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部左侍郎能直接升任工部尚书?过于乐观了,至少还差着五级

梦里花落懂秋意 2024-12-14 17:10:21

工部左侍郎如果要升到工部尚书有多难?恐怕在很多读者印象中,这似乎是水到渠成的事,稍微够一够也就差不多了。如果是这样认为的话,那就有点天真了。

借着这个问题,御史带着各位来了解一下清代六部堂官的升转问题,以及其中一些不太为人知的官场潜规则。

六部堂官升转的法定基本流程

影视和文学作品中那些一日数迁,皇帝越级提拔的情况不能说绝对没有,现实当中肯定是极为少见的。重要官员的任用和提拔,也必须要符合国家的体制,遵循按部就班的规律。

言归正传,清代的六部按吏、户、礼、兵、刑、工进行排序,工部排名最后相对而言政治地位也最低。不过这种比较是建立在同等职务上的,即尚书比尚书、侍郎比侍郎。即工部尚书不管在什么情况下,地位都要高于吏部左侍郎。

六部的堂官的调任现象十分普遍,在官员本身没有犯错的情况下,一般遵循的是从贱部调到贵部的原则。

如工部尚书调任兵部尚书、兵部尚书调任刑部尚书,或工部侍郎调任兵部侍郎等等。这种岗位调动官方的叫法为“转”。很多史料中都有类似的记载,如某官员的履历上写着工部侍郎转兵部侍郎。

因是从贱部调至贵部,政治地位发生了一些微妙的提升,所以京师官场中都将转认为是一种升迁。

相反,贵部堂官正常情况下是不会调到贱部的,如兵部侍郎调工部侍郎,一旦出现就意味着降级,这不符合正规的人事程序。所以说只要做到了吏部尚书,并且没有在工作上出现失误,是不会调到其他五部去任职的,最差的是原地不动退休,或是再进一步升任协办大学士。

这个是绝不是御史瞎咧咧,清末曾任吏部司官的胡思敬记述:侍郎、尚书之调转升迁“视六部繁简次序,以调任为升迁”,并对这句话作注:“旧例,由工调兵、刑,转礼、转户,至吏部,则侍郎可升总宪,尚书可升协办”。

何谓旧例,说白了就是惯例,至少在光绪朝之前都是这么操作的。可以这么理解,工部左侍郎如果晋升,最现实的岗位就是兵、刑二部左侍郎,因刑部专业性较强,对官员的司法素养要求较高,所以转兵部左侍郎的概率更大。

如果在兵部左侍郎上干得好,下一步是不是就会升任礼部左侍郎了呢?这里面其实也有很大的变数。

明清两朝对礼部堂官的任职资格极高,规定必须是进士出身才能担任礼部尚书、侍郎。显而易见,如果是进士出身,那么就可以转礼部左侍郎,若反之则转户部左侍郎。

户部左侍郎任满考核一等,下一步是不是就该轮到吏部左侍郎了呢?也不一定,因为吏部居六部之首,明代时吏部左侍郎与其他五部尚书平起平坐,清代不那么明显大致也差不太多。所以户部左侍郎转到吏部,不一定就会担任左侍郎,有很大概率出任右侍郎。即便是转为右侍郎,这笔买卖也不亏,同样也是属于升迁。

工部左侍郎到工部尚书至少差了五级

如上所述,工部左侍郎要升到工部尚书,必须按步就班一个部一个部的轮转,在任的时间倒是没有硬性规定,但是哪怕就是短暂中转,也不能少了这一流程。

刨去刑部和礼部不算,从工部左侍郎至吏部左侍郎,中间至少要过四道关。那么是不是熬到了吏部左侍郎就可以顺利进阶工部尚书了呢?

答案其实已经隐藏在前文了,即“至吏部,则侍郎则可升总宪”。就是说到了吏部左侍郎这个级别,也无法晋升工部尚书,中间还有一个总宪呢。

熟悉清代官制的读者应该了解,总宪是对都察院左都御史的尊称,秩从一品。然清代的都察院排名在六部之后,一把手左都御史的地位还不及工部尚书。

也就是说,吏部左侍郎的下一个BOSS就是左都御史,只有谋到了总宪一职,才会按照法定程序提名为工部尚书。

听起来感觉很复杂,其实只要搞懂了其中的原理就一通百通,原则只有一个:晋升路上没有捷径,唯有一步一个脚印。

既然提到了六部堂官的升迁问题,顺便也说一下降级问题。清代官制中有一个规定,叫“堂不降司”,这一原则一直被严格遵循的。

“堂”即指部院堂官,不仅限于六部,都察院、大理寺、太常寺等长官都称堂官;“司”即指各部院的司官,主流是郎中、员外郎以及主事。

堂与司是两个阶级鲜明的层次,在清代官制中极少出现堂官降为司官的。打个形象的比方,比如户部尚书因罪因过被降级,哪怕是到钦天监当个正五品的监正,也不至于沦落到与司官为伍的地步,在古代封建等级社会来中,这就是为官者的体面。

0 阅读:4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