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摘自网络;原创 黛米 黛米说说 江苏
看到这个标题可能会有人笑了,都成作家了,还要培养写作习惯吗?
但其实每一位高手,也都有过他们作为小白的来时路。
余华最开始写作的时候,还在同时做着牙医,最大的苦恼就是培养写作者的基本功—屁股爱上板凳,毕竟作为一个好奇宝宝,感兴趣的事情太多了!
阳光明媚、鸟儿飞翔、欢声笑语……分分钟都能吸引他的注意力。
该如何克服诱惑呢?他的妙招就是不断设定目标和自我激励。
比如写出几句得意的句子时,就要自我夸赞一番,享受这份属于写作者的即时奖励。
“我看着那条弯曲着通向城里的小路,听不到我儿子赤脚跑来的声音,月光照在路上,像是撒满了盐”。
这句话就出自余华的小说《活着》,当主人公福贵的儿子有庆因为献血过多死亡时,为了表达他的悲痛,作者绞尽脑汁想了好几天,如何简洁又不失精准,考虑到福贵的农民身份,最终选择了“盐”这个意象。
“月光照在路上”是清冷的,比喻成“撒满了盐”可谓是神来之笔,两者从视觉上同样有着斑驳的光影。
而盐对于农民来说又是极其珍贵的,暗示着生活的艰辛与苦涩。福贵每回忆起儿子一次,就像是伤口上撒盐一样,心中的伤痛就被狠狠刺痛一次。
“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在小说的序言中,余华这样表达这部小说对自己的价值。
如今看来,这是妥妥用了《掌控习惯》一书中提到的奖励机制,让这个原本痛苦的写作过程,变得令人愉悦。
作为苦吟派写手,他也开玩笑说“嫉妒”睡在上铺的兄弟莫言(两人曾同在鲁迅文学院学习),毕竟对方写起来洋洋洒洒,43天就完成了长篇小说《生死疲劳》。
“速度比我快,字还那么工整,简直太卷了”!
但莫大师也有自己的卡点,灵感这个东西飘忽不定,说来就来,说走就走。枯竭的时候该怎么办?
他的方法就是回到乡土自然中去,在田间地埂找回灵感,找回写作这件事对自己最原始的吸引力。
“对我来说,乡村是根,北京是枝叶”,作家这样表达家乡高密在自己心中的分量。
所以让写作这场精神马拉松能够持续的第2个核心是,找到你真正热爱表达的方向,增加这个习惯的吸引力。
毕竟唯有你沸腾到120度,读者才会沸腾到80度。
如果既有热情也有奖励,就是写不出好作品该怎么办?
在大文豪巴尔扎克看来,哪怕一开始写得像坨屎,只要手不停歇,未来也有开出鲜花的可能。
他最开始写作时,法国正处于拿破仑时代和“七月革命”两次大动荡之间,社会一片混乱,压抑的环境催生着人们渴望涉猎和新奇,各种情色、恐怖小说应运而生。
追逐潮流,也为了更多赚钱,他开始用假名发表庸俗小说。
根据保守估计,从1821年到1824年间,巴尔扎克每年炮制的小说就多达十几部,里面多是胡编乱造的奇遇和下流粗鄙的故事。
对于自己的不光彩举动,他也深感愧疚,在给妹妹罗尔的信中他曾经这样写道:
“我希望靠这些小说致富,多么堕落!”
然而这种方式不仅没让他赚到钱,反而沾得一身晦气,做生意也屡屡失败。
直到写了整整10年后,他才决定以严肃作家的身份洗心革面,重回文坛,也是在这一年,巴尔扎克开始用真名写作。
大量的阅读,刻意的练习,底层的共情,人性的洞察,让他的作品愈加深刻。
又这样持续写了4年,代表作《欧也妮·葛朗台》才终于问世,而此时距离他开始写作,已经过去了14年之久。
放眼中西方作家里,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被称为诺贝尔遗珠的沈从文,只有小学文凭,最初投稿时被编辑公开羞辱,撕碎了稿件,扔进垃圾桶里。
而他们应对这一切困境的方式就是“接纳”,接纳自己被拒绝,接纳作品还不够好,不内耗,不对抗,不放弃。
给自己一个最简单的提示,继续写下去。
如果说健身是让我们的身体更强壮的话,读写就是让我们的灵魂更结实。
不与自己对抗,你就会更强大。
恰如跑步需要建立一个习惯系统,写作也是一样。参考别人固然重要,但最终还要回到自己。
你究竟为何而写?又将如何坚持?未来想去何处?
这座独一无二的生命宫殿,你才是唯一的建造者。
一起跟着经典读写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