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西城一名七旬独居老人家中堆放了1.5吨废弃杂物,影响居住环境并存在火灾隐患。防火监督员联合社区和民警多次劝说后,最终征得老人同意,在3月30日将废弃物清运至指定场所。
(4月2日北青网)
为了清理这1.5吨废弃杂物,消防队员和物业人员,那真是用心良苦,先是苦口婆心劝说,在征得老人的同意之后,足足用了一天的时间,才将这些东西清理干净。估计要是换算“劳务费”的话,这些废弃杂物连人工的费用都不够。
1.5吨废弃杂物清理干净了。问题是,独居的老人今后是不是会“故伎重演”?这还真不好说。其实,像这种“老人家里成了垃圾场”的情况不是什么个例。记得仅仅是2025年有报道可查的新闻就好几起了。不过,清理这些废弃杂物,不能只是“物理上的清除”,还应该是 “心理上的清扫”。
综合分析“老人家里成了垃圾场”的现象,多数是“心有千千结”导致的。只想说一句:心病还得心药医!
我为什么说老人的如此行为属于“心病”?倒不是讽刺挖苦的意思,更没有歧视的意思,而是说“废弃物堆积”是源于多个方面的“心病”。
其一,是“会过日子”的心病。独居老人家中的杂物堆积,往往源于“会过日子”。在他们心中,每一件物品都可能有着特殊的价值,即便用不上,也不舍得丢弃。甚至还会到小区垃圾筐里“翻箱倒柜”拿回家。这与老人曾经经历过艰苦生活有关。我们不能简单指责老人“舍不得”,而应耐心地与他们沟通。
其二,是“孤苦无依”的心病。独居老人,缺少家人的陪伴和关心,往往会感到孤独和无助。他们把杂物当作一种情感的寄托,试图通过收集和堆积物品来填补内心的空虚。需要给予老人更多关爱,还是那句话“常回家看看”。很多物品可能也是老人的念想,这个是儿子用过的椅子,那个是女儿用过的书包......
其三,是“心灵寂寞”的心病。独居老人的生活相对单调乏味,缺乏精神上的慰藉。杂物堆积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他们打发时间的方式,通过整理和堆积物品,能够找到一些生活的乐趣和意义。这种“短暂的快乐”掩盖了问题的本质。我们应该为老人提供更多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活动,如文艺演出、图书阅读、手工制作等,让他们的晚年生活更加充实和有意义。
解决独居老人家中杂物堆积现象,不能只是“物理上的清除”,还应该是“心理上的清扫”,“心病”还得靠“心药”。为何很多老人习惯性堆积杂物,到垃圾筐里寻找杂物拿回家?这值得我们所有人思考。杂物清理干净了,可是或许没有了这些杂物,老人的心灵世界里也变得“空荡荡”了,这种“空荡荡”的心理空虚,又该拿什么去填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