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的一个普通日子里,一位美国友人意外地,收到了一份来自中国大使馆的礼物。
这是一款黄色的瓷器,虽然仅以塑料袋包装,但他并未过多在意,将其放置在典当行的架子上,甚至一度打算用它作为餐具盛放食物。
然而,他并不知道,这件看似普通的瓷器,实则是中国外交礼仪中的至高无上之礼——国礼瓷。
这一瓷器以国家名义赠送,通常只有各国元首才有的尊贵待遇。
国礼瓷的制作工艺精湛,价值无法用金钱衡量,其经济价值更是高达八位数以上。
更重要的是,国礼瓷的背后蕴含着深厚的文化与政治意义。
拥有国礼瓷,就如同握有中国的信物,它代表着中华民族的郑重承诺。
持有者在遇到困难时,可以寻求中国的帮助,而且这份荣誉还可以传承给子孙后代,堪称现代版的“丹书铁券”。
据统计,全球仅有三人以私人身份收到过国礼瓷。
这位美国友人是其中唯一一个在世时就收到此等荣誉的人。这无疑是对他个人的最高赞誉,也代表着中国对他深深的友谊与尊重。
那么,这位美国友人何以得到如此高的荣誉?其余两位收到国礼瓷的友人又是何方神圣呢?
中国的英文名字“CHINA”的本意就是“瓷器”。
在西方人眼中,瓷器就是中国的象征。
因为古时候,瓷器是中国的主要出口商品,深受海外市场的喜爱。
作为中国古老文明的代表,瓷器具有强烈的文化象征性,自古以来都是国家外交礼物的首选。
互赠礼物是人类社交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国人历来崇尚礼尚往来。
不同的礼物蕴含着不同的意义。
能够作为国礼的瓷器,都是经过严格筛选、精心制作的艺术品,代表着中国瓷器的最高水平。
每一件国礼瓷都是大师们经过多道工序烧制而成,从成千上万件瓷器中挑选出最完美的一件,其余的全部砸毁,只留下一件孤品,才能成为国礼瓷。
以私人名义收到国礼瓷的三位人士,均对中华民族做出了巨大贡献,并冒着生命危险付出了努力。
他们分别是来自加拿大的外科医生白求恩、德国商人约翰·拉贝以及美国典当行店主埃文·凯尔。
遗憾的是,其中白求恩和约翰·拉贝两位先生已经离世,而他们的墓地均安放在中国境内。
白求恩,原名亨利·诺尔曼·白求恩,出生于1890年加拿大的一个牧师家庭。
尽管家境富裕,但他始终心系人民,自幼立志成为一名外科医生。
成年后,他成为了一名杰出的胸外科专家,并信仰马克思主义,积极参与反法西斯斗争。
在1938年,白求恩先生跨越万水千山来到中国,见证了中华民族所遭受的苦难后,他毫不犹豫地放弃了原本的优越生活,选择留在中国并投身于医疗救援工作。
在中国的四年时间里,白求恩先生率领医疗队在战地奔波,积极救治伤员。
他行程达750公里,完成手术300余次,建立了多处手术室和包扎所,为无数战士挽回了生命。
此外,他还创办了卫生学校,培养了大批医务干部,并编写了战地医疗教材。
在治疗过程中,白求恩以身作则,为病人献血并教授新的献血技术。为了保护卫生学校的安全,他不顾个人安危与战士们共同抗洪救险。
然而,命运无常。
1939年,白求恩先生在为一名伤员做手术时,意外受伤感染了败血病。
当时这种病是绝症。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给聂荣臻将军写了一封长信,表达了他对战友们的深厚情感和遗产分配意愿。
最终,白求恩先生于1939年11月12日离世,并被安葬在河北省石家庄市华北军区烈士陵园。
在中国的历史上,白求恩医生无私奉献的655天里,他为中国抗日革命事业付出了巨大的心血,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毛主席对他的高度评价,称其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为了纪念他,毛主席撰写了《学习白求恩》一文,同时中国也为他竖立了雕像,他是首位在中国受到如此崇高待遇的外国人。
至今,中国仍以白求恩的名字命名了许多学校和医院,以此纪念他的贡献。
在2018年,中国更是向白求恩的后人赠送了国礼瓷器,以示敬意。
在2020年的新冠疫情期间,一个德国人主动向中国寻求医药物资援助。
我国在得知其需求后,立即以极大的热情提供了四倍于其需求的医药物资,并分享了临床数据。
这一举动引起了人们的疑惑,为何在医药物资稀缺之时,我国还要如此关心一个外国人?
然而,当人们得知这位德国人是拉贝的后人时,大家纷纷为大使馆的做法点赞。
拉贝是德国商人约翰·拉贝的中文名字。
他于1882年在德国汉堡市出生,并在1908年与中国结缘。
他在中国长期生活并加入了德国纳粹党。
在1937年的南京大屠杀期间,尽管他有机会安全离开南京返回德国,但他却选择留下来与中国人民共进退。
他在南京结识了许多朋友,并将中国视为自己的第二故乡。
因此,当他的后代在困难时刻寻求帮助时,中国人民也以同样的热情给予了援助。
在长达一个月的时期里,约翰·拉贝在南京的住所插上了德国国旗,这使日军因忌惮德国而不敢轻易轰炸此处。
因此,拉贝的住所成为了南京城内相对安全的区域,他积极收容了大量难民,成功地保护了600多位无辜的难民。
作为南京国际安全区主席,拉贝与其他国际友人紧密合作,在他的负责区域内,成功拯救了超过25万名中国人的生命。
然而,他的善举引起了日本方面的不满,日本将此事告知德国。
德国政府对此施压,要求拉贝尽快回国。
在1938年的新年之际,难民们在拉贝宅邸的院子里排成队列,向他深深鞠躬三次,并献上了一块写着“您是几十万人的活菩萨”的大红绸布。
尽管拉贝不断写信给国内以延缓回国时间,但作为纳粹党员的他,最终还是得服从命令。
因此,他在1938年2月离开了南京,返回了德国。
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对拉贝的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中国国民政府也授予他三色彩玉勋章,编号为98。
回国后,拉贝仍然心系中国,他举办了多场报告会,并向希特勒提交了关于南京大屠杀的报告。
但由于当时德日是盟国,他的报告未能公开。
拉贝本人被逮捕,他的日记以及美国传教士约翰·马吉拍摄的影片胶卷也被没收。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国战败。
拉贝因曾是纳粹党员的身份,先后被苏联和英国逮捕。
直到1946年他才重获自由,但此时的他已经身患重病,经济困难,家庭生活陷入困境。
这一消息传到南京城后,南京市民自发募捐,经过国民政府的批准,将善款转汇至德国以援助拉贝。
1950年,拉贝在柏林因突发中风去世,葬于柏林西郊。
1997年,他的墓碑从德国柏林移至南京。
南京市政府出资兴建了拉贝纪念墓园,每年在拉贝先生的诞辰之际,都有大量的群众自发前往悼念。
作为对拉贝先生的感激之情,他的后人亦收到了来自中国的国礼瓷。
令人感动的是,在疫情期间,曾向中国求助的德国人正是拉贝先生的孙子托马斯·拉贝。
埃文·凯尔是明尼阿波利斯市的一位古董商人,他在当地经营一家典当行,专门从事有年头物件的买卖。
由于他的眼光独到且开价合理,他的典当行生意兴隆。
最近,他在海外社交媒体上发布了一段视频,称自己收到了一本要求寄售的二战时期相册。这本相册内含有超过30张,记录侵华日军在南京大屠杀期间罪行的彩色照片。
这组照片的曝光,立即引起了国内外网友的高度关注。
众所周知,日本方面至今仍不愿承认当年在南京犯下的罪行。
由于西方媒体的部分报道,许多外国人也接受了日本人的说法。
然而,这组照片的出现无疑为日本人的罪行提供了铁证,也引发了外国人对日本官方说法的怀疑。
视频发布后,许多人纷纷涌入埃文·凯尔的典当行,希望能亲眼目睹这些照片。
然而,也有一些不法之徒,试图从店主手中抢走相册。
埃文·凯尔将这些照片形容为“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的残酷照片”,他表示“所有人都应该看到”。
下午,埃文·凯尔再次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了几张相册中的照片。
他透露自己大学主修日本研究,曾学习过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内容。
他的教授曾告诉他,南京大屠杀时期的大部分照片证据都被日军销毁,而这本相册中的摄影师却记录下了,他曾在书中读到的那些罪行。
在社交媒体上,这本相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甚至有人愿意出高价购买它。
然而,埃文·凯尔坚决拒绝了这些提议,他希望有正规渠道能够联系他,将这些照片妥善保存。
在9月2日的凌晨1点,这一事件仍在全球范围内持续引发关注和讨论。
在接受中国媒体的采访时,埃文·凯尔明确表达了他当前的愿望,即希望博物馆能够接管他手中的照片,而非被私人买家所购得。
据现代日报报道,在2022年9月2日的早晨,埃文·凯尔再次发布视频,坚决表示,不会将那些记录侵华日军罪行的照片交给日本政府。
由于网络上的一些恶意攻击和“死亡威胁”,埃文·凯尔感到压力巨大。
他不得不采取额外的安全措施来保护自己,包括时刻穿着防弹衣以防不测。
经过深思熟虑,他决定将这本记录了日军罪行的照片集,捐赠给中国的博物馆,认为这才是它的归宿。
在2022年11月17日的最新动态中,埃文·凯尔宣布已将二战相册无偿捐给了,中国驻芝加哥总领事馆。
他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了,这一改变他生活的经历,并展示了中国外交部赠送的礼物——一个黄色的瓷器。
对于这个精美的瓷器,埃文·凯尔表示出极大的喜爱和惊讶。
他误以为这是一个用来做饭的器具,甚至想过可以用来盛饭。
然而,在网友的指点下,他得知这个瓷器并非寻常之物,而是一件具有极高价值的“娇黄釉喜上眉梢花鸟纹盖罐”。
网友们还耐心地告诉他,这个瓷器的正确使用方法,并以“阿拉丁神灯”和“东方巨龙”为比喻,使其显得更加神秘和珍贵。
埃文·凯尔在回家后看到这些消息,感到十分震惊。
他回忆起,当时这个瓷器只是被放在一个普通的白色塑料袋里,而且中国外交人员并未提及礼物的特殊性。
于是,他连夜将这个他认为是“召唤器”的瓷器取回家中。
这一举动让无数网友羡慕不已,纷纷表示“酸哭了”。
在《礼记·曲礼上》中有这样一句话:“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这种互赠礼物的传统,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深厚的根基。
人们常常将深深的情感寄托在具有人情味的手工艺品之中,这便是中国式浪漫的独特表达方式。
这种浪漫并非空洞的言辞,而是通过实实在在的物品,传递出真挚的情感和深深的关怀。
无论是亲朋好友之间的情谊,还是商业交往中的礼尚往来,都体现了这种中国式的交往智慧和人情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