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皇帝本应忠孝两全,可为何却大喊“杀猪”呢?
咱这村里啊,围着火炉做着菜,那笑声就没断过。盘子里那肥嘟嘟的肉,配上那散发着淡淡香味的面饼,一夹起来,满屋子都是香味儿。可到了半夜子时,那香味儿没了,倒是到处响起了哀号声。村里的人都被那禁令给吓着了,忍不住就问了:这位被称为明君的人,既然又忠又孝,那为啥还喊着要“杀猪”呢?
一位皇帝的名号能在史册上千古流传,这也表明他同时承担着某种重任。
朱元璋从平民出身,一路经历诸多艰难险阻,自幼就生活在贫困之中。他对乡民的困苦深有体会,是个十分了解民间艰难情况的人。然而,在他登上皇帝宝座的那一瞬间,另一项重任就落在了他的身上——那便是皇权的神圣性与权威性。
就一个字,使得他认为自己那被上天授权、毫无疑问的地位荡然无存了。
对他来讲,那原本是最为亲昵的名字。
【一、“杀朱”之变,惊动锦衣卫】
在皇宫里边儿,就朱元璋自己一个人待着。
他往昔不过是个平民百姓,甚至差点曝骨荒野,整日与贫困为伴。现今呢,他头戴金鲁班锦冠,身着红袍,高高在上地坐在那九五之尊的位置上。可是,往昔能和他畅所欲言的朋友,当下只能在远处恭敬地向他行礼,再也不敢称呼他为元璋了。
在老百姓眼里,猪是再平常不过的生活物件儿了。朝廷倒是下过命令,让用古时候的称呼“豕”来代替猪。可是乡下的老百姓,文化水平有限,哪能明白古文典籍里的那些字词呢?他们照旧喊着“杀猪”。
这天,锦衣卫在平常巡逻的路上,忽然听到从居民的房子里传出一声大喊:“快来帮忙啊,要杀猪喽!”
锦衣卫心里“咯噔”一下,好家伙,居然有人这般胆大包天,明目张胆地要谋反,还在禁中嚷嚷着“杀朱”!他们当即把这家人家给围了个严实,全神贯注地准备应对。带头的锦衣卫头目脸色黑得像锅底,扯着嗓子喊了声“来人”,好几十名身着锦衣的武士立马就到了,把这户人家围了个里三层外三层。
那长官一脚就把房门给踹开了,大声呵斥道:“你们到底想干啥?居然敢在皇宫跟前大喊‘杀朱’!要是有谋逆之心,那你们全家老小都得被斩尽杀绝!”
屋里头的父子俩脸上露出为难的神情,赶忙解释说这只是宰杀自家猪时的吆喝声。父亲把围裙解下来,一脸严肃地讲:“咱老三家子三口人就靠着这一头猪过活呢,咋敢干那些坏事儿呢?还望您仔细查查,弄个明白。”
长官这时仔细查看了屋内的情况,瞧见一头很肥的家猪被摁在了地上,屋里再没别的啥可疑的地方了。这时候,他也明白是自己想多了,赶忙道了个歉,就走了。
这档子乌龙事儿很快就被朱元璋知晓了。朱元璋听闻后沉默不语,心里琢磨着,毕竟是自己当了皇帝,才使得原本故人之间亲昵的称呼变成了忌讳,也给百姓的日子带来了麻烦。这猪肉可是老百姓维持生计的关键,自己咋能给禁止了呢?这么一琢磨,他心里就有主意了。
【二、朱元璋不忍心禁,臣民仍喊“猪”】
第二天,在朝会上,朱元璋郑重地跟大臣们说,往后啊,不用特意避开“猪”这个字了,就让老百姓像以前那样正常使用就行。
朝中大臣们一听这话,一个个都显出为难的神色。有个人忍不住开口说道:“皇上,‘猪’这个字可是您的姓氏啊,咋能随便这么叫呢?这样做恐怕会损害皇权的威严啊!”
朱元璋沉着镇定,思索了一会儿说道:“朕心意已定,不用再多说了。朕从平民起身,很清楚民间的艰难困苦,怎能忍心因为一个字的缘故就限制百姓呢?往后我的子孙继承皇位,也许能够另外制定合适的办法。当下暂且让百姓照旧称呼吧。”
大臣们听了这话,一时间都不知该说啥了。大家看到皇上态度坚决,也就不再进言劝止,等退朝后就各自离开了。
咱这儿有心思的人琢磨着,皇上打小出身贫苦,可性子宽厚仁义,因而能体谅老百姓的艰难困苦,才不忍心不让叫猪了。要是换成别的君主,肯定不会这么宽宏大量。今儿个皇上这做法,那真是明君体谅百姓的表现,咱得以此激励自己,尽心尽力地效忠这位关爱百姓的好皇上才行。
这事儿一传开,老百姓们那是人人都高兴得不行。能碰上这么明事理的君主,那可真是老天庇护啊!
村里的老人笑着说道:“咱老百姓啊,哪能知道啥是‘豕’字哟!还是喊‘猪’更顺嘴些。皇上是个明白事理的人,不会不让咱说话的。”邻居们听了,纷纷讨论起来,都表示皇上着实是体谅老百姓的。
于是呢,老百姓还是把猪叫猪,跟以前一个样。还打趣地把猪称作“肥肥”“哼哼”,有了新的称呼。朝廷呢,对这事儿不太在意,权当没看见,就这样,大家平平安安地过了一阵子。
【三、朱厚照大怒,下令严禁养猪】
时光流转,世事变迁,当下的情况已和过去大不相同了。
在明太祖之后,明武宗朱厚照登上了皇位。这人性格乖张暴戾,和他的先辈们差别很大。
有一天,朱厚照在庆祝生日的宴会上,瞧见满桌都是猪肉,猛地一下想起自己的生肖是猪。他心里头隐隐觉得不太对劲——说不准这猪肉是想要夺走他的皇权,抢占他的天下呢!
朱厚照那是越想越来气,当场就冲左右发火:“来人呐!竟敢拿朕的生肖来设宴,这简直是欺瞒皇上,大逆不道!”这左右们正吃得满嘴流油,沉浸在猪肉的香气里呢,冷不丁被他这么一嗓子,一个个都面露为难之色。可皇命谁敢违抗啊,没办法,只好把满桌子的猪肉全都给撤下去了。
御厨们遭到了一通训斥,命都差点没了。打这以后,朱厚照颁下旨意,不许御膳房再拿猪肉来进贡了。
后来在巡游江南的时候,他发现百姓家家户户都养着猪,心里越发不痛快。在他的眼中,这“猪”字仿佛就要夺走他的皇权了!
回宫之后,朱厚照铁了心要搞禁猪这事儿,当下就颁布了《禁猪令》,明令百姓必须在三天之内不再养猪,现有的猪都得扔到河里去。要是有人不听话,被发现了,全家都得被发配到边疆去当兵。
百姓们那叫一个愁啊,嘴里直哼哼,家猪可是一家老小的活命依靠啊!没办法,只得把它们全都给淹死,这下子,乡下那可是乱套了,鸡到处扑腾,狗也上蹿下跳,到处都是悲惨的叫声。
村里的老人感慨着:“咱就知道得听皇上的命令,可咋也想不明白,这新皇上咋突然就不让养猪了呢?咱平日里说的‘肥肥’、‘哼哼’,难不成还能把他的皇位给夺了去?”
有人劝他别吭声,就怕被人听到给惹上麻烦。这时候老人才反应过来当下说话不自由,只好无奈地摇摇头,叹口气,心里琢磨着这事儿着实太不为老百姓着想了。
【四、朱厚照退让,暗中取消禁令】
禁猪令一颁布,朝廷上下议论纷纷。首辅杨廷和赶忙给皇上呈上奏章,恳请废止这道命令。他极力表明,百姓饲养家猪关系到他们的生活,绝对不能因为个人的忌讳就断绝了民众的食肉途径。要是真这样做了,那后果将极为严重。
礼部上呈文书表示,祭祀仪式需要用到猪只,现今要是不用猪的话,那可就违背了历代祖宗的礼仪规矩了。还望皇上慎重考虑啊!
朱厚照面对大臣们的进谏,觉得兴致全无。他又想到先祖朱元璋当年的大度,心里不禁一阵羞愧。当天禁止养猪这件事,着实是毫无道理啊。
这么一琢磨,他也只能选择让步,决定悄悄把之前的命令收回去。不过呢,为了保住皇上的威严,在明面上还得表示禁令依旧是有效的。
【结语】
于是,皇上让内侍去传达他的旨意,暗暗下令在各地放宽相关执行要求,允许百姓像往常一样饲养家猪。百姓们得知皇上在暗中取消了禁令后,都放下心来,继续像以前那样养殖猪只了。
那年冬天,一家老小聚在一块儿围着炉子取暖,炉子上烤着喷香的猪肉,欢笑声一阵接着一阵。村里的一位老人笑着说:“‘哼哼’到底又回来了!这可得感谢皇上的宽容大量,咱老百姓才能又吃上肉啦。”
人活一世,不管是君主还是百姓,都不过是这世间的一份子。今时的英明君主,也许往后就不再英明了;今时的贫困之人,也许日后就不再贫困了。命运无常,天地变幻之际,唯有百姓的喜乐哀愁,才是长久不变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