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6年10月1日,刘华清出生于湖北黄安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父亲靠着四处打工、做裁缝等工作来勉强维持着一家大小的生活。刘华清共有兄妹六人,他在家中排行老三。
虽然家庭生活困难,但刘华清8岁时,还是被父母送到了私塾读书识字。1926年,村里开办了一所新式学堂,其中一位老师不仅知识丰富,而且还是一位中共地下党。在他的影响下,年仅10岁的刘华清在思想上产生了重大变化,并很快成为了一名交通员。此后,刘华清逐渐走上了革命道路。
1934年,刘华清随红25军踏上了长征之路。11月,红25军在独树镇一带遭到国民党反对派伏击,红军战士们奋起反击。刘华清在这次战斗中,腿部不幸受伤。
根据当时红军的规定,刘华清原本应该就地安置下来,好好养伤。然而,无论战友们如何劝说,他始终坚持跟随队伍继续长征。直言“就算给我100块大洋也绝不留下,我死也要死在队伍里”。最终,刘华清凭借着这样强大的意志力,走完了艰苦卓绝的长征之路。
在战争的淬炼下,刘华清已经成长为了一位军政兼优的解放军将领。在他近70年的军旅生涯中,除了亲历战争外,与人民海军共同成长和发展成为了他最难忘的经历。
1952年,接中央军委通知,刘华清来到北京。时任海军司令员肖劲光亲自与他谈话,“刘华清同志,组织决定调你担任大连海校副政治委员,你是什么意见呢?”
自参加革命以来,刘华清一直在陆军工作,不仅没有任何海军工作的经验,而且更多的还有一种陌生感。因此,对这次的工作调动,他心中充满了不安,“首长,我心里没底,我怕干不好,反而影响了海军的工作……”
刘华清话还没说完,就被肖劲光打断了,“海军建设,不管对谁来说,都是一个新课题。你以前办过学,又有实战经验,这些都是好的基础。你要相信自己一定能干好。”
最终,刘华清来到了大连海校工作。在海军院校工作期间,刘华清认真负责,大胆摸索试验,为人民海军的人才培养奠定了重要基础。
1954年8月,根据组织安排,刘华清远赴苏联,进入伏罗希洛夫海军学院学习。这一年,刘华清38岁。其实,刘华清最初是有顾虑的,他已经38岁了,而且听不懂俄文,甚至没上过什么学,数理化基础更不用提了。
然而,来到苏联后,刘华清却展现出了超强的学习能力,他将自己所有的假期都用来学习俄文和海军专业理论。
1958年,刘华清以优秀的成绩顺利毕业。回国后,他很快便把自己所学知识和中国海军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重要意义的发展建议。1961年,刘华清奉命负责起了我国军用船舰科学研究的任务。此后,他与海军武器装备的发展和建设结下了不解之缘。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刘华清在海军坐上了“冷板凳”,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一直没有什么事情可干。尽管心情十分压抑,但他却一直关心着海军的发展。这一时期,他曾向邓小平、毛主席写去了《关于海军装备问题的汇报》,并受到高度重视。其中提出的一些建设思路,与中央军委后来在新时期对海军的发展和战略判断所作出的决策大体一致。
1980年,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人民海军也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时机。这一年5月,刘华清访问美国,并参观了“小鹰”号航空母舰,美国海军的武器装备、作战能力、气势规模等,令他十分难忘,同时也让他心中萌生了大力发展中国海军的愿望。
1982年8月28日,刘华清被任命为海军司令。海军的现状,令66岁的刘华清在接受这一任命时,一度犹豫不决。
9月1日,党的十二大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邓小平见到了刘华清,并充满信任地说道:
“你还是要回海军工作。海军的问题不少,要整顿。”
就这样,刘华清重新执掌海军。一上任,在海军党委扩大会上,刘华清便发表了重要讲话,他指出:
“是不是一支现代化海军,有一个非常简明的物质标准,就是看你是否具有现代化武器装备。当司令的人一定要抓装备,不然拿什么去作战!”
此后,他将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了大力发展海军的武器装备方面。
接手海军工作后不久,秉持“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原则,刘华清开始在海军进行了广泛调查。
10月6日,刘华清离开北京,开启了前前后后长达100多天的“摸底”巡察。期间,他多次叫停正在建设的海军项目,这让他痛心疾首地感叹:“决策失误给海军建设带来的灾难太大了。”
这天,在北海舰队和烟台基地领导的陪同下,刘华清来到了蓬莱。尽管这里风景秀丽,但此时,刘华清却丝毫没有欣赏风景的心情。
当他发现航道上停泊着两艘舰艇时,便问道:“怎么不停靠码头?”
舰队的领导回答道:“报告首长,潮水不够。”原来,因为港区的航道水位浅,因此,舰艇进出时离不开涨潮,否则便要搁浅。
得知原因的刘华清气得笑出了声,他毫不客气地说道:
“就这么一个蛤蟆大的浅水湾,有必要驻泊一个舰艇大队么?”
领导急忙解释道:“首长,部队的营区,刚刚建设完工,而且就在蓬莱阁风景区,这么好的地方,丢了太可惜了。”
刘华清愤怒地回呛道:
“我是海军司令,不是旅游局长。打起仗来,我难道要跟敌方的舰队司令说,咱们先别打,潮水还没涨上来,我的舰艇出不去。敌人会听我刘华清指挥吗?”
在我国海军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不少困难和问题,也造成了大量损失。表面上看,这是因为我们经验不足造成的。但实际上,刘华清在仔细分析过后,指出了根本原因在于我们没有自己的海军战略。
于是,刘华清开始广泛研读国内外海军军事理论著作,当时,国家海洋局局长罗钰如更是专门帮他搜集有关海洋研究的书籍、报刊。
1986年新年前后,刘华清在海军机关举行的高层会议上,明确指出中国的海军战略是“近海防御”。随即,他便开始认真、严肃地阐述起来。
1987年2月13日,中央军委收到了海军呈报的《关于明确海军战略问题》的报告。
从此,中国人民海军拥有了独具中国特色的海军战略和理论体系。刘华清被外界誉为“中国马汉”,成为了与美国海军战略家、海权论提出者马汉、戈尔什科夫齐名的当代海军战略家。对于外界的这些赞誉,刘华清则不甚在意,他还曾笑着表示:“是不是‘马汉’,美国人说了可不算!”
参考资料:中国新闻网、《文摘报》2011年01月22日、《辽沈晚报》《羊城晚报》1.15、中国青年报、《百年潮》2018年第7期、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史博览、中华读书报、《海军司令刘华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