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收复新疆之战,左宗棠:不留生俘,降了也杀,换来30年的安定

夏夜流萤迟归 2025-02-20 13:53:22

【前言】

19世纪中叶,清朝于鸦片战争中失利,无奈签署了一连串不平等条约,在对外贸易与领土问题上做出了巨大妥协。这时,那些妄图侵吞中国领土的外国列强,立马将贪婪的目光锁定在了新疆这片位于帝国中心地带的广袤区域。1865年,得到英俄势力支持的中亚军阀阿古柏,趁机带领军队进犯新疆,在当地施行了长达14年的暴虐统治。

1875 年,清廷为了收复新疆、让疆域重归安定,决定出兵,委任左宗棠作为钦差大臣,负责督办军务。经过长达四年的艰难战斗,清军成功收复了除伊犁之外的整个新疆地区。战后,左宗棠采用“不留生俘”的强硬举措,使得新疆在接下来的 30 年里保持了和平与稳定。这场收复新疆的战争,在近代历史上是一场具有深远影响的重要战役。

【一、阿古柏来势汹涌,百姓苦不堪言】

1864 年,新疆各地由于地方官僚的过度压迫,掀起了一场规模巨大的农民武装起义。然而,这场起义很快就被各地的回族领袖所利用,演变成了反清复明的叛乱。为了镇压这场起义,清廷调兵遣将,花费了长达 7 个月的时间。就在这时,浩罕汗国的军阀阿古柏瞅准时机,率领数万人的军队趁乱入侵新疆,仅仅 1 个月的时间,就攻克了迪化等地方,并建立了哲德沙尔这一反动政权。

阿古柏的这一行为,让英国和沙皇俄国极为看重。英国一心想要开拓中亚市场,畅通商道,因而对阿古柏抱有期望;而沙俄打算借助阿古柏来扩大自己的版图,紧紧盯着新疆这块地方。就这样,两国纷纷对阿古柏予以支援,英国给其提供武器弹药,俄国则更为直接,干脆派兵参战,对外宣称是“代收代守”,实际上却是趁机把伊犁等地方给侵占了。

在外部势力的撑腰下,阿古柏锐不可当,但凡他去到的地方,尽是烧杀抢掠。汉城(也就是如今的乌鲁木齐)在历经七天七夜的惨绝人寰大屠杀后,尸首随处可见,鲜血汇聚成河;阿克苏、库车等城被攻克后,阿古柏竟下令屠城,到处都是饿死的人。据说单单在和田这个地方,就有十多万民众惨遭杀害。

在阿古柏那残暴的统治之下,新疆的老百姓简直是生活在苦难的深渊里。有当地的村民回想起来说:“那会儿阿古柏带着兵过来了,又杀人又放火的,咱们晚上都不敢睡觉,心里慌得就跟没了家的狗一样。”“那哭声啊、求救声啊,一阵接着一阵,到现在我都忘不了。”老百姓们每天都提心吊胆的,就盼着朝廷能早点派兵过来,把大伙从这苦难中解救出来。

【二、左宗棠力争西征,奏请出兵】

当新疆陷入危急之境时,清廷可是经历了不少曲折,不过最后还是下定了要收复新疆的决心。

在 1875 年之前,朝廷上下针对新疆问题争执不断。倡导“海防”的李鸿章极力表示,新疆那地方是不毛之地,开发起来困难重重,守护它还得耗费大量钱粮,不如舍弃算了。而左宗棠作为驻守新疆的重要官员,对新疆的地理和人情十分熟悉,多次上奏章批驳“新疆无用论”,阐述新疆物产富足,战略地位关键,绝对不能轻易放弃。

身为将军,左宗棠性格刚强坚毅,重情重义;身为文臣,他勤奋好学,擅长作文,字也写得潇洒俊逸。在朝堂争论时,左宗棠深知语言的力量,常常言辞精准,将新疆的繁荣盛景细细讲述。提到新疆物产富足,他说道:“那地方到处盛产名贵香料和奇特药材,产出羊、马、牛、骆驼、绵羊,还富含金银,是我国的宝藏之地”;谈到新疆的战略地位,他阐明:“噶尔丹(东突厥斯坦)在西北边塞,把控着西域的关键部位,所以那里的安危,关系着关内的安宁平静”。

当左宗棠不断竭力争取之际,1875 年初,阿古柏的部队将清军打败,又对迪化等地进行侵扰。这下子,清廷才明白新疆对整体局势的重要性,赶忙召左宗棠进京商讨军事事宜。在见识了左宗棠的能力后,同治帝于是下令任命他为钦差大臣,统筹出师事宜,从而收复新疆。

左宗棠爽快地接受了命令,当下就在西宁安营扎寨,安排军务事宜,同时还向朝廷呈上奏章,详细陈述军队的编制、军饷粮草、所需的车马等各项预算支出情况。左宗棠把所有军需都早早地筹划得明明白白。由此可见,他虽是文人出身,但在领军作战方面却丝毫不外行,而且治军严格,极为用心。

【三、东征西讨,四年收复疆土】

1875年的冬天,按照左宗棠的安排,刘锦棠带领着清军的主力部队开始向西进发。到了第二年,清军接连取胜,先后把阜康、古牧地、乌鲁木齐等地方给攻占了下来。1877年,清军跨越天山向南行进,接连攻克了达坂城、库尔勒、阿克苏等城池。就这样,新疆的大部分地方基本上都被收复了。

这场战争足足持续了四年之久,清军跋涉两万余里,差不多贯穿了整个新疆地区。面对战事的艰难,左宗棠这位大员,也是吃不好睡不好,过度操劳。不过他明白,知兵才能取胜,于是精心筹划安排,时刻留意军队的后勤保障,防止士气消沉。历经四年的战火洗礼,阿古柏的反动势力在新疆被彻底消灭,这足以证明左宗棠用兵的谨慎和聪慧。

不过呢,虽说敌人已经吃了大败仗,可还有些残余势力在。像白彦虎等阿古柏的残兵败将,还到处逃窜,心里打着坏主意。左宗棠心里清楚这些贼人没安好心,觉得必须把他们彻底消灭,这样才能获得长久的平静。

【四、凶残阿古柏,只杀不留】

1879 年,董福祥领命率领军队展开搜索剿匪行动,一路追到天山一带的布伦可,最终成功将阿古柏的残部彻底剿灭。董福祥对阿古柏的残暴行为深恶痛绝,所以他下令,就算是投降的敌人,也一个都不放过。

董福祥这人原本是个痞子,性子那叫一个剽悍,心里恨不得把敌人给千刀万剐了。他手下的人瞧着他神色冷冰冰的,就明白他起了杀心,也只好听从命令行事。到最后,好几千阿古柏的残兵败将全都被砍杀殆尽。

左宗棠听到这消息后大为震惊,他性格刚强坚毅,向来颇具威严,可绝非残忍之辈。不过他转念又一想,阿古柏这些年在新疆祸害百姓,董福祥这般做法也是出于对老百姓的同情。因而左宗棠不顾众人反对,替董福祥辩解,说他“大大地振奋了军威”。

【结语】

一直以来,后世对这场残酷的“不留活口”式虐杀存在着批评之声。然而,要是把它放到当时那个动荡且充满血腥的历史大背景下去考量,就会发现这是左宗棠依据形势做出的无奈之举。

新疆得以重回中国的怀抱,百姓能够摆脱苦难,这得归功于左宗棠那与文人形象不太一样的坚毅果敢。在收复新疆的这场战役里,左宗棠怀着拯救百姓于苦难之中的信念,给新疆百姓带来了珍贵的和平。这一场艰难的战斗,他奋战了四年,此乃大忠大勇的行为,其功绩在新疆彰显,其英名也被载入史册。

清朝收复新疆之战,左宗棠:不留生俘,降了也杀,换来30年的安定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