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丧”——老无所依的农村老人

桑果紫晶莹 2025-02-12 01:08:57

资讯摘自网络;原创 12号小蜗牛 随谈社 北京

昨晚看了一个库存影片《喜丧》,许久没去看大概是因为它看起来太沉重了。虽然是一个虚构的故事,影片处处体现着真实,缓慢的节奏和镜头切换,让人感觉就是在看纪录片。演员都是非专业的,但所塑造的人物,都很饱满,影片的各个人物我甚至都能在身边中找到“原型”,一点都没有夸张。

影片讲的是,80多岁的老人郭林氏在丈夫早逝的情况下,靠讨饭养育了3对儿女,当她摔伤腿无法自理,6个儿女都想着把她送进敬老院。但是敬老院床位紧张,只能等着敬老院中那个快死的老人死掉才能腾出床位,这期间她只好轮流到儿女家去住。大儿子一家在外,不管不顾,只寄钱;二儿媳无利不露笑,惦记着老人的房子,总是当面侧面地数落老人;老三是混的最好的,住在城里,三儿媳处处嫌弃老人;四女儿虽然待她相对好点,但家里屡遭不测,儿子意外去世,一地鸡毛,老人不忍拖累女儿……而当敬老院空出床位时,老人在二儿子家牛棚里服老鼠药自杀,儿女们便给她办了一场热闹喜庆的丧事,是为喜丧。

之前一直不懂,明明死人了,为什么要“喜”丧?记得之前爷爷去世,我回家前脑补了各种悲伤痛苦的画面,到家看到的是一派祥和的场景,刚回来的人忍不住痛哭一阵或者抽泣一下,马上就融入大家的主基调,当时就觉得很奇怪。

喜丧最早记录于《清稗类钞》中,是民间对“福寿全归”老人的一种尊敬和缅怀,这里的福寿全归指的是全寿、全福、全终。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才能称为喜丧。现在想来,爷爷应该也算得上喜丧,儿孙满堂,安详地离开。影片中的老人大概只有全寿符合,这算是哪门子“喜丧”,借着老人的名义,在搞着一些低俗的节目。这不过是子女们想借一个热闹喜庆的喜丧,向街坊邻居展示自己的“孝”,喜得是终于甩掉了这个包袱。影片的英文名是《laughing to die》,老人得了一种“笑病”,每当在该悲伤难过的时候,她总是控制不住地笑出来,真是莫大地讽刺啊,她可能也是在笑自己操劳一生怎么最后换得了这么个结局。老人唯一的精神寄托就是观音像,但她每次对菩萨说的都是”菩萨保佑孩子们都平平安安“。

这不是一个孤立的故事,隔壁的二花奶奶,敬老院那个等死的奶奶。影片的最后,那个不待见她的二儿媳在老人摔跤的地方也摔了一跤,老人的结局似乎要在她身上重演,这仿佛是一个不断轮回的故事。这好像是上个世纪农村妇女的宿命,操劳的前半生,不对付的婆婆和儿媳,早死的丈夫以及孤独的余生。影片有个片段,老人劝刚死了丈夫的二孙媳妇,“趁年轻,再嫁一个,日子比你想象中的要长。”自己为了孩子有个妈一直未嫁。

电影的叙事方法非常含蓄,没有背景音乐去烘托情感,没有夸张的表演,也没有刻意地去抨击什么,只是带着你静静地看完这个故事。影片体现出来的真实感,不禁会让我把自己代入进去,现实的我,在影片中会是哪个角色?会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看完影片,不禁思考,为什么这种故事会一直发生呢,究竟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农村老人每个月的退休金才几百块钱,聊胜于无,养老的负担就只能子女来承担,要是子女自身的日子也是一地鸡毛,老人就成了大家都想甩掉的“包袱”。农村的老人一般子女较多,一般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对每个孩子倾注的心血不太一样,就是大家常说的偏心,被冷落的那个,就有充足的理由不去好好照顾老人,被偏爱的通常不承认自己是被偏爱的,看到其他兄弟姐妹那样做,他们就会觉得自己对老人好就跟亏了一样,就按一个标准,最后就成了比烂。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子女的贫富程度是不一样的,对于如何赡养好老人的标准是不一样的,混得好的也不会多承担一点,但也不愿意按那个低标准来,所以就产生矛盾,老人通常就会被晾在一边。

造成影片以及现实中出现的农村养老问题,终究还是经济问题。农村地区经济发展落后,就导致物质的匮乏,父母在分配的过程中就会造成不公平,导致子女之间和子女和父母之间的矛盾。物质的匮乏,必然带来教育的缺失,随之而来的就是道德感的下降。就像影片中的老人,靠讨饭养活六个子女已是不易,她哪有能力去培养他们成为一个有爱的人呢。

随着我们老龄化程度越来越高,养老是一个我们每个人都需要面对的命题。目前来看,养儿(女)防老就跟投资一样,是一个概率事件,聪明的投资者,就不应该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作为被投资的我们,还是要好好地去爱我们的投资人。

资讯

0 阅读: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