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26日,在位于缅甸北部依瑞丽江而建的莫洛村里的一座寺庙里,挤满了人。中国远征军第200师师长戴安澜将军的儿子戴澄东,向着一座纪念塔跪拜。这座纪念塔上刻着以下几个字:
“在抗击日寇法西斯血战中牺牲在缅甸的中国远征军第二百师将士们永垂不朽。”
这座中国远征军纪念塔是中国民间人士筹建的,历时两年,终于正式落成。包括戴澄东在内的几位200师远征军的后代亲自赶来缅甸,参加了这次活动,见证了纪念塔落成。
最让人感到悲痛的是,2000师入缅作战时,全师共有9000人,但回到国内的只有四五千人左右。但在筹建纪念塔期间,戴澄东等人查遍相关资料,也只找到了50位牺牲将士的姓名。更多牺牲在异国他乡的烈士,甚至都没有留下一个名字来供后人凭吊和纪念。
于是,在纪念塔基座一面的碑文上,只有这50位将士的名字和籍贯,留下了相当大一片空白。戴澄东红着眼睛说:“将来,如果找到了姓名,就刻到上面去。”
建造这座纪念塔的由来还要从两年前说起。
2011年,时任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馆长的吴先斌陪戴澄东一起前往缅甸,他们此行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寻访戴安澜将军牺牲的地方。
但没想到,这一路上的见闻,让他们逐渐萌生了筹建纪念塔的想法,并变得越来越坚定。
途中,他们曾见到过一个由中国远征军第200师的后代自己简单修建的一个纪念碑,这是一个用水泥柱子做的碑,上面只简单写着“中国远征军纪念碑”八个字。后被迁到了一个仓库的广场上。
为了能够让我们的后代和缅甸人民了解这段历史,纪念这些英雄。吴先斌拿出了18万,戴家人也积极出资,又先后发动了企业家、朋友等,先后凑足了40多万。
最终,在多方力量的共同努力下,纪念塔顺利落成。此后,民间、官方筹建的纪念塔先后在缅甸多个地方落成。
在这之前,缅甸不仅很少见中国远征军纪念塔,甚至就连中国远征军烈士陵园也曾遭受过不同程度的破坏。
上世纪六十年代,在各种因素影响下,缅甸政府先后铲平了一大部分中国远征军的墓地和纪念碑。位于密支那的远征军墓地更是全部被毁坏。进入八九十年代后,缅甸政府以发展经济为由,坚持拆除中国远征军陵园。
缅甸方面的种种做法,引起了当地华人华侨和中国国内民众的强烈反对和不满,中国政府也进行了严正交涉和抗议。
不过,2023年,缅甸密支那中国远征军阵亡将士纪念设施已经竣工开放,中国有关部门也通过多种方式投入到了中国相关纪念设施的保护管理工作之中。
人民英雄是人民尊重、崇敬的对象,是时代精神的传承。在数十年的革命斗争过程中,涌现出了无数为祖国付出生命的烈士,我们不能忘记这些革命先烈。因此,发展和保护烈士陵园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和义务。
中国远征军烈士陵园曾经在缅甸遭到了严重破坏,令人无奈的是,英美远征军的陵园,却得到了缅甸政府始终如一的保护和管理。缅甸政府甚至还分拨出一部分专项资金,专门用于保护英美远征军烈士陵园。
这种区别对待,令人十分气愤。当然,并不是不应该对英美远征军的烈士陵园进行保护,而是当地的做法太叫人心寒。尤其是英美曾在作战中,失信于中国,没有提供其承诺的空中掩护,导致中国远征军损失更加惨重。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推进迅速,已经打到了缅甸,滇缅公路这条抗战期间唯一的一条生命线,面临着被切断的风险。
在这一背景下,中英成立军事同盟,共同守卫缅甸。1942年起,10万远征军先后进入缅甸作战。
1942年3月,中国远征军在同古打响了进入缅甸后的第一仗。戴安澜率领200师在这里坚守一到两周,牵制日军北上。
200师全体战士,在既无后援,又无重型武器,孤军深入的情况下,靠着血肉之躯阻挡了日军北上的进程。在激战了12个昼夜后,弹尽粮绝,无奈撤出战斗。但这一战,成功为同盟军的战略部署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战后,日本方面更是直言:
“自南进以来碰到的最强劲旅乃中国兵也。”
此后,中国远征军在多次战斗中打出了中国军威,令世界叹服。但中国远征军也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尤其在英美盟军放弃了缅甸战场的制空权后。
英军曾向蒋介石承诺,将在缅甸战场投入到324架飞机。但事实却并非如此,因为德国法西斯的疯狂进攻,英国早已无意在缅甸战场上投入空中力量了。但蒋介石还是单纯地寄希望于英军,十分乐观地看待这次出国作战。
1942年6月初,原本要支援缅甸战场的美国空军紧急转移至地中海地区,这意味着中国远征军已经彻底没有了得到空中掩护的可能。
除此之外,原本计划用于缅甸战场的坦克、重炮等武器装备也被全部调至北非。于是,英美与德国法西斯在北非战场上的形势很快便发生了逆转。英国空军很快便重新控制了北非战场的制空权,几乎切断了轴心国地中海航线。导致德国和意大利军队的后勤补给面临严重困难。
在10月份发起了反攻作战中,美国已经在北非战场上援助了700多架轰炸机,1000多架战斗机,坦克、卡车等更是不计其数。而这些装备中,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原本是要用于缅甸战场的。
后来,德国方面在分析在北非战场上的失败时,直言“美英空军的力量是一个决定性因素”。足见掌握制空权对战场取胜的重要性。
而这一时期,缺乏美英空军力量支援的中国远征军则苦苦支撑着战局,最终以极其悲壮的失败换回了英军在北非战场上的胜利。
当然,缅甸保卫战失利的原因并不能简单地归结到没有空中支援的这个原因上。不得不承认的是,中国远征军自身在作战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更重要的是,在具体指挥作战和战略部署上出现了严重失误。
中缅印战区美军司令史迪威不顾现实情况,一味坚持冒险进攻,在部署具体作战时更是十分草率。种种因素作用下,导致了悲壮的失败。
参考资料: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09年8期、民间故事选刊·下2009年6期、《南方周末》、军事文摘2015年15期、《新华日报》2015年6月2日、世界知识2015年16期、祖国2018年5期、人民网、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