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有着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其中信史长达4000年,可以追溯到夏朝,这几千年中,涌现出了无数的英雄豪杰,他们一波又一波的把中华文化、华夏精神推往一个又一个的高度,正因为有着一些英雄豪杰,以及他们百折不挠的精神,中华文化才能绵延数千年而屹立不倒。
这几千年中,有非常多的热血时期,每一个都能代表我们的文化,每一个时代,都要能出现一大批的人杰,他们要么驰骋疆场,武功赫赫,要么主宰朝堂,政绩斐然。即使文武有别,但是他们的功绩都是一样的,一样都是我们宝贵的文化财富。
很多时候,这一些出将入相的人才偶然间说出一句话,不经意间就成了历史上的经典名言,穿越千年,到现在依然可以感受到巨大的生命力,到现在我们依然记忆犹新,这一些名言往往气吞山河,无意间无限度的拔高了他所处的时代和当时的人物,说是豪言壮语也很恰当。
汉朝是让华夏文化成型的重要时期,两汉时期给我们注入了骨气和魄力,下面列举几个歪史认为可以代表我们文化、非常高知名度的两个豪言壮语。
寇可往吾亦可往
这句话不是历史上某个人说的,而是出自电视剧《汉武大帝》,具体背景是汉匈战争时期,汉武帝派遣卫青、霍去病等人北击匈奴的时候对,他们说的话,这句是虽然不是汉武帝本人的话,事实上是某个编剧的神来之笔。
但是,即使这样,这句话也足以代表当时大汉男儿的意志和魄力,自卫霍征讨匈奴以来,汉朝摆脱了匈奴时常寇边、汉朝被动防守的局面,而是汉军主动出击,汉家男儿威风凛凛的深入草原腹地,牢牢的把战争主动权把握在手中。
当时的场景可以用史记中的描述来在现:骠骑将军率戎士逾乌盭,讨遫濮,涉狐奴,历五王国。转战六日,过焉支山千有馀里,合短兵,杀折兰王,斩卢胡王,诛全甲。
这一些简短有力的形容词和描写把当时汉军的威风描写的淋漓尽致,也体现了汉军的无限魄力,寇可往吾亦可往!卫霍开始,草原不再是汉军的荒漠,而是可以随意驰骋的战场!
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这句话的拥有者是西汉元帝时期的西域都护副校尉,担任甘延寿的副手,当时匈奴虽然已经势力大减,而且南北分裂,南匈奴臣服汉朝,而北匈奴无法在漠北立足,不得不跋涉千里,来到西域,在这里他们开始积聚力量,试图东山再起。
当时的西域虽然在汉朝的控制之下,但是当时汉军在西域势力非常有限,更多的是依靠当初的武功恐吓、又施行外交拉拢,有的国家依然不愿意汉室控制,又惧怕匈奴人的威胁,于是妄想依靠匈奴人势力赶走汉军。
而匈奴当时单于郅支单于则想着在西域有立足之地,软磨硬泡取得了康居的控制权,随后就四处派遣官吏,貌似宣告,俺匈奴单于回来了!果然,一些投机分子开始向郅支单于靠拢,这让陈汤非常生气,但是,当时甘延寿是个老成持重的人,他不敢自己发军讨伐匈奴。
但是,或许是天意,甘延寿生了一次病,副手陈汤顺理成章的代替甘延寿管理西域,于是他矫诏征集西域诸国的军队,然后讨伐匈奴,准备成行的时候,甘延寿的病又好了,想制止也来不及了,只好硬着头皮远征匈奴。
当时,汉军驻点和郅支单于的驻点离得很远,匈奴人没有想到汉军会突然跋涉千里攻击他,完全没有准备,汉军不知不觉中就完成了对郅支单于的包围,如梦初醒的郅支单于已经成了瓮中之鳖,在汉军猛烈攻打下,郅支单于被斩杀传首长安,成为百年来第一个被斩首的单于。
而后,在做战争汇报,或者说请罪的上书中,陈汤说出了之所以矫诏讨伐匈奴的原因,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这就是中国人的志气和魄力,为啥寇可往吾亦可往?因为,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之所以说,贼寇能取得地方我们也可以去,是因为,就是要让他知道,一旦招惹了强汉,他们跑的再远、路途再艰险、一样都要跋山涉水把他们诛杀!
凡日月所照 江河所至 皆为汉土
[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