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与疗愈:90后女生与丧亲之痛的漫长对话,我们能做什么?

转向盘 2025-04-14 15:44:54

2014年的夏天,对于22岁的李昀鋆来说,是难以磨灭的痛。母亲突发中风骤然离世,半年后,父亲另觅伴侣。这突如其来的变故,不仅仅是失去至亲的伤痛,更是她与父亲关系的裂痕,也是她开始直面“丧亲之痛”的起点。 那种感觉,她说,像“此生漫长的潮湿”,挥之不去。

漫长的潮湿:一个年轻人的丧亲体验

失去母亲,对任何人都将是巨大的打击,更何况是正值青春年华的李昀鋆。她形容那段日子如同在泥沼中挣扎,麻木、茫然,甚至找不到宣泄的出口。后来的撕心裂肺的哭泣,不过是压抑已久的悲伤终于决堤。父亲的再婚,更是加深了她的痛苦,她无法理解,也无法接受。这不仅仅是失去母亲的痛苦,还有对亲情破碎的无奈与迷茫。 这样的经历,有多少人能感同身受呢?

研究的慰藉:从个人经历到学术探索

在香港中文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李昀鋆,原本的研究方向与老年人相关。但母亲的离世,让她将目光转向了丧亲之痛这个更切身的课题。在导师陈志豪教授“哀伤就是爱”的启发下,她开始了充满挑战的学术研究。 她通过个人公众号,联系了44位经历丧亲之痛的年轻人,倾听他们的故事,记录他们的心声。 这不仅仅是一项学术研究,更是她疗愈自己伤痛的方式。 这些采访中,她发现,许多人,尤其是独生子女,在丧亲初期并非表现出强烈的悲伤,而是麻木和茫然,悲伤往往在日后某个不经意的瞬间爆发,这与她自身的经历何其相似!

与哀伤共处:一本年轻学者的真情告白

经过一年多的访谈和研究,李昀鋆完成了她的博士论文,并最终将研究成果结集成书——《与哀伤共处》。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份学术报告,更像是一封饱含真挚情感的信,寄给所有经历过丧亲之痛的人们。 书中,她用温暖而细腻的笔触,描述了丧亲之痛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如何学习与哀伤共处。 她强调,哀伤并非洪水猛兽,它是爱的一种体现,无法快速消除,需要我们学习去接纳,去慢慢疗愈。

社会的责任:我们能为他们做些什么?

李昀鋆的研究结果显示,很多年轻人,尤其是独生子女,在面对丧亲之痛时,往往缺乏足够的社会支持和理解。他们的悲伤常常被忽视,他们的痛苦常常不被看见。 我们该如何更好地帮助这些年轻人走出伤痛? 这不仅是李昀鋆在书中提出的问题,更是我们整个社会需要思考的问题。或许,更多的理解、更多的陪伴、更有效的社会支持体系,才能让那些在悲伤中挣扎的人们,感受到温暖和希望。

让我们一起聊聊:你对丧亲之痛有什么看法和经验?

经历过丧亲之痛的人,你们的感受是什么?你们是如何走过那段难熬的日子的? 对于社会来说,我们又该如何更好地关怀和支持这些经历丧亲之痛的年轻人?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故事和想法,让我们一起探讨,共同寻找疗愈的途径。 让更多人知道,你不是孤单的。

0 阅读:3

转向盘

简介:优质科学领域创作者简介:如果研究不了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