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想当年,吃大锅饭的年代,没有私立医院,只要是医院就是国家的、公立的,缺医少药,看个病都得走后门。那时候在医院当医生护士,跟大老爷一样,日子可太舒坦了。
谁成想,医疗就市场化了呢,私立医院就漫山遍野地冒出来了呢。
医疗市场化以后,财政基本上给医院断了奶,让他们自挣自吃。不好好干活,没人来看病,下个月的工资就没着落,医生护士躺平的好日子结束了。
更可怕的,是私立医院的崛起。
政策一放开,私立医院就扎堆开起来。
莆田系率先隆重登场。报纸、电视、广播、房前屋后、电线杆子……广告满天飞,营销666。为了挣钱不择手段,千方百计把病人骗上手术台,一边做着手术一边漫天加价。
一锤子买卖怎么可能长久。老百姓骂声不绝,国家重拳出击,莆田系慢慢销声匿迹,连带着把私立医院的名声搞臭了。
中国医疗市场的大蛋糕实在太诱人了。旧的刚走,一大批“正规”私立医院粉墨登场。
环境好,服务好,又从公立医院聘请了一大批退休老专家。一时风头无两,杀气腾腾,打得公立医院措手不及。
一大批基层公立医院焉了,工资拖欠发不下来,靠拆东墙补西墙贷款维持。再难也得挺住,国家的医院,说什么也不能关门大吉。
私立医院风生水起,资本家们踌躇满志。幸亏有莆田系的阴影,导致中国老百姓对私立医院始终心怀警惕,否则,私立医院可真要杀疯了。
三年疫情来了,无论公立还是私立,都得出人出力。累得要死,却挣不了几个钱。百业凋敝,也让医院扒了一层皮。
还没缓过神来,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又袭来。DRG/DIP热火朝天地铺开,所有医院的噩梦开始了。
公立医院一片哀嚎。即使是一些大三甲,看起来门庭若市,一派繁忙景象,其实也在负债经营。小医院就更不用说了。怎么办?不能关门呀。还是老办法,拆东墙补西墙,贷款强撑着。
听说,有的公立医院连员工的社保、住房公积金都断缴了,只有办退休的时候才给补足,退一个补一个。
公立医院难归难,好歹还能哭哭啼啼扑到妈妈怀抱里。私立医院可就惨了,没娘的孩子,全靠自己撑伞。自己撑不住,可就只能倒下了。
私立医院一个个倒在凄风苦雨中,资本家惶惶不可终日。过去有多光鲜亮丽,现在就有多狼狈不堪。
没办法,自救吧。降薪、裁员、引流、转型,绞尽脑汁,无所不用其极。
有耍小聪明走上歧途的,不是被举报就是在被举报的路上,最终反误了卿卿性命。无锡虹桥医院就是典型。
规规矩矩、做大做强,好好干总可以了吧?
也够呛。
刚刚宣布倒闭的河北唐山南湖医院说明了一切。三级综合医院,员工1700多人,名头一大堆,硕士、博士一大群,轰然倒塌。
不跟医保玩了,走高端路线,挣高净值人士的钱,总可以吧?
可惜啊,国家又开始外商独资办医试点。今年2月底,全国首家外商独资三级综合医院已经在天津正式投入运营。
私立医院之间的厮杀,已经白热化。
更可怕的,还在后面。公立医院貌似要抱团取暖!
人家成立医疗共同体了,简称医共体。
简单说,以县级医院为龙头,整合县乡两级医疗卫生资源,形成一个医疗体系。资源共享,技术共享,财务共享。好比五根手指攥紧,形成一个有力的拳头,出击!
而私立医院,仍旧是一盘散沙,也注定只能各自为营。
结局已经没有悬念。
轰轰烈烈一场,私立医院默默躲到角落,心不甘情不愿充当补充和点缀。
能活下来就不错了,别妄想当什么“梅奥”!
夹缝里求生存,小而精,差异化,似乎才能寻到一线生机。
养精蓄锐,积攒实力,十年河东,十年河西。
毕竟,公立医院众所周知的贪腐,让那双拳头,并不怎么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