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外交风云:单极霸权的兴衰与俄乌冲突下的战略迷局

月下独酌人 2024-12-19 18:53:22

单极世界秩序的兴衰与美国外交的转向

1989年11月,冷战秩序那最为显著的象征 —— 柏林墙轰然倒塌,一个前所未有的单极世界秩序仿若在历史的地平线上崭露头角。彼时,那些自认为拥有深邃洞察力与超凡智慧的文人墨客们,纷纷向那唯一的超级大国投去溢美之词。他们凭借着渊博的学识、华丽的辞藻,振振有词地论证着人类社会已然寻觅到了最为完美的形态,宣称美国的世纪将会毫无止境地延续,世界亦将因此永享和平。

很快科索沃、伊拉克、阿富汗等一系列战火纷飞的战事便证明,这所谓的新的世界秩序实则是纷繁复杂、包罗万象的,唯独不包括和平。随着2021年8月喀布尔的沦陷,美国有史以来耗时最长的战争以惨败而告终,华盛顿所主导的单极世界秩序似乎陷入了低迷的困境。

现实的沉重打击引发了美国国内对于自由主义霸权外交政策的深刻反思,一群被称为 “斑点” 的美国外交建制派精英也随之逐渐浮出水面。反对者们严厉批评他们为了少数集团的利益而操控了美国近30年来的外交政策走向,呼吁华盛顿应当回归务实的现实主义外交路线。如今,残酷的乌克兰战场再度成为了美国两种外交思想激烈交锋的前沿阵地。建制派坚信这是美国重新彰显自由主义秩序能够碾碎一切敌手的绝佳契机,而反对者则认为那里将会沦为拖垮美国的又一片泥沼。这一次,历史究竟会倾向于哪一方呢?

美国霸权野心:仿上帝造世

创世纪第六天,上帝依照自身的形象创造了人类。苏联解体后的第六年,25位美国人齐聚华盛顿,新美国世纪计划组织宣告成立,宣称美国将仿照自身的形象重塑世界。在这25位创始成员之中,有10人在小布什政府内担任要职,其中包括副总统迪克切尼、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

他们秉持着这样的观点:冷战时期的遏制战略已然过时,在单极世界秩序之下,美国既有必要也有能力先发制人地动用一切力量,对世界展开积极主动的自由主义改造,以此达成仁慈的全球霸权。

1998年2月,新美国世纪计划组织成员联名致信克林顿总统,极力敦促美国承担起解放伊拉克的重任。五年之后,24万名美国士兵在未宣战的情况下于伊拉克展开行动,执行了代号为“伊拉克自由行动”的计划。最终,在一片残垣断壁之上,美国宣称伊拉克人民获得了自由。上述过程堪称21世纪前后美国典型的自由主义霸权外交政策的一个生动缩影。

外交叙事:包装霸权的糖衣

对于华盛顿的外交政策精英们而言,他们的主要活动对象有两类:政客与民众。政客们所关注的核心在于获取选票以及政治权力,而民众的需求则是五花八门,既涵盖物质层面的衣食住行,也囊括精神世界的充实与满足。

为此,美国外交建制派精英精心构建了一套全面的叙事体系,将权力的扩张与人们自幼听闻的古老故事巧妙融合,把各类利益巧妙地隐匿于道德热忱之下,将自由主义的霸权事业精心包装成一项崇高的使命,并借助智库报告、公开演讲、专栏文章、影视节目等多种途径向公众大肆兜售。随着巴格达的陷落,纽约的资本巨头收获了经济利益,华盛顿的政客们赢得了权力的延续,而 “山巅之城” 的居民们则满足了自身廉价的同情心,收获了相对于其他居民的道德优越感。而根深蒂固的美国例外论更是消除了任何现实或逻辑层面的不利后果。

当那群衣衫褴褛、一无所有的 “自由人” 来到山脚下乞怜时,“山巅之城” 的居民们心安理得地将大门紧闭。即便是最具涵养的美国人,也鲜少认为自己应当为此承担责任。他们总是辩称:“我们的初衷是良好的,只是你们未能把握机会。” 甚至这种状况还进一步强化了美国例外论。这里的居民仿若上帝拣选的子民,乃至等同于上帝本身。故而,美国拥有传播自由的权利,却无需为此承担任何义务。恰似全知全能全善的上帝赋予人类自由意志,却并不承诺给予幸福。

霸权外交的双重后果:扩张与反噬

在单极世界秩序之下,美国坚信自身能够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将自身的任何意志推行至任何国家。这便构成了过去30年来美国自由主义霸权外交路线的思想根源,并引发了两个至关重要的后果。

冷战时期,出于与苏联争霸的需求,美国在中东地区奉行现实主义外交策略,只要能够制衡苏联的影响力,美国依然会主动与那些被其称为独裁者或异教徒的政权携手合作。苏联解体之后,美国推出了“大中东民主计划”,妄图以自由主义改造阿拉伯各国,为此不惜抛弃美国曾经的传统盟友。最终,美国的自由主义霸权事业非但未能成功,反而在美国与阿拉伯世界之间划下了一道深深的裂痕,其影响深远,延续至今。

北约东扩:地缘政治的棋局

华盛顿的外交精英们很快又在欧洲觅得了证明自身伟大事业的机遇。冷战时期,美苏双方相互认可对方拥有合理的安全需求,这是一种通行的外交惯例。如今,美国一边禁止古巴与其他国家结盟的自由,一边宣称任何国家都享有加入北约的自由,并肆意推行北约东扩计划,直至俄罗斯的家门口。

这实际上等同于宣告俄罗斯已然丧失了从苏联继承而来的全部大国遗产,只要莫斯科如往昔那般默默忍受,美国所主导的单极世界秩序便能再度得到有力的确证。因为现实将雄辩地证明,在整个欧洲,无人能够阻挡美国的意志。

罗德斯与美国外交反思潮

2009年6月,埃及开罗大学,刚刚当选美国总统的奥巴马在此发表了题为 “新的开始” 的演讲,这是伊拉克战争之后,美国最高领导人首次亲临中东地区发声。与他的前任小布什有所不同,奥巴马试图借此次演讲修复美国与穆斯林世界的关系。不过,这篇演讲稿的撰写人本杰明?罗德斯却鲜为人知。

本杰明?罗德斯并非外交政策领域的科班出身,他于 2022 年毕业于纽约大学,获得创意写作硕士学位。罗德斯一直怀揣着成为一名小说家的梦想,然而其创作之路荆棘满布,并不顺遂。于是在毕业后,他担任了伍德罗?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主任汉密尔顿的助手,并撰写了 “911 事件委员会报告” 和 “伊拉克研究小组报告” 的大部分内容。

与众多科班出身的研究者截然不同,罗德斯对这场战争持有全然相反的态度,进而对做出此项决策的美国外交政策机构给出了一个直白而犀利的评价 ——“白痴”。因为从国家利益的层面考量,美国不仅未能从这场战争中获取丝毫益处,反而深陷治安战的泥潭,激起了整个穆斯林世界对美国的敌意。

真正的关键问题在于,如此显而易见的事实,为何众多华盛顿精英却选择了视而不见?显然,少数利益集团掌控并主导了整个决策流程,而这种透支国家力量、为少数集团谋取私利的行径,无疑是一种腐败现象。

这段经历的一个结果是,当罗德斯在 2021 年加入奥巴马竞选团队时,他相较于总统候选人本人及其任何顾问,都更为透彻地了解伊拉克战争及其所引发的后果。本杰明罗德斯的观点深刻地影响了奥巴马政府的中东政策,例如通过伊核协议推动美国与伊朗的和解、批判以色列的蚕食计划、支持巴勒斯坦建国等,以期修复美国在中东地区日渐崩坏的安全秩序。不过,罗德斯在白宫的工作经历颇为不顺,因为他的理念与当时掌控外交实权的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国防部长罗伯特盖茨等人背道而驰。

2016 年奥巴马政府下台后,罗德斯在《纽约时报》的专访中将希拉里以及其他来自两党的伊拉克战争推动者称为 “斑点”。如今,这个词汇已超越了其原本的含义,用来指代由一群跨越民主党和共和党的智库成员、高校学者、国会议员、新闻记者等组成的外交政策建制派精英。他们共同秉持积极扩张的鹰派外交政策,支持美国依照自身的形象,动用一切力量对世界进行积极的自由主义改造。这构成了美国入侵伊拉克、占领阿富汗、策划 “阿拉伯之春”、大力推进北约东扩等外交政策的思想根基。

与之相对的则是美国在冷战期间审慎的现实主义外交路线,例如战略上要集中精力,切不可四面出击、到处树敌;要基于实际的国家利益去挑选对手与盟友;只要符合美国的利益,任何国家皆可成为合作对象等。在现实主义者看来,美国的外交建制派精英在近 30 年来实则是在滥用美国的主导地位,过度透支美国的国家力量以满足少数集团的利益诉求,以至于在中东和东欧接连犯下严重的战略失误,将俄罗斯和伊朗同时推至美国的对立面,并且在此过程中忽略了真正的对手。

乌克兰战场:外交思想的碰撞点

如今,随着乌克兰战场逐渐陷入胶着状态,两种外交观点也开始在美国国内展开了激烈的碰撞。乌克兰究竟会成为彰显自由主义美国所向披靡的一面旗帜,还是会沦为吞噬美国霸权的泥沼呢?美国内华达州南部的内利斯空军基地被誉为 “战斗机飞行员之家”,是美国空军开展高级战斗训练的重要场所。因此,附近的小镇常常成为航空摄影爱好者的云集之地,他们满心期待能够从一闪而过的镜头中捕捉到美国空军最新的研发或训练动态。

真正能够拍到这些珍贵镜头的人只是少数,而且其中有诸多是美国空军有意泄露的。2023 年 5 月的某一天,来自伊利诺伊州的航空摄影爱好者约瑟夫?阿尔伯格在内利斯空军基地附近拍到了一组罕见的照片:一架 F16 战斗机从内利斯空军基地腾空而起,机翼下挂载着两枚 B61 炸弹,这是一种低当量的战术级核武器。并且,美国总统拜登已于 5 月份宣布同意向乌克兰提供 F16 战斗机。

一个月后,北约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空军演习 ——“空中卫士 2023”在欧洲盛大拉开帷幕。值得留意的是,在参与演习的 250 架飞机中,有 100 架来自美国,且大部分源自美国空军国民警卫队。依据美国法律,空军国民警卫队隶属于州国民警卫队的一部分,在平日里由各州管辖,主要肩负反恐、救灾、国土防御等任务。唯有在国会批准或总统宣布国家进入紧急状态时,美国空军国民警卫队才可被征召为联邦现役部队,由原本负责美国本土防御的空军部队参与到北约空军演习之中,这实际上预设了一个极为极端的场景:倘若北约驻扎在欧洲的空中力量在俄罗斯的首轮打击中被彻底摧毁,美国依然具备能力通过空军国民警卫队跨越浩瀚的大西洋对俄罗斯组织起有效的反击。

俄乌冲突走向与美国的两难抉择

与此同时,战场上乌克兰军队发起了准备许久的春季大反攻,然而局势却丝毫不见停战的曙光。因为除了一方取得彻底胜利或遭遇彻底失败这种一边倒的情形之外,停战的前提是双方同时认定事态进一步升级的后果是难以承受的,否则必然会有一方持续向战场上增添筹码,以求在谈判中占据有利地位。

俄罗斯一边进行局部动员,向战场上增派数十万兵力,同时加大了常规弹药、无人机等武器的投入使用。美西方支援乌克兰的武器也从海马斯火箭炮一路升级至装甲车、坦克乃至未来可能出现的 F16 战斗机。但问题在于,美国再三告诫乌克兰,切不可将这些武器用于攻击俄罗斯本土。

这一幕与越战时期美国不得越过北纬 17 度线攻击北越的情形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这意味着乌克兰无法摧毁俄罗斯后方的军工生产体系,进而切断俄军的后勤补给。倘若除了直接参战之外的所有支援手段用尽仍未达成目标,美国在战场上继续加大投入的意愿便会大幅降低。如此一来,乌克兰战场就极有可能成为美国欲罢不能、骑虎难下的泥潭,俄乌双方达成临时停战协议的可能性便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攀升。这无疑将对美国的自由主义霸权外交路线造成沉重的打击,也是华盛顿外交建制派精英所不愿目睹的结局。此后美国极有可能因此重新回归现实主义的外交路线。

核阴影下的美俄博弈与未知结局

另一种情形则是,随着美国援助武器的不断升级,俄罗斯倘若使用常规武器已难以在正面战场坚守,莫斯科将面临接受失败或者动用战术级核武器的艰难抉择。而美国也不敢贸然跟进,这两个选项对于俄罗斯而言都可能引发难以掌控的灾难性后果。美国举行的 “空中卫士 2023” 演习以及战术级核武器训练,便是为了彰显军事反击和核报复的决心,以此威慑俄罗斯,降低核战争的风险,迫使莫斯科在常规战争失败后咽下战败的苦果。

这样的结果无疑将使美国的自由主义霸权外交路线重获新生,也是华盛顿外交建制派精英梦寐以求的局面。然而,这终究是在豪赌俄罗斯是否会开启核武器这个潘多拉的魔盒,亦是在赌美国是否真的愿意为了乌克兰发动核报复,进而引发全面核大战。因此,还存在第三种结果,届时无论美国采取何种外交策略都将无济于事。

【文本来源@棱镜说的视频内容】

1 阅读: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