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业选择的十字路口,倘若有两份工作摆在面前:一份是互联网大厂的职位,伴随着996的高强度工作模式,月薪却高达2万;另一份是公务员岗位,朝九晚五,工作规律,月薪4000元且拥有 “铁饭碗” 的稳定保障,你会如何抉择?不得不说,能拥有这样纠结机会的人或许并不多,但在现实生活中,确实有人毅然放弃大厂的优厚待遇,转而投身考公的行列,这也凸显出当下 “考公热” 的显著态势。
回首2023年国考,那场面堪称激烈,过审人数一举超过259万人。若按照比例来计算,公务员岗位的录用比竟高达70:1,意味着每一个成功上岸者的背后,都有69人遗憾落败,黯然神伤。尽管央媒曾发声提醒,并非所有人都适合体制内工作,研究生们更不应盲目跟风,但现实却是,扎堆进入编制体系已然成为一种社会常态。那些毕业于985、211高校,乃至清华北大的硕博学霸们,也纷纷涌入考公的战场。以清华为例,2019年该校毕业生就业进入体制内的比例高达75%,此后直至2021年,这一数字仍稳定在70%左右,足以见得公务员岗位在国内的吸引力。
在许多父母眼中,公务员堪称 “爸妈严选工作”,似乎只要子女没有进入体制内,所从事的工作就不被认可,仿佛是在 “瞎搞”。曾经有一则新闻令人痛心,四川的一名大学生因未找到工作,被父母强制要求考公,长达五年的备考却始终未能上岸,最终精神不堪重负,被确诊为精神分裂症。由此可见,在我们的社会观念里,公务员这一职业被赋予了极高的稳定性和价值。
在邻国日本,情况却截然不同。日本人不爱考公务员的现象已经持续多年,从官方公布的数据来看,2012年日本国家公务员综合岗位的报考人数为2.3万人,此后便一路下滑,到2023年,这一数字已降至1.4万人,创下了有记录以来的第二低值。地方公务员的报考情况同样不容乐观,报考人数已连续7年呈现减少趋势。
不仅报考人数持续下降,在岗的公务员也纷纷选择辞职。据统计,日本每年约有4000名国家公务员辞职,其中工龄不超过10年的辞职人数更是不断攀升。2013年,这一年龄段的辞职人数为76人,到2018年已增至116人,随后连续三年每年都有超过100人辞职,形成了 “围墙外的人不想进去,墙内的人却往外逃” 的奇特景象。
日本公务员不受待见的现象,最早可追溯到上世纪60-70年代。当时,二战后的日本经济迅速重启,并经历了几十年的高速发展,迎来了经济高度繁荣期。在这一时期,民营企业的薪资待遇和福利水平大幅提升,与公务员相比具有明显优势。当时,一名私企职工的年收入甚至可比公务员高出100多万日元。工作轻松且薪资年年看涨,在这样的情况下,谁还会执着于公务员这份 “铁饭碗” 呢?因此,许多毕业生纷纷选择进入私企工作,成为工厂工人或办公室白领,这使得人才大量流向私企,而新入职的公务员往往是被其他企业挑选剩下的,公务员甚至被戏称为 “笨蛋” 的职业选择。
直到80年代末,日本政府意识到优质人才难以流入机关单位,这才开始采取措施,通过多次调整公务员和教师的薪资待遇来吸引人才。随后,90年代日本泡沫经济破灭,大量企业倒闭,年轻人失业率飙升至10%,就业形势陷入冰河期。在这种艰难的就业环境下,公务员的 “铁饭碗” 属性再次凸显,成为众人眼中的香饽饽。民众纷纷涌入体制内,导致公务员报录比一度达到30:1,一些原本无人问津的岗位,竟出现了195人激烈争抢的局面。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日本年轻人口数量锐减。根据2022年官方数据,日本22岁的年轻人有124.7万,但10年后将减少至106.8万,20年后更是仅有87.1万人。短短20年间,日本年轻人减少了超过37万,年轻劳动力的大幅减少使得全社会都在激烈争夺人才,公务员岗位的竞争力也随之减弱,考公热自然难以持续。
二是日本公务员的加班文化令人望而却步。日本公务员的工作强度堪称巨大,政府规定每月加班80小时即为过劳死的标准,但现实中,超过三成的公务员长期处于这一 “死亡线” 边缘挣扎。每月加班超过100小时的公务员人数占比也超过10%,尤其是在疫情期间,部分体制内岗位的加班时长甚至达到了300小时。
若按每月工作30天计算,这意味着每天要加班10小时,加上8小时的正常工作时间,一天的工作时长高达18小时,从清晨6点一直忙碌到深夜12点,连续工作30天,其工作强度之高令人咋舌。而且日本国家公务员并不适用于劳动基准法,加班时长不受法律保护,这使得长时间高强度的工作给公务员带来了沉重的精神压力。从2014年到2018年,因精神问题休假一个月以上的日本公务员超过3000人,且这一数字仍在不断上升,甚至有人因不堪重负而选择自杀。
最后一点就是日本公务员的官僚丑闻和行事作风严重影响了其形象。诸多政府丑闻使得民众对公务员群体的期待和评价大幅降低。例如2018年的森友学园丑闻,日本财务省被曝光变卖国有土地并篡改14份文件,而这片国有土地的购买方是与时任首相安倍晋三的妻子安倍昭惠有关的私人教育机构,这一事件背后的复杂操作令人深思。
体制内的规则也让年轻人心生退意,在政府部门集中地霞关,公务员工作极其看重资历,新人不仅要看人脸色,在入职两三年内往往只能从事打杂工作,晋升机会也远比私企困难。过去40岁就能晋升到内阁秘书,如今能混到科长职位已属不易,这让日本年轻人逐渐对官僚体系失去信心,不再愿意在体制内苦苦熬资历。
回顾日本公务员热度几十年来的起伏变化,我们不难发现,公务员的吸引力与经济发展状况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当经济蓬勃发展时,民营企业能够提供更为优厚的待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公务员的吸引力便会相应减弱;而当经济环境下行,就业市场不稳定时,公务员的 “铁饭碗” 优势便会凸显出来,成为人们眼中的避风港。
目前日本社会就业机会较多,相比之下,公务员只是一份加班严重的普通工作,这与国内许多人对公务员和私企工作的印象恰好相反。在国内,人们往往认为进私企意味着996、加班频繁且工作不稳定,而进体制则代表着准时下班、工作稳定。近年来,就业市场竞争愈发激烈,互联网、金融等行业纷纷降薪,使得体制内工作的稳定性优势愈发突出,“考公热” 也因此持续升温。
在知乎等网络平台上,我们时常能看到诸如 “大厂员工放弃75万年薪回老家考公”“95后连续16个小时工作后被劝退转而考公”“211硕士从互联网辞职考公后才体会到幸福” 等故事。对于这些在996工作制下苦苦挣扎的 “社畜” 们来说,考公上岸无疑是一种解脱。无论是主动选择考公的人才,还是在就业压力下被迫考公的人,这一现象都令人感慨万千。
日本年轻人对考公的冷淡与中国年轻人对考公的热衷看似南辕北辙,但实际上都是他们在各自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经济条件下,基于理性思考做出的趋利避害的选择。从更理想的角度来看,考不考公务员本应是个人基于自身兴趣、能力和职业规划的自主选择,而不应成为一种被迫的社会性选择。毕竟,“公务员热” 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社会就业环境单一,让人们误以为只有考公务员这一条路可走。
文本来源@财经不眠姐的视频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