另一个触角连接院内急救和专科治疗。”王宇表示,要以疾病救治的效果为出发点,打造联合社区、救护车、急诊科、专科,以及回到社区的急危重症的急救链条。

3月30日,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党委委员、副主任王宇在会上致辞。主办方供图
在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事业部时光实验室副总经理胡晗翰看来,搭建起“5分钟社会救援圈”,不仅能够提高患者生存率,更难得的是在生命接力的过程中,每个人在守护与彼此守护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一座城市的温度。
“去年夏天,有位老人在深圳的一座公园里晕倒,失去心跳。就在短短的几分钟内,路人老余毫不犹豫地为老人做心肺复苏。其他人有的拨打120,有的在找AED,公园的保安大叔也通过对讲机实时沟通,一路指引救护车。这些素未谋面但又默契十足的‘队友’共同挽救了老人的生命。”胡晗翰介绍,目前,通过搭建“5分钟社会救援圈”,82万位“老余”成为急救志愿者,截至2025年3月,全国救助案例共计21950人,心脏骤停共救助1012人。
胡晗翰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急救不仅是设备与技术的叠加,更是人与人的守望。“生命不是孤岛,在每一次心跳的接力中,都有着善意与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