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上海,滑稽戏曾经可是火得一塌糊涂,大街小巷都回荡着它带来的欢声笑语。可如今,却有人开始怀疑:上海滑稽戏,是不是真的没人看了?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昔日辉煌,笑声回荡上海滩

上世纪80、90年代,那可是上海滑稽戏的黄金时代。不管是在气派的剧院,还是在热闹的工厂、农场,只要滑稽戏开演,那必定是人山人海。演员们操着地道的上海方言,把生活里的琐碎事儿、家长里短,演绎得妙趣横生,观众笑得前仰后合,掌声、欢呼声不绝于耳。《三毛学生意》《七十二家房客》这些经典剧目,更是成了几代上海人的集体回忆,那时的滑稽戏,就是上海文化的一张闪亮名片 ,是大家生活里不可或缺的欢乐源泉。
时代变迁,困境接踵而至

随着时代飞速发展,娱乐方式变得五花八门,电影、电视剧、短视频,一个比一个吸引人。上海滑稽戏渐渐没了往日的风光,观众越来越少,市场也不断萎缩。很多年轻演员为了生计,纷纷转战电视综艺,原创作品更是少得可怜,“剧本荒”成了常态。曾经一票难求的滑稽戏演出,如今剧场里常常冷冷清清,和过去的热闹景象形成了鲜明对比。
语言也成了滑稽戏发展的一大阻碍。滑稽戏以沪语为灵魂,可现在说沪语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很多甚至听不懂沪语,这让滑稽戏的受众群体越来越小。再加上创作空间受限,好剧本难寻,滑稽戏仿佛陷入了一个难以挣脱的恶性循环。
积极自救,破局之路在脚下

面对困境,上海滑稽戏并没有坐以待毙,而是开始了一系列自救行动。上海人民滑稽剧团、上海滑稽剧团等纷纷发力,尝试从不同角度破局。
滑稽界“元老”王汝刚认为,传承和创新是关键,而推广上海话则是重中之重。他四处奔走,参加各种活动,只为让上海话重回大众生活,给滑稽戏找回“发声”的机会。因为他明白,没了沪语,滑稽戏就没了灵魂。
上海滑稽剧团副团长钱程觉得,滑稽戏得挖掘内涵,不能只停留在表面搞笑。他关注民生话题,像房价、教育、养老这些老百姓关心的事儿,都被他融入作品,以幽默的方式呈现,让观众在欢笑中产生共鸣。同时,他还积极走进校园,开展滑稽戏兴趣班,举办青少年滑稽戏比赛,希望从小培养孩子们对滑稽戏的兴趣,为这门艺术注入新鲜血液。
上海青艺滑稽剧团团长潘前卫则从市场运营入手。他深知演出场地有限、宣传推广不足是大问题,于是积极拓展演出渠道,和各大剧院合作,还走进社区、学校、企业,举办小型演出,让更多人有机会接触滑稽戏。在宣传上,他紧跟时代潮流,利用社交媒体、短视频等平台,宣传经典剧目和新作品,还邀请网红、明星助力,提高滑稽戏的知名度。此外,他还尝试和脱口秀、相声跨界合作,打造全新演出形式,吸引不同层次的观众 。
曙光初现,未来充满希望

这些努力渐渐有了成效。从最近上海人民滑稽剧团成立七十周年专场演出,以及上海滑稽剧团现代三部曲的票房来看,场场爆满,一票难求。带滑稽班底的方言话剧《51号兵站》在宛平剧院亮相时,同样收获了观众的喜爱。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关注滑稽戏,走进剧场感受它的魅力。
上海滑稽戏曾经给无数人带来欢乐,承载着这座城市的记忆与情感。虽然现在面临困境,但只要坚守传承、不断创新、积极融合,就一定能重回巅峰,再次成为上海文化的闪耀名片,给观众带来更多欢声笑语,让这门海派艺术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