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大研究看教育减负:为何寒门难出贵子?

月下独酌人 2024-12-19 17:26:47

当今社会,教育向来是备受瞩目的焦点话题。北大一篇《教育减负、家庭教育支出和教育公平》的论文,引发了广泛而热烈的讨论。

其核心结论令人不得不警醒:在过去十多年的减负进程之后,收入处于最底层10%家庭的孩子考入高中的概率竟然下降了9.3%。这一数据不禁让人深思,底层民众的晋升之路是否正变得愈发荆棘密布,遥不可及。

减负背后的经济学困境

曾经,整体脱贫在各方努力下渐趋容易,众多贫困家庭得以摆脱物质匮乏的困境。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阶级跃升却如同攀登陡峭的山峰,困难重重。

教育,本应是打破阶层壁垒的有力武器,如今其投资回报率却不尽人意,往昔大规模的造富神话也难以再度上演。

据北大周子昆、雷晓燕和沈燕的深入研究表明,自2008年至2018年教育减负政策实施以来,寒门家庭孩子考入高中的概率呈现出明显的降低趋势。

教育减负这一举措,不但未能有效减少教育不平等现象,反而衍生出一系列经济学层面的问题。减负在削减教育资源供给方面产生了直接影响,依据基本的供需原理,当供给减少时,价格必然上涨。

在教育领域,这就意味着教育成本的增加,低收入家庭原本就有限的教育投资能力被进一步削弱,从而导致“寒门难出贵子”的困境愈发凸显。

回顾新世纪以来教育减负的历程,其间经历了三次重大的政策变化,诸如控制在校时长等多达17 项的措施纷纷出台,其主要目的在于减轻学生在校内所承受的压力。从出生率等相关数据来看,校内压力与生育之间似乎并没有必然的因果联系,这也让我们对减负政策的效果与影响有了更为复杂的思考。

“双减” 政策下的教育格局变迁

2021年的 “双减” 政策无疑是教育领域的一场大地震,新东方等曾经的龙头教育企业股价暴跌超过 80%,众多培训机构在政策的浪潮冲击下纷纷倒闭。

在过去十年间,不同收入家庭在教育投资和孩子学习时间上呈现出巨大的差异。收入最高10%家庭的教育投资增长幅度高达67%,孩子每周的学习时间增加了10.37小时;这种鲜明的对比所带来的结果是,收入最高10%家庭孩子升入高中的概率平均上升了5.3%。

值得注意的是,这还仅仅是体制内的数据统计,在现实生活中,有钱人往往还拥有其他途径,可以让孩子接受更为优质、多元的教育资源,这无疑进一步拉大了教育差距。

日韩教育减负的镜鉴

无独有偶,亚洲的日韩两国也有着相似的经历。

韩国:减负下的阶层固化

韩国推行公办教育减负长达30年之久,然而其社会阶层却愈发固化。

数据表明,韩国前10%的上流家庭占有超45%的社会财富,阶层流动极低,曾为社会稳定基石的中产阶级亦濒临崩溃。

在韩国社会,盛行一种“汤匙阶级论”,此论依据父母经济能力划分阶层,深刻映照出阶层固化的现状。尽管韩国政府大力推行减负政策,并且严厉打击课外辅导班,但是课外辅导的参与率仍然高达 75.5%,平均每月的辅导费用约合 2600 元人民币。

韩国甚至曾经尝试禁止校外辅导班长达20年之久,然而最终却以失败告终。究其根源,只要高考这一选拔机制存在,学生和家长对于提升成绩的需求就不会消失,补习班也就有着顽强的生存土壤。韩国实行的633学制,虽然在初中、高中入学阶段推行了平准化政策,旨在促进教育公平,但是高考竞争的激烈程度丝毫不减。

名牌大学的就读率仅仅只有2%,而且其生源大多来自私立学校。在韩国社会,考不上名牌大学往往意味着难以找到一份好工作,寒门贵子的故事变得极为罕见。据统计,高收入家庭孩子考入名牌大学的比例大约是低收入家庭的9倍左右,这种巨大的差距导致社会上升通道变得愈发狭窄,同时也成为生育率下降的一个重要因素。

日本:宽松教育的双面刃

日本同样经历了30年的宽松教育时期,例如降低教学大纲标准等一系列举措。这一政策的实施却引发了诸多问题,第一代 “宽松世代” 被贴上了纵情享乐、抗压能力差等负面标签。

二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复苏,婴儿潮的出现使得教育资源一度紧张,家长们纷纷送孩子上补习班以提升竞争力。但随后的减负政策却导致学生成绩出现滑坡现象。在公立教育逐渐式微的过程中,富裕家庭纷纷转向私立办学机构,私立与公立高中考入东京大学的比例呈现出此消彼长的态势,而私立学校的费用大约是公立学校的3倍左右。

由此可见,日本的宽松教育减负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富裕家庭,而寒门子弟的希望则被无情地剥夺。

寒门子弟的困境与抉择

阶层分化的障碍犹如一道顽固的壁垒,横亘在社会之中。“读书 - 升学 - 工作 - 挣钱”这一循环对于底层民众而言,似乎成为了难以逾越的天堑。

日韩两国的生育率已经跌至谷底,并且这种下降的趋势至今尚未得到扭转。在欧美国家,虽然表面上存在着 “快乐教育” 的幻觉,但实际上精英教育与平民教育在资源分配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对于寒门子弟来说,他们所面临的困境很大程度上源于资源的有限性。从寒门跨越到中产,再进一步迈向富裕阶层,这其中需要家庭在多个关键节点做出精准的抉择。例如,良好家风的传承能够为孩子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品德基础;父母具备一定的教育素养或先进的教育理念,可以在孩子的教育规划中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从小注重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包括学习习惯、兴趣爱好等;在学习竞赛等机遇面前能够凭借运气脱颖而出。

在现实社会中,由于社会整体蛋糕的增长机会逐渐减少,像公务员等稳定工作因其相对较低的风险和稳定的收益,吸引了众多年轻人的目光,寒门子弟更是将其视为改变命运、谋求温饱的重要途径。而那些高风险高回报的领域,往往只有家境优渥者才有足够的资本和底气去涉足。

破局之思:教育与社会协同发展

综上所述,只要教育资源依旧按照分数进行分配,那么补课的需求就必然存在,教育内卷的现象也就难以彻底消除。教育减负政策导致教育资源供给的缺失,使得普通人内部的竞争愈发激烈。

真正想要打破这一僵局,关键在于做大 GDP 与新兴产业的蛋糕,通过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高收入岗位,让普通民众能够有机会挣得高工资,从而提升整个家庭的教育投资能力。教育之路固然充满艰辛,坚持15年的教育投入绝非易事,且其投资回报率也充满未知。

但即便如此,我们仍需坚定地保持对教育与学习的重视和投入,因为在社会的各个角落,总有人在不懈努力地改善现状,追求终身成长,而这也正是我们对未来教育公平与社会阶层流动抱有希望的源泉所在。

【文本来源@厉害财经的视频内容】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