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71年7月的时候,有一座陪葬墓得以重见天日,它所处的位置是在乾陵东南方向大概3公里处。
乾陵四周有不少陪葬墓,而我们要说的这座陪葬墓啊,它和附近的永泰公主墓、懿德太子墓相比,在规模上可就差远啦,显得特别寒酸、破落呢。
墓道呈现出斜坡式的样式,其长度很短。你看它,就仿佛让人联想到墓主人那短暂且满是凄凉的一生。
就如同大多数王室贵胄的墓冢都遭遇过被盗掘的情况一样,这座孤零零矗立在那儿的古墓,最终也未能逃脱被盗挖的厄运。它曾经静静地存在着,承载着往昔的诸多故事与秘密,可盗墓贼的觊觎还是让它遭受了这般不幸,从此不再保有那份原本应有的宁静与完整。
墓中留存下来的那些镇墓兽,还有彩绘陶器等等这些陪葬品,想来应该都是那个时候手艺高超的名家巧匠精心制作出来的呢。
特别要提到的是,在墓壁之上有着一幅幅精美壁画,这些壁画给人带来的震撼之感十分强烈。仔细去看,其画工所达到的精湛程度简直让人惊叹不已,从这画工如此高超的水准就能够很明显地看出,墓主人定然拥有着极为显赫的身份,其气度也必定不凡,这显赫的身份和气度通过这些精美的壁画仿佛都能真切地感受到呢。
在诸多展示的内容当中,特别显眼的要数那一幅“客使图”了。
在唐朝,关于鸿胪寺官员接待外邦使者的情况,在文献当中有着诸多的记载。然而,要是说到以图像这种形式来展现相关场景的,那就只有这一座陪葬墓了,其他地方可都没有呢。
它仿佛是在向后人们诉说着,墓主人生前那最为风光的一个场景。
两合墓志被发掘出土了,这一发现可是帮了大忙,终于为我们把墓主人的身份之谜给解开啦。原来,这墓主人并非旁人,恰恰就是那位生前过得颇为落寞,去世之后情况也很凄惶的章怀太子李贤呢。
两合墓志,三次葬礼
大唐有一位皇子名叫李贤,他在当时颇为知名,不过其身世却十分悲惨。
唐高宗李治是李贤的父亲,而他的母亲则是大名鼎鼎的女皇武则天。他还有两个弟弟呢,分别是唐中宗以及唐睿宗。另外,他还有个妹妹,就是在当时权倾一时的太平公主。不仅如此,就连他的胞兄李弘,虽说已经离世,可在死后还被追尊为“孝敬皇帝”。这么看来,在这一大家子里,也就只有李贤和妹妹太平公主未曾当过皇帝啦。
在那漫长的历史长河之中,有着数不清的起起落落。回首望去,历史悠悠,历经了无数的阶段,其间有兴盛之时,也不乏衰败之际,真可谓是充满了种种沉浮变迁呢。
李贤墓里的壁画,其题材大多是像“狩猎出行图”“打马球图”这类展现大唐贵族生活惬意情景的画面。不过呢,李贤他本人的人生经历,那可完全不是这么回事儿,而是满含着苦涩。
李贤出生于一个实实在在的皇权家庭之中,在这样的家庭背景下,他的命运仿佛早已被注定,就如同置身于汹涌澎湃的浪潮之中,根本难以逃脱。而且呢,他最终的结局,和他的同胞兄弟相比,那可真是要凄凉得多啦。
话说李贤在他25岁的时候,非常不幸地被扣上了“谋反”这样严重的罪名。要知道,在此之前,他可是深受朝野上下拥戴的皇太子呢,身份无比尊贵,然而这一顶“谋反”的帽子扣下来,他一下子就从那高高在上的位置跌落,沦为了被幽禁起来的庶人,命运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到了李贤29岁那年,情况更加糟糕了。他和他的一家人都被流放到了极为偏僻的巴州。当他们离开长安的时候,那场景真是凄惨啊,妻儿仆从身上穿的衣服都很单薄,在那样的情况下,本应最疼爱他的身为帝后的父母,竟然连过冬的衣服都没有为他准备,真的是让人忍不住叹息。接着,在李贤30岁这一年,他的人生彻底走到了尽头。他在那偏僻的流放之地巴州,被逼无奈,最终丢掉了性命。而他死后呢,也只是被草草地安葬在了巴州城南的化成山麓,这便是李贤的第一次葬礼,整个过程显得那么仓促、那么悲凉。
过了二十一年的时间,一代女皇武则天离世了。在这之后,李贤的弟弟李显,也就是唐中宗,恢复了皇位。李显登上皇位后,便安排人前往巴州那个地方,去把李贤的灵柩迎接回来。李贤的灵柩被接回后,是以“雍王”这样的身份被迁回京城的,而且还让其陪葬在乾陵。要知道,这可是李贤的第二次葬礼。也正是在这次葬礼的过程中,有了一合墓志出现,这墓志就是“故雍王墓志铭”呢。
这里有个值得留意的情况哦,那就是相关的志文当中,并没有署上书者和撰者的姓名呢。而且,对于李贤遭到贬谪前往巴州这件事,以及他的死因,在志文中也都未曾提及。这或许是有原因的。大家都知道,中宗李显当时在韦后和武三思的操纵之下,就像是个傀儡皇帝一般,没什么实际的掌控权。在他复位之后呢,武氏的势力依旧十分强大。在这样的形势下,想要为李贤平反,那几乎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呢。
时间又过去了五个年头,这时候唐睿宗李旦登上了皇位。在此之前,李武两家之间存在着内部斗争,而最终这场斗争是以李家取得胜利落下帷幕的。李旦可没有忘记要为自己的哥哥李贤做一件重要的事情,那就是为他平反昭雪。李旦不仅追封李贤为“章怀太子”,还把他和他的妻子房氏合葬在了一起呢。要知道,这已经是李贤的第三次葬礼啦。在这次葬礼的安排当中,李旦特意安排了卢粲以及歧王李范这两个人,让他们专门为李贤重新撰写了一份墓志文,这份墓志文就是我们所说的第二合墓志,名字叫做“大唐故雍王赠章怀太子墓志”。
卢粲担任的是李贤之子李守礼的老师这一角色哦。而歧王李范呢,他是李旦的儿子,从亲属关系来讲,李范可是李贤的侄子呢。
在相关志文中,引用了三则历史典故用以暗示李贤是被武则天冤杀这一情况。这三则典故分别是:汉武帝轻信江充的谗言,从而对太子刘据痛下杀手;晋惠帝听信了贾后的谗言,致使太子司马遹被废掉;还有晋献公因听信骊姬的谗言,最后竟杀害了世子申生。通过援引这些历史上因听信谗言而导致太子或世子蒙冤的事例,意在暗指李贤同样是遭受了谗言的构陷,进而被武则天冤杀。
卢粲敢于将相关内容写下来,李范也有胆量去书写相关事宜,而睿宗更是大胆地做出了批示,这一系列的情况仿佛已经在某种程度上揭示出了李贤被杀害的真实情形。
当这合一枚的墓志被发掘出土后,那一段已然孤寂了千年之久的苦涩故事,便如同被揭开了神秘面纱一般,再度呈现在了世人的眼前,重新回到了人间之中。
李贤扑朔迷离的身世
你瞧,在那冥冥的时光长河之中啊,墓主人的肉体呢,其实早就已经腐朽消逝了,啥都没剩下啦。不过,那冰冷冷的石碑却像是一把特殊的钥匙,为我们缓缓开启了一道充满神秘色彩的大门哦。就通过这道门,那些原本被深深埋藏在历史最深处的、带着岁月幽深韵味的往事,就一点点地被揭露出来啦,仿佛在向我们诉说着过去曾经发生过的种种呢。
武则天有诸多儿子,李贤便是她的第二个儿子。和其他兄弟相比,李贤的身世情况一直以来都是相当复杂且让人捉摸不透的,始终笼罩着一层神秘的迷雾,充满了扑朔迷离之感。
事情是这样的,源头在于《旧唐书·高宗本纪》里的相关记载。在永徽五年十二月的戊午这一天,也就是公元655年1月29日的时候,唐高宗从京师出发去拜谒昭陵。而就在这途中,一个皇子诞生了,这个皇子便是李贤。
在永徽五年的时候,那时武则天还仅仅是昭仪的身份呢。她生下了一个女儿,这个女儿后来被追封为安定公主。可让人惋惜的是,这小女孩在出生后没多久就夭折了。之后,一直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说是武昭仪为了能够在后宫之中夺得更高的地位,竟然狠心地掐死了自己亲生的闺女,然后把这件事嫁祸给了王皇后。就因为这样,她得以顺利地把王皇后给扳倒了,王皇后也就此被送进了如同“冷宫”一般的地方。
历史上,有这样一个桥段,它一直以来都颇具争议性。不过呢,透过这个桥段,我们能够察觉到,在当时那个阶段,对于武则天而言,是其在后官之中展开争宠行动的极为关键的时期。
另外,李贤是在他的父母去祭拜昭陵的路途之中出生的,就因为这个情况,使得一些宫中的人在背地里偷偷地议论起来,她们都说李贤其实是韩国夫人所生的。
大家可能会好奇,韩国夫人到底指的是谁呢?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探究一番的问题,毕竟“韩国夫人”这样一个称谓,不清楚具体所指的话,还真容易让人疑惑呢。
武则天有个同胞姐姐叫武顺,在早些年的时候呢,武顺嫁给了豫州参军贺兰越石。婚后,武顺和贺兰越石育有一子一女,儿子名叫贺兰敏之,女儿则是贺兰氏。只可惜,贺兰越石去世得特别早,如此一来,武顺年纪轻轻就成了寡妇啦。
话说武则天深得唐高宗李治的宠爱,在这期间呢,武则天有个姐姐叫武顺。武顺经常带着自己的女儿贺兰氏,大摇大摆地自由出入宫廷去看望妹妹武则天。一来二去的,这武顺和高宗李治就渐渐产生了那种不一样的情愫。可谁能想到呢,日子一长,高宗李治的目光又落到了武顺的女儿贺兰氏身上,还对贺兰氏特别宠爱,甚至把她封为了魏国夫人。就这样,武顺和她的女儿贺兰氏一同成了李治后宫中备受宠爱的姬妾啦。
其实呢,那些有关李贤身世的流言,一开始就只是在宫里人的私下交谈当中出现的,仅仅局限于他们在背地里悄悄地议论罢了。而李贤本人呢,自然是对此毫不知情,压根就不知道还有这样的流言存在呢。
当李贤成功当上太子之后,一个流言如同利箭一般朝着他迅猛袭来。怎么回事呢?原来,有人传言说李贤其实是出自韩国夫人的腹中。要是这传言属实的话,那他可就不具备嫡子的身份啦。既然嫡子身份都没了,那他又有什么资格还能安安稳稳地坐在太子这个尊贵无比的位子上呢?
可以想象一下,当李贤最初听到那样的流言传来时,他的内心该是多么的惶恐不安。就像《旧唐书》里所记载的那样,他“亦自疑惧”呢,也就是说他自己也不禁产生了怀疑和恐惧的情绪。
有些人在某些情况下,心里有想法、有疑惑,可就是没有勇气把这些想法说出口,也不敢去询问相关的情况,就一直憋在心里呢。
能够看得出来,他已经对自身的身世情况产生了怀疑的念头,而且整个人显得十分紧张呢。
意外成为大唐皇太子
原本李贤是压根没机会坐上太子之位的。就在上元二年(也就是公元675年)的四月二十五日那天,一个令人悲痛万分的消息如同长了翅膀一般,迅速在整个大唐的疆域之内传开了。啥消息呢?原来是年仅二十四岁的太子李弘因病离世了,这一噩耗无疑给大唐的宫廷乃至整个国家都带来了不小的震动呢。
武则天有个长子名叫李弘,他还是李贤的兄长呢。大家都知道,当时高宗的身体状况不怎么好,很多大小事务都交给皇后武则天去处理了。但其实啊,高宗心里一直有着自己的盘算,他一直在精心培养的接班人,正是这个儿子李弘。
从前,唐高宗身体欠佳,经常患病,而当时太子的年纪又还很小。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家的政务便交由武则天来处理了,当然,这其中也是存在一定缘由的。
不过呢,随着李弘渐渐长大成人,而且还多次承担起监国的重任。这期间,唐高宗甚至都承诺过要把皇位禅让给他。如此一来,围绕着太子李弘就逐渐形成了一股势力。面对这日益壮大起来的太子势力,武则天感觉应对起来特别困难。
她确实已经找不到什么合适的借口再继续处理政务了,然而,要让她就此放下手中的权力,那心里是一万个不甘心。如此情形之下,母子之间闹到反目成仇的地步,仿佛也只是个时间早晚的问题罢了。
谁能想到呢,就在李弘人生最为关键的那个时刻,他居然因为生病,就这么去世了。
大家都知道,李弘长期以来一直被疾病所困扰,身体状况一直不太好,疾病就这么缠绵不去。然而,他离世的这个时机实在是太不巧了,也正因如此,有不少人心里都不禁产生了怀疑:这太子该不会是死于非命吧?而且大家猜测,对太子下手的人很有可能就是他的亲生母亲武则天呢。
就现存的史料状况而言,着实难以明确判别李弘究竟是因为身患疾病离世,还是遭遇了非自然的死亡命运。但不管实际情况是哪一种,总之李弘已然去世了。而在这样的情形下,大唐王朝必然得从其他皇子当中挑选合适的人选来担任太子之位。
在李弘离世大概一个多月之后,武则天的第二个儿子,也就是雍王李贤,于当年的六月初五这一天,被正式册立为高宗朝的第三位太子。
要说这太子之位,和李弘比起来的话,李贤似乎是要更适合一些呢。李贤在处理朝政方面,那可真是做得井井有条,把各项事务都安排得妥妥当当的。而且,他还干了一件特别了不起的事儿,就是召集了大唐那些非常杰出的学者们,大家一起去给晦涩难懂的《后汉书》做注释呢。经过他们的努力,就形成了后来备受称赞、在文史方面极具重要意义的“章怀注”啦。
不得不说,李贤凭借着自身极为出众的才干,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就极为迅速地将太子李弘英年早逝所留下的遗憾给填补上了。
高宗对这个儿子赞不绝口,还夸赞说其“家国之寄,深副所怀”呢。意思就是高宗觉得这个儿子肩负着家国的重任,而且其表现完全符合高宗内心所期望的那样。
朝中的大臣们看到大唐出现了这样一位充满干劲的继承人,内心都深感欣慰。他们觉得这对于大唐而言,无疑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呢,仿佛看到了大唐在这位继承人的带领下将会继续展现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所以个个都为此而觉得欣慰不已呢。
不过呢,李贤确实是很有才华的一个人。但就算他才高八斗,也没办法躲开他在政治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那他在政治上的短板具体是什么呢?就是他当上太子的时间还太短啦,所以在朝中大臣们中间所产生的影响力,和已经故去的太子李弘比起来,那可差得远呢。
且不提还有许多善于察言观色的大臣,他们心里都很清楚,在这皇室一家子当中,真正掌握着话语权、能够左右局势的正是武皇后。所以呢,这些有眼力见儿的大臣,为了自身的前途等诸多因素考虑,早早地就选择站到了皇后这边,加入到了皇后的阵营之中啦。
贺兰敏之与李贤
事实上,在李贤正式被立为太子之前的那段时间,他应该也是在储君之位的竞争上有过一番动作,参与过相关的角逐呢。
前面我们提到过,在宫廷之中有宫人纷纷传言,说李贤乃是韩国夫人武顺所生之子。要知道,这样的说法可不是毫无根据、凭空捏造出来的。为啥这么说呢?这是因为武顺的儿子贺兰敏之跟李贤两人之间的关系那可是相当不错,交往十分密切呢,所以才会有那样的传言出现。
在相关的文献记载里面呢,贺兰敏之给人的印象就好像是一个玩世不恭的花花公子形象。说起来真是离谱得很,要知道当时太子李弘都已经定下婚约了,可贺兰敏之呢,居然做出了极为过分的事儿,他竟然去染指那位未来要成为太子妃的女子,而这位女子正是司卫少卿杨思俭的女儿呢。
这件事看上去确实离谱。要知道,李弘那可是当朝的太子,是将来要继承皇位成为皇帝的人呢。而贺兰敏之呢,虽说平日里过的是那种声色犬马的生活,但不管怎么说,在面对李弘这样身份的人时,是非对错总该分得清楚些吧,可他却做出让人觉得拎不清的事儿来,所以才会说这件事看起来特别离谱。
要知道,在这件事情发生之后,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贺兰敏之居然完全没有受到任何的惩处呢。并且呢,他之后的日子,和从前相比,那过得可是更加惬意自在了,仿佛这件事对他没有造成丝毫的影响似的。
高宗与武则天这对夫妻呢,居然都没有对相关事情问罪惩处。而李弘呢,也一声不吭地就接受了这样的状况。仔细琢磨琢磨,会发现这件事情恐怕远远不像史料所记载的那么简单直白呢,其中或许有着诸多不为人知的隐情和复杂情况。
你看啊,就说贺兰敏之吧,他有着“年少色美”的出众相貌呢。说不定就是因为他这模样,让那位杨姑娘心里暗暗地就喜欢上了他。要知道,杨姑娘当时可是明知自己马上就要成为太子妃了的,可即便如此,她还是不顾一切地要和贺兰敏之来往,这得冒多大的风险。结果呢,到最后所有的后果全都得由杨姑娘一个人来承担,就因为这事儿,生生地把自己的一辈子都给赔进去了。
大家都知道,贺兰敏之是武则天的外甥,他身上所拥有的那些荣耀,其实也都是靠着武则天得来的。按常理说,他应该对姨母心怀感激才对。可是呢,让人想不明白的是,他居然连一点情谊都不顾及,做出了羞辱姨母一家的事情来。这到底是为什么呢?真的是让人十分费解。
这里得讲讲这桩婚约的情况了。话说杨姑娘的父亲杨思俭,那可是大有来历的人物。他是出身于名门望族弘农杨氏的,往上追溯的话,他可是隋朝观德王杨雄的孙子呢,同时也是隋司隶校尉杨綝的儿子。
要知道,他和武则天之间其实是存在着表兄妹这样一层亲属关系的哦。怎么回事呢?原来啊,杨雄的弟弟杨达,正是武则天的外祖父。从常理来讲,如果李弘这门婚约能够顺利缔结成功的话,那毫无疑问,是会对他身为太子的势力起到增强作用的呢。
结果呈现出这样的态势,这并非是沉迷于权力的武则天内心所期望看到的情况。想想看,这应该也不会是李贤所希望看到的局面吧。
看起来应该是杨姑娘存在主动的情况,而贺兰敏之呢,他可真是把自己撇得那叫一个干干净净,弄得武后和高宗都拿他没办法,根本没办法因为这事儿去给他定什么罪呢。
杨姑娘年纪尚轻,还不怎么懂得世间的复杂事儿呢,对于这里面暗藏着的诸多弯弯绕绕全然不知晓。就因为这样,她特别不幸地沦为了牺牲品,实在是让人觉得惋惜呢。
身边几乎没有多少帮手可言
武则天看到太子势力的扩张得以被有效遏制,这一点在当时是让她较为满意的情况。然而,也正是从这件事之后,她开始对次子李贤以及外甥贺兰敏之有了防范之心,内心对他们生出了警惕之情,时刻留意着他们的举动,以防出现什么不利于自己或者局势稳定的状况。
要知道,贺兰敏之是武则天老母亲荣国夫人杨氏极为宠爱的外孙。就因为荣国夫人对贺兰敏之的这份宠溺,使得武则天即便心里对贺兰敏之有所不满,可一时间还真拿他没办法。这种状况一直持续着,直到咸亨元年(也就是公元670年)的时候,荣国夫人杨氏在92岁高龄时病逝了。而在她病逝十个月之后,情况才发生了一些变化。
武则天向唐高宗呈上了一道奏疏,内容是提议将贺兰敏之流放到雷州去。这其中是有着诸多缘由的,比如说贺兰敏之竟然挪用了本是为荣国夫人建造佛寺用来祈福的钱财,要知道那可是专款专用,有着特定用途的,他这般挪用实在是不妥之举。而且还有一点,在杨氏离世后,丧期还未过完呢,贺兰敏之就毫无顾忌地脱去了丧服,这种在守丧期间违背礼制的行为也是极为严重的,基于这些情况,武则天便向高宗上奏请求对贺兰敏之做出流放雷州的处置。
要知道,前面所提到的那些各种各样的罪名,和贺兰敏之做出的玷污未来太子妃这件事相比的话,那可真的是显得太微不足道啦,完全就不值得一提咯。
武则天做出那样的举动,其目的大概率是要对儿子李贤那不断发展、日益壮大起来的势力进行削弱。
然而,贺兰敏之的墓志却对其身上的种种所谓“罪名”进行了全盘的否认。在这种情况下,到底孰真孰假,孰是孰非,已然很难得出确切的定论了。而贺兰敏之最终在被发往流放之地的路途之中,选择了以上吊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从那以后,李贤身边就少了一个能帮上大忙的得力助手呢。要知道,原本李贤的势力就不算雄厚,比较单薄,这下少了这么重要的一个帮手,就使得他那原本就不怎么强大的势力显得更加脆弱啦,就好像根基不太稳的建筑又少了一根重要的支柱一样。
李贤不仅遭受过母亲的排挤,而且还曾遭到父亲高宗的打压呢。
在当时那个时期,有位极具才华的诗人王勃,他可是“初唐四杰”之一呢,称得上是一位鬼才。王勃当时是在李贤的门下担任伴读一职。有一回,李贤和李显这两兄弟在玩斗鸡的游戏,王勃呢,就针对这个事儿作了一首诗,可这首诗带有讽刺的意味。结果,这件事被唐高宗李治知道了,李治觉得王勃这么做是在故意挑拨皇子之间的关系,于是就毫不留情地把王勃从王府给赶出去了。
在那之后,王勃的人生就陷入了颠沛流离的困境之中。他还曾遇到一件极为严重的事情,就是藏匿了一个犯了死罪的官奴。本来藏匿官奴就已经是不妥之举了,可他后来因为害怕这件事被泄露出去,居然做出了更加错误的决定,把这个官奴给杀害了。如此行径,自然是犯了大罪,按律当诛。不过,还算幸运的是,正好赶上了朝廷大赦,王勃这才免去了死罪。经历了这一系列的变故,王勃内心满是失意之情。他想到自己犯下的过错连累了父亲,导致父亲被贬,于是就想去看望父亲。可谁能想到呢,在他返回的途中,遭遇了不幸。他在渡海的时候,不慎溺水,最终落得个“惊悸而死”的悲惨结局。
李贤被立为太子之时啊,身边能称得上帮手的人那是寥寥无几。为啥会这样呢?原来在此之前,他就已经被自己的父母给削弱了不少呢。您瞧瞧,和他母亲武则天那如日中天、极为强盛的势力相比,李贤这边的力量简直就像是弱不禁风的小树苗一般,太单薄啦。
重磅传言将李贤砸了个“透心凉”
特别不幸的是,当李贤被立为太子之时,恰好是武则天权力欲极度膨胀的阶段。李贤平日里的种种表现,武则天都看在了眼里,她心里很清楚,自然是不希望看到自己的儿子一天天发展壮大,直至羽翼丰满,因为那样的话,很可能就会对她所追求的至高无上的权力构成威胁呢。
都不清楚到底是谁在背地里搞小动作、使坏心眼儿。就在李贤被身世传闻深深困扰,深陷其中难以脱身的时候,又冒出来另一桩极具冲击力的传言,这传言就如同重磅炸弹一般,一下子就把李贤给砸得心里哇凉哇凉的,真可谓是“透心凉”啊。
在当时那个时期,有一位名叫明崇俨的人。《资治通鉴》里面提到他的时候,说他是靠着厌胜之术才得到天后的信任呢。这就很容易让大家产生一种误解,觉得明崇俨好像就仅仅只是个在江湖上混的术士罢了。不过呢,要是去翻看《旧唐书》里的记载,就会发现真实情况并非如此哦。实际上,明崇俨可是出身于名门士族的呢,他的父亲就是曾经担任豫州刺史的明恪哦。
明崇俨这个人呢,是略懂一些医术的。要知道,在当时他可是相当受器重的,而且这器重他的可不止一人哦。一方面,他深得武则天的看重,在武则天跟前那是颇受赏识的;另一方面,更为关键的是,他还获得了高宗李治的宠信呢,能同时得到这两位的另眼相待,可见明崇俨在当时确实有其独特之处。
有这么一个人,谁也没法确切地说清楚他到底是不是真的精通相术这门奇技。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人,居然说出了一番惊人之语。他说太子李贤并不具备继承那至高无上大位的能力,没有能成为帝王的命数。相反,他评价英王李显的时候,却认为李显的面相和太宗皇帝有相似之处,还声称李显的面相才是最为尊贵贵重的,仿佛在他眼中,李显更有成为帝王的可能。
若是这话由其他人说出来,或许也就没什么大不了的了。可当时的情况是,李治对明崇俨那是极为信任,简直深信不疑。在这样的背景下,李贤听到了相关的事情,那心里可就没法平静了。他一下子就觉得自己的处境变得十分危险,仿佛随时都可能有灾祸降临,连自身的安危都难以保障了。就因为这个,李贤整个人都变得忧心忡忡的,吃饭也没胃口,睡觉也不安稳,心里头又是怀疑,又是害怕,别提多煎熬了。
然而,让李贤怎么也没想到的是,之后事情的发展完全超出了他的预料。就在调露元年(也就是公元680年)的五月,那个之前声称李贤没有福气继承皇位的明崇俨,竟然在洛阳城被盗贼给杀害了。
高宗原本满心期待着能依靠明崇俨这位有着“神医”之称的人来给自己延年益寿呢。可谁能想到啊,就是这么个被寄予厚望的人,居然遭遇了不测,死于非命。这一下可把高宗给惹恼了,气得不行,当下就派出御史去仔细查勘这起案子,那态度十分坚决,铁了心一定要把杀害明崇俨的凶手给揪出来,然后严加惩处,绝不含糊。
当时出现了这样的情况,有好些人都被绑进了大牢。在牢里呢,不少人因为经受不住那严酷的刑罚,最后只能无奈地屈打成招了。可即便如此,这些人当中却没有一个能说出什么真正有用的线索来。就这样,明崇俨被杀这件事儿,最后就变成了一桩怎么也查不清楚的悬案啦。
武则天派人前往太子宫里去查办李贤和其男宠赵道生之间的那些荒唐事儿。结果,办案的大臣居然在太子宫的马坊当中搜出了好几百副铠甲,这可真是个意外发现。并且呢,李贤的男宠赵道生后来还招供了,说是崇俨的死,那是自己遵照太子的命令去干的。
这下可不得了啦,事情一下子就闹得很大很大。李贤呢,他可倒了大霉了,居然背上了杀害明崇俨的这么严重的罪名。这还不算完呢,更加糟糕的是,他甚至还被人给扣上了“谋逆”这样天大的罪名,这对他来说,可真的是陷入到极其严重的困境当中啦。
李贤被废为庶人
瞧,高宗面前摆着所谓的“人证物证”,这一下可把高宗惊得,整个人都目瞪口呆了。但高宗心里呢,压根就不相信自己的儿子会有谋反这样大逆不道的举动。而且,他隐隐约约地好像还察觉到了,这一切其实就是一场早有预谋的阴谋,就是专门针对李贤而精心设计出来的呢。
他一心想要保护自己的儿子,原本是打算把这件事情给压下去,不让它继续发酵扩大的。然而,让他怎么也没想到的是,李贤的亲生母亲,也就是他深深爱着的皇后武则天,在这件事情上竟然提出了反对的意见。而且武则天还说道:“一个做儿子的人,心中怀有谋逆的想法,这是天地都不能容忍的;面对这种情况,就应当大义灭亲,又怎么能够饶恕呢!”
那些亲武派的大臣们,他们可不会轻易放过眼前这样的大好机会。要知道,唐高宗李治呢,也不知道从何时起,他手中原本拥有的主宰大权就已经渐渐失去了,面对亲武派大臣们的种种举动,他是一点儿办法都没有啦,只能无奈看着局势发展,却无力去改变什么了。
事情是这样的,太子李贤最终被废去了太子之位,沦为庶人,并且被幽禁在了别院之中。在此之后,高宗和武后的第三个儿子,也就是英王李显,得以入主太子宫。紧接着,年号也进行了更改,改为永隆,并且还大赦天下,让许多人都得到了宽赦呢。
李贤着实可怜,他完全都没弄明白是怎么一回事儿呢,就如同从高高的云端一下子重重地跌落下来。直至最后,他都始终不清楚,究竟是哪个人,一步步地把他给逼到了那走投无路的绝境之中。
李贤在经历了数年的幽禁生活之后,又被发配流放到了巴州这个地方。
在文明元年(684年)的时候,唐高宗驾崩了。随后,中宗李显登上了皇位。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李显继位仅仅才一个多月的时间,就被他的母亲武则天给废黜了。之后,武则天改立睿宗李旦为皇帝。就从这时起,朝政大权便被武后牢牢地把持在了手中。
在一段时间之后,武则天下达了一道命令,指派左金吾卫将军丘神绩前往巴州,去对庶人李贤的住宅展开搜查行动。在完成搜查之后,李贤陷入了极为艰难的处境,最终被逼无奈选择了自杀。而这件事情发生之后,武则天做出了一个处理决定,她以误传旨意这样的罪名,对丘神绩进行了贬斥,让其官职地位受到了影响。不过呢,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没过多久,丘神绩又重新获得了启用,再次得到了任用的机会,得以继续在相应的职位上履行职责。
李贤的离世,最后竟演变成了一个始终未能解开的谜案。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都对其中的真实情况无从知晓,各种猜测纷纭。不过呢,直到后来李贤的墓志铭被发掘出土了,这才把隐藏许久的真相给彻底地揭露了出来,让人们终于能够了解到这背后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啦。
武则天为何不肯放过李贤?
平心来讲,武则天或许是不喜欢这个儿子的。那既然不喜欢,按常理说,大可以对其不管不顾,可让人疑惑的是,到最后她却还是不肯放过这个儿子。这其中的缘由到底是什么呢?着实令人费解。
不少人对此持有怀疑的态度,他们觉得这场风波背后的幕后黑手说不定就是在其中受益最大的李显。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怀疑,是因为李显娶了韦氏这么一个人,韦氏可是相当老谋深算啊。
然而,武则天存在很大的嫌疑呢。
李贤最终还是被废了,不过呢,在他当太子的那段时间,尽管这个过程比较短暂,可却在朝廷之中以及民间各地收获了相当不错的口碑。
在武则天有了想要自立为帝这样的想法时,她心里自然是很清楚的,必然会遭到李唐子孙的反抗。而在这种局势之下呢,李贤这个人,是极有可能会成为那些反抗者手中一面非常强有力的旗帜的哦。也就是说,一旦反抗行动展开,李贤很可能就会被反抗者们推举出来,凭借他的身份等因素,凝聚起各方力量来对抗武则天称帝这件事呢。
要知道,她可着实不希望有这么个“后患”留存着,即便李贤是从她身上掉下来的亲生骨肉也不行呢。在她心里,这个所谓的“后患”那是能免则免,完全不希望其存在,哪怕对象是自己亲生的儿子李贤,也丝毫没有改变她这种想法。
另外还有一个原因哦,就是李贤妻子房氏的家世情况啦。房氏呢,是出身于清河房氏这个家族的哟。她的祖父,是部尚书仁裕呢,而她的父亲则是左金吾大将军先忠哦。这么看来,她确实是出身在不折不扣、名副其实的武将之家。
李贤已然遭到废黜的情况,可就当时的种种情形来看,却又无疑在显示着他还是存在着东山再起的可能性呢。
当时间推移到武则天即将称帝的这个极为关键的时刻,从谨慎行事的层面去考量的话,她狠下心来除掉李贤这件事,实际上存在着相当大的可能性。要知道,在那样一个特殊时期,武则天面临着诸多复杂的情况,各方势力相互交织,局势可谓是风云变幻。而称帝之举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容不得有半点差池。李贤作为可能会对她称帝之路产生影响的因素之一,出于谨慎小心、确保万无一失的心理,武则天做出除掉李贤这样狠心的举动,确实是有很大的发生几率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