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弃重点高中学滑稽,连败四次终捧牡丹奖!他让老艺术笑出新风潮

奇妙的月 2025-04-23 02:48:40

你敢信吗?有人放着重点高中不上,偏要跳进“没前途”的滑稽圈!更绝的是,他在牡丹奖赛场连扑四次,却在所有人劝他“收手”时,硬是把奖杯抱回了家!

这位逆袭的主角,就是上海滑稽界的“拼命三郎”。初三那年,妈妈随手翻开的报纸中缝,一个招生启事像磁铁般吸住了他——上海滑稽剧团正在招人!当时的他,明明能稳进重点高中,却鬼使神差地报考了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戏曲学校。身边人都觉得他“疯了”,滑稽这行在当时可不怎么吃香,可他心里只有一个念头:“我就想让大家笑!”

毕业后,他一头扎进上海滑稽剧团,这一干就是12年。要说这12年里最“拧巴”的事儿,还得是和中国曲艺牡丹奖死磕的经历。20岁第一次参赛,只拿到个“入围”;接下来三届,次次提名新人奖,却次次与奖杯失之交臂。今年赛前,连朋友都劝他:“别折腾了,这奖和你八字不合!”他却偏不信邪:“每试一次,都是练本事的机会!”

他参赛的节目全是上海说唱界的“硬骨头”。从《龙华塔》《金铃塔》到《玲珑塔》,一个比一个难。尤其是《玲珑塔》,这可是滑稽界泰斗童双春的代表作,里面的绕口令比普通段子多出一堆人物动作,舌头稍微打个转儿就全乱套了。为了致敬前辈,他硬是把这块“硬骨头”啃了下来,带着它站上牡丹奖舞台,最终如愿以偿。

在滑稽行当里,演员得是“多面手”,既能演又能写。刚入行时,他发现不少老段子快失传了,二话不说就跑去采访老一辈滑稽艺人。像《绍兴教书》这些被遗忘的独脚戏,都是他一个个挖掘、整理出来,还被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录音保存。他还从师傅童双春、李青教的《啊!母亲》里找到灵感,改编出独脚戏《姆妈》。这节目里,他一口气模仿了近30种腔调,全是生活里常见的方言和唱腔,没有一点低俗笑点,全靠真实情感把观众逗得又哭又笑,还被选进了全国展演。

要说对他影响最大的人,还得是师傅钱程。2015年拜师后,他跟着师傅上央视元宵晚会,表演经典独脚戏《滑稽京戏“追韩信”》。师傅不光教他演戏,更教会他“做戏先做人”的道理。有了师傅的点拨,他在创作上更敢“折腾”了。

为了创作《新龙华塔》,他直接“扎根”龙华街道。整整两年时间,他挨家挨户采访居民,翻遍龙华的历史资料,才定下“赞美古迹、倡导文明旅游”的主题。写好剧本后,又花了一年反复修改。表演时,他还玩起了“高难度操作”——把三段唱词全改成绕口令,甚至模仿民间绝技,练起了“口咬三巧板唱绕口令”。这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他练到牙齿松动,咬断了练习板,才把这手绝活练成。节目火到被列为“上海绕口令传承基地”的招牌节目。

生活中的小事,在他眼里都是创作灵感。看到“大风刮散钞票,众人拾金不昧”的新闻,他立马编了个说唱段子,用接地气的故事传递正能量。在滑稽戏表演上,他也从不挑角色大小。演《行善·缺德》时,他把老套的表演套路变成塑造角色的利器;演《弄堂里向》里的“老宁波”,为了演活70岁到90岁的跨度,他天天观察小区里的老人,连走路姿势和说话习惯都学了个遍,观众看完都感叹:“完全看不出是年轻人在演!”

如今,他不光自己在舞台上发光,还忙着培养下一代。在学校开培训班、带徒弟,徒弟吴晟德拿下“小牡丹金奖”,他也成了“优秀园丁”。从放弃重点高中的“叛逆少年”,到拿奖无数的滑稽名家,他用12年证明:只要热爱够狠,坚持够久,冷门行当也能闯出一片天!未来,他还想带着上海滑稽走进更多人的生活,用笑声传递温暖与正能量,让这门老艺术永远年轻!

0 阅读:0

奇妙的月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