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事业单位,有多少种用工形式?根据当前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和用工现状,多的可能让你无法想象。你可别以为都是正式的,都是经过统一考试招聘的。下面初步列举一些用工形式。
1、事业编制人员。通过公开招聘考试录用,签订《事业单位聘用合同》,享受国家统一工资标准、职业年金、职称晋升体系及退休待遇,岗位分为管理岗、专技岗和工勤岗三类。
2、参公编制人员。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编制人员,薪酬体系、职务职级并行制度与公务员完全一致,常见于执法类事业单位。
3、劳动合同制用工。适用《劳动合同法》,包括专业技术辅助岗(如医院合同制护士)、行政辅助岗(综合文秘、档案管理员)、无编制工勤岗(驾驶员、设备维护员)。薪酬由单位自筹,部分单位实行与编制内人员"同工同酬"试点。
4、劳务派遣人员。集中在三保岗位(保安、保洁、保修),由劳务派遣公司代缴社保,薪酬约为编制内人员的60-70%,常见于学校、医院的后勤系统。
5、政府购买服务岗位。通过第三方机构外包的服务团队,如:信息系统运维(通过IT服务外包公司)、实验室管理(委托专业机构运营)、会务接待(酒店服务外包)
6、军转安置人员。按《军队转业干部安置暂行办法》接收的团职以下军官,直接纳入事业编制管理,常见于人武部、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等单位。
7、公益性岗位。针对就业困难群体设置的公益性岗位,如:基层社保协理员、社区矫正社工、残疾人工疗岗位等
8、临时性用工。针对有关课题、特定项目设置的阶段性岗位,随项目结束解聘。
9、退休返聘人员。集中在两类岗位:高级专家(延迟退休的学科带头人)、特殊技能岗(文物修复师、非遗传承人)。一般按原工资80%发放劳务费,不占用编制指标。
10、特殊人才引进。主要是针对高层次人才设立的市场化用人机制,包括学科领军人才、急需紧缺专业人才、海外专家等,一般是协议工资,岗位特聘。
2023年起事业单位逐步推行"员额制"改革,编制内人员占比控制在60%以内,劳务派遣和政府购买服务人员不得超过20%,其余为合同制用工。随着改革的深入,用工形式可能会减少。
如果你认为还有一些什么样的用工形式,也说出来大家听听哟!
劳务派遣的工资并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