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天这篇开始我们进入到左传的鲁庄公纪年。鲁庄公,名同,是鲁桓公的嫡长子,文姜所生,关于他的出生命名还有一篇详细介绍。
他于公元前693年即位,共在位三十二年,在位期间正值春秋第一位霸主齐桓公称霸,鲁国与齐国一共发生了三次战争,各有胜负。
庄公的夫人哀姜,也是齐国人,未育,所以无嫡子。庄公有三位兄弟,史称三桓,在庄公薨后参与到了庶子夺位,导致鲁国政权走向分裂。
庄公前三年,发生的事情很少,但都有记载文姜一些事情,毕竟桓公如此惨死齐国还是让鲁国人对她耿耿于怀,庄公为此还和她断绝了母子关系。
在庄公即位后,文姜利用自身的这层特殊关系,在齐鲁之间发挥了很大的政治作用,为鲁国争取到了不少利益,所以鲁国人最终对她的评价还是很高的。
这点从她的谥号“文”就可以证明,这是一个赞美的谥号,谥号解:“经纬天地曰文,道德博原曰文,勤学好问曰文,慈惠爱民曰文,愍民惠礼曰文,锡民爵位曰文”,无论哪一条都是极高的赞美。
言归正传,今天这篇主要是讲楚武王的故事。
庄公四年,公元前690年,楚武王薨,作为楚国开疆辟土的一代狠人,他倒在了出征的路上,对于一名战士来说这是最好的一种归宿。
当年三月,楚武王举行荆尸大典。关于“荆尸”一词到现在为止也有不少争议,有些学者认为是楚国的月份名称,还有些学者认为是一种阵法,还有些学者认为这是一种祭祀活动。
老丘更偏向于最后一种说法,主要是一种祭祀活动,但是这种祭祀活动是以军事为主,相当于在农忙结束后的一种整兵活动,过程中肯定也有针法操练,这也符合当时楚国需要不停征伐吞并其他国家的需要。
整兵结束后举行了授发兵器的仪式,这次配发的兵器很特殊,名叫戟。是一种矛和戈合体的兵器,这在当时是一种新式武器,第一次在史书中记载,三国吕布拿的方天画戟就是源于此。
这次准备发动的是对随国的第三次讨伐。关于前两次的征伐在之前都有讲述,因为随是江东诸国里的大国,所以拿下随国对楚国东进战略来说是非常关键的一步,楚国也为此做了很多长远的规划。
如果想要详细了解,大家可以去阅读老丘之前的几篇文章。
在出兵前,楚王进行斋戒,回来后跟夫人邓曼说,他感觉到心在荡。
邓曼回答他说,楚王你的福禄怕是到了尽头,福禄太多了满了才会荡,这是天道。现在即将出征,颁发征伐令,所以你的心才会荡。如果这次出师没有大的损失的话,你是薨于路上的话,那将是国家的福分。
老丘认为,盈满则荡非常正确,不盈哪来的荡,好比一桶水只有满了溢出来才能叫荡,如果水不满那只能叫晃,再怎么晃也还是在桶里打转,离荡还远着呐。
荡是一种澎湃、汹涌而出的表现。
楚王果然死于出征的路上,应该属于无疾而终,非常好的一种福报。大战在即,兵临城下,为了稳定军心,也为了给随国施加压力,楚令尹斗祁和莫敖屈重两人商议后决定秘不发丧。
他们下令大军继续向随开拔,遇水搭桥,逢山开路,并在到达随国都城下后立即安营扎寨,给随国人以一种不战胜绝不撤兵的信号。
随人一看楚军这副架势,那是准备长期打下去的样子,立马就怂了,派人出来和谈,这正中楚人的下怀。
屈重之后又以楚王的命令跟随侯谈结盟,而且把结盟仪式的地点定在了汉水河附近,这样楚军就借这个理由,名正言顺的撤军到汉水以东楚国之境,渡过汉水之后再发布楚王的丧事。
等到随人明白过来,为时已晚,眼睁睁地错过了一次击败楚国的绝好机会。
庄公四年 - 楚武王伐随
四年春,王三月,楚武王荆尸,授师孑焉以伐随。将齊,入告夫人邓曼曰:“余心荡。”邓曼叹曰:“王禄尽矣。盈而荡,天之道也,先君其知之矣。故临武事,将发大命,而荡王心焉。若师徒无亏,王薨于行,国之福也。”王遂行,卒于樠木之下。令尹鬥祁、莫敖屈重除道梁溠,营军临随。随人惧,行成。莫敖以王命入盟随侯,且请为会于汉汭而还。济汉而后发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