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5号清明节当天,山东菏泽东明县的刘女士蹲在电脑前,手指头在键盘上敲得噼里啪啦响。阿里巴巴店铺里,她刚上传了十几张新棺材照片——红木雕花的、素面抛光的,还有带铜把手的。这已经是她今天回复的第23封海外邮件,屏幕右下角还挂着个没关的WhatsApp窗口,正跟罗马尼亚客户讨论内衬布料选天鹅绒还是绸缎。

去年这时候,36岁的刘玉梅还在村小学教数学。谁能想到现在她天天跟棺材打交道,办公室里摆着十几个迷你棺材样品,最大的还没微波炉大。转行这事说来话长:她听做外贸的闺蜜说,干得好一个月能挣两三万,心一横辞了铁饭碗。结果面试第一家就撞上棺材厂,老板拍着胸脯说:"这行当旱涝保收,欧洲人死得起劲着呢!"
走进车间那刻,刘玉梅倒吸口凉气。三十多号人忙得热火朝天:电锯"滋啦"一声把泡桐木劈成板子,雕花师傅握着刻刀转着木头走,喷漆工戴着防毒面具像外星人。最绝的是打包区,两口棺材摞着塞进集装箱,中间垫着海绵就像装易碎品。老板指着仓库里堆成山的棺材说:"别看这些木头盒子,去年往欧洲发了四万套,够装下整个摩纳哥的人口。

可钱哪有那么好赚。头三个月,刘玉梅天天发两百封邮件石沉大海。七月大热天,她守着空荡荡的订单表抹眼泪——底薪三千块,还不够给闺女报舞蹈班。转机出现在去年圣诞节前,意大利殡仪馆老板保罗突然找上门,原本想买板材回去自己加工,结果看见厂里处理的尾货棺材,当场拍板包圆了三百套。"那单子来得像中彩票,保罗现在逢人就夸中国棺材实惠,一百五十美元的价格还包雕刻,在他们那连棺材角都买不着。"
如今刘玉梅成了厂里的金牌销售,手机里存着二十多个欧洲客户的生辰八字——别误会,是时差表。她发现这行当讲究可多了:法国人喜欢棺材盖刻鸢尾花,德国人要加装铜制把手,英国人非得在底板缝个暗袋装遗书。最近她正犯愁,欧盟新规要求每块木板都得说清是哪座山头砍的树,海运柜子运费又涨到六千美元一箱。"去年这时候,四十尺柜能装140口棺材,光运费就吃掉小半利润。现在每口棺材还没上船,先背43美元'船票钱'。"

车间外,十几辆货车正排队装货。刘玉梅摸着新到的泡桐木料,想起曹县那四万多方年采伐量。这些轻飘飘的木头漂洋过海,最终会变成欧洲土地上的长眠之所。她掏出手机,给罗马尼亚客户回了条语音:"您要的紫檀色雕花款下周就能发货,放心,刻错个花瓣我亲自飞过去给您重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