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世宗:战略眼光长远的名将,也就宗翰、宗弼两人

咪加说 2025-02-24 14:05:42

金世宗曾经提到过,在金国那可是名将如云,不过呢,真正具有卓越战略眼光的,其实也就只有宗翰和宗弼这两个人罢了。这两人对于金国来说,那可算得上是顶梁柱一般的重要存在。这里面的宗弼,可能大家更为熟悉一些,他还有个名字叫兀术呢,基本上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的人物啦。但相比之下,知道宗翰的人就少得多啦,很多人都不太了解他呢。

在公元1114年的时候,完颜阿骨打在那白山黑水之间起兵了哦。要知道,当时他所带领的兵力仅仅只有2500多人呢。可就是这么一支看起来人数不算多的队伍,却创造了令人惊叹的战绩。仅仅用了10年的时间,就把辽国给灭掉了,随后又只用了2年时间,就攻破了宋朝,进而拿下了中原地区。不得不说,这样的发展速度真的是太快啦,让人觉得有些不可思议呢。

在金国刚刚建立的初期,那可是名将辈出呢。这些名将个个本领非凡,带领着麾下的士兵四处征战。而当时金国的士兵,他们的战斗力极为强悍,在战场上那可真是勇猛无比。凭借着众多优秀的名将指挥调度,再加上士兵们超强的战斗力,金国的军队在对外作战的时候,几乎是一路畅行无阻。不管是攻打哪一座城池,都能够成功攻克;不管面对什么样的战斗,都能够取得胜利呢,真可谓是所向披靡。

大家都知道,历史上有很多名将,不过呢,名将多可不意味着每个人都有着那种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哦。就拿灭辽和破宋这两个极为关键的时期来说吧,当时有完颜宗翰和完颜宗弼这两位人物呢。在那样的重要时刻,面对众人不同的意见和看法,他们可没有随波逐流,而是凭借着自己的判断,极力排除那些和自己不一样的观点,坚定地去推动事情发展,最终成功达成了他们想要实现的目标。

宗翰可是金国初年极为出色的一位将领,他有着非凡的眼光,在带兵打仗方面的能力更是出类拔萃。就拿元朝丞相脱脱编写的《金史》来说吧,里面明确提到,要是没有宗翰的话,金军压根就没办法进入中原地区呢。可以说,宗翰在金国初年的军事行动等方面,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

宗翰所具备的战略眼光,我们能够通过他所做出的两次决策清晰地看出来。这两次决策在一定程度上充分展现了宗翰在看待局势、谋划布局等方面有着独到且深远的考量,让我们得以从中洞察到他那种能够高瞻远瞩、把握关键的战略眼光特质。

在历史上的护步达冈之战中,当时辽军出动了多达70万人的庞大兵力。然而,这场战役的结果却出人意料,辽军遭遇了溃败的局面。战后,金国方面的诸多将领纷纷表示,希望能够与辽国展开和谈,毕竟战争带来的消耗和变数都是巨大的,通过和谈来解决争端似乎是个较为稳妥的办法。但在众多将领都持有这样想法的时候,有一个人却与众不同,那就是宗翰,他并不认同和谈的提议,在这件事情上成为了一个例外的存在。

金军确实是具备一定打仗能力的,这一点不可否认。然而呢,金军所处的社会发展程度是比较低的。当金军的将士们生活状况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之后,他们心里就不太愿意继续去打仗了。而且呢,对于去统治那极为辽阔的疆域这件事,他们也是没什么兴趣的。

辽国在经历战事之后确实是战败了一方,不过呢,大家也得知道,辽国本身的规模那可是相当大的,就好比一个庞然大物,即便一时遭受了挫折,可凭借着它原本雄厚的根基,迟早是会重新恢复往日那种强盛的元气的。就拿它的地盘来说吧,虽说辽东这块地方已经丢失掉了,可还有很重要的幽州依然稳稳地在辽国的掌控之中呢,而且,河北、河东这两大地区同样也还在辽国的手里牢牢把控着。

宗翰对于撤兵这件事持不赞同的态度。当时金国与辽国的局势摆在眼前,他对此展开了一番详细的分析。分析过后,宗翰向阿骨打提出了自己的建议,那就是要趁着当下取得胜利的有利形势,果断地乘胜追击。而且不仅仅是维持现状,还应当进一步扩大战争的规模,把目标明确设定为一定要拿下幽州以及云州这两个重要的地方,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彻底将辽国灭亡的最终目的。

宗翰向阿骨打陈述的观点和依据十分充分且具有说服力,正是因为如此,阿骨打这才坚定了继续作战的决心。而且呢,在此之后,阿骨打还和北宋达成了那著名的“海上之盟”,双方约定好要从南北两个方向一同对辽国发起攻击,形成夹击之势呢。

在公元1123年的时候,宗翰展开了一系列军事行动,他成功地攻取了河东以及河北地区呢。之后,又一路追击逃到山西的辽天祚帝。时间来到1125年,宗翰手下有一员十分勇猛的将领,名叫完颜娄室。就是这位猛将,在作战过程中成功地将辽天祚帝给擒拿住了。至此呢,曾经存在的辽国也就宣告灭亡啦。

宗翰起了攻打北宋的念头,然而阿骨打却并不赞同这么做。阿骨打秉持着要遵守协议的原则,觉得做人应当讲究诚信。他还特意对诸位将领说道:“只要我还在世,那就一定要坚守协议内容,至于我去世之后的事情,那就由你们根据实际情况去考虑、去决定吧。”

在有关第二次如何去征讨南宋以实现统一全国这件事上,宗翰和金太宗等人的看法出现了分歧。宗翰有着自己的一套想法和见解,并且从后续的情况以及相关局势等多方面综合来看,他的意见其实是正确的。然而呢,当时金国国内的局势比较复杂,各方势力之间的争斗十分厉害,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金太宗最终并没有采纳宗翰所提出的关于征讨南宋、统一全国的意见。

在1127年的时候,金军发起了猛烈的攻势,最终成功攻克了北宋的都城开封。这一事件可不得了,直接导致了北宋的灭亡,而它在历史上被称作靖康之变呢。在这场变故当中,那些留在京城的宋朝宗室可就惨啦,全都被金军给一锅端了,遭遇那是相当凄惨。不过呢,就在同一时间,有一个叫赵构的人,他在商丘这个地方宣布称帝啦,并且以此为开端,建立起了南宋政权,让宋朝的统治得以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下去。

话说赵构称帝之后,这可让金国那边无法忍受了,金国一心就想着要把南宋给灭掉才行。于是呢,金太宗就专门召开了一场军事会议,来商讨到底该制定怎样的作战方案。在会议上,众人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而绝大多数人都主张要南下展开追击行动,并且提出要把主要的兵力都安排放置在河北、山东以及淮东这些地方,目的就是为了能够直接去擒拿赵构,好以此来达成灭掉南宋的目标呢。

宗翰不赞同将作战重点放在东路的策略,他着重提出西路这边的情况,并给出了把主要兵力投入到陕甘地区的建议。宗翰心里有着自己的考量,他觉得江淮那个地方,到处都是纵横交错的水网,这样的地形对于金国擅长的骑兵作战来说是极为不利的,要是在那里展开战斗的话,双方很可能就会陷入一种僵持不下的局面。

另外,那赵构压根就没什么远大的志向,一遇到事儿就只知道一个劲儿地往南边逃窜。就他这做法,根本不可能对金国的河北地区造成什么威胁。而且呢,在这个时候的南宋,连一个能拿得出手、称得上是名将的人都找不出来呢。所以说,金国对南宋这边确实也没啥可担忧的啦。

宗翰有这样一个计划:他企图在中原地区大力培植属于自己的势力,想着要多拉出来几个像张邦昌、刘豫那样的人。通过扶持这些人建立起仆从国,从而让这些仆从国成为一种缓冲地带,然后驱使他们去和南宋展开战争。

金国的主力部队啊,其实应当选择从河东这个地方发起进攻行动。一旦出击,就要朝着攻取关中地区、汉中一带以及四川等地的目标前进,进而拿下整个西北区域。要是真能达成这样的战略布局,那所产生的影响可不小呢。一方面,西夏大概率就会因为金国这种强大的军事威慑而臣服于金国;另一方面呢,远在西边的西辽耶律大石一直以来或许有着某些想法或者幻想,而金国拿下西北这一系列动作,也就彻底断了他的那些念头啦。并且啊,通过这样的战略举措,金国还能够实现以迂回的方式去征服南宋的目的呢。

宗翰所提出的这个计策,其成功的可能性是相当大的呢。就拿靖康之变那个时候来说吧,原本驻扎在西北的宋军精锐部队都被调到了内地。结果呢,在太原以及开封这两个地方,这些宋军精锐遭到了金军的攻击,被消灭了一大半呐,这一下子可就使得宋军元气大伤喽。到后来,西北那边基本上就没剩下多少宋军了,整个局势也是一片混乱的状态呢。

很可惜,金太宗并没有采纳宗翰所提出的计谋,如此一来,国相这一系的势力就遭到了排挤。在当时呢,金军做出了兵力部署上的安排,主力部队去追击赵构了,另外还派出了一部分兵力进入到西北地区。可最终的结果是,宗辅、宗弼所进行的那场“搜山检海”行动并没有取得成功,而赵构呢,成功地逃到了海上,避开了金军的追捕。

在西北方向那片战场上,金军遭遇了不小的阻碍。当时他们面临着一个难题,那就是兵力不太充足,就因为这个情况,他们没办法迅速突破陕州设置的防线。结果呢,就被硬生生地阻挡在了河东地区,这一挡就是将近一年的时间呢。而就在这个时候,有一个人叫张浚,他也敏锐地察觉到了陕西这块地方所具备的重要战略价值。于是呢,他就着手开始了一系列的行动,经过一番努力,成功地重建了西军,就这样,西军在陕西这片土地上逐渐发展壮大起来了。

公元1130年的时候,金军的主力部队开进了陕西地区呢。在富平这个地方,爆发了一场激烈的战役,结果金军特别厉害,一下子就把18万的宋军给打垮了,而且还顺势夺取了陕西五路这么一大片地方呢。不过呢,宋军也不是完全没有抵抗之力哦,他们死死守住了大散关这个重要的关隘。就因为宋军守住了这里,金国的军队虽然前面打了胜仗,可也没办法再继续向前攻取汉中以及四川等地啦,就这样,双方就进入到了一种对峙的状态,谁也暂时没法打破这个局面呢。

在公元1137年的时候,金国的宗翰因为满心忧愤,最终离世了。到了这个时候,金国原本那些有名的将领也就只剩下完颜昌和完颜宗弼这两个人啦。说起完颜昌呢,他是挺有谋略的,脑子转得快,考虑事情也比较周全。不过呢,这人有个明显的缺点,就是胆子太小啦,做事情总是缺乏那种一鼓作气、敢作敢为的魄力。而在当时金国的局势下,其实是特别需要像完颜宗弼这样的人物的,他身上或许有着金国所看重的一些特质,能够在各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呢。

那么宗弼打仗的水平究竟怎么样呢?在金国初年的时候,宗弼在打仗水平的档次划分里,大致能排在第二档的位置。说到战役指挥方面呢,宗弼的表现可就只能说是马马虎虎、勉强凑合啦。而且,他还常常被南宋那些有名的将领当作是获取经验的对象呢,也就是所谓的“经验包”啦。

有这么一句话说得特别在理:“要是没打败过宗弼,都没脸称自己是名将呢。”宗弼这个人啊,那可堪称是南宋名将的“制造者”。好多将领正是因为能在与宗弼的对抗中取得胜利,或者展现出非凡的军事才能与之抗衡,才得以在南宋的军事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众人眼中的名将呢。所以说宗弼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一种“检验”的作用,仿佛只有经过与他的交手考验,那些将领才有机会跻身名将的行列,故而称他是南宋名将制造者还真不为过呢。

咱们来客观地说一说,在战术指挥这个方面呢,宗弼确实是存在不足的情况,他跟娄室、银术可、完颜昌比起来,那可真是要差一些呢。不过呢,要是从战略层面来看的话,宗弼就表现得特别突出啦,其能力仅仅比宗翰稍逊一筹哦,在这方面那也是相当厉害的啦。

大家都知道“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句名言吧,而宗弼在相关的事情当中就切实做到了这一点。也就是说,他对自己的情况以及对手的情况都有清晰准确的了解,凭借着这样的优势,在面对诸多情况时,就如同这句名言所说的那般,能够有更大的把握去应对,并且取得较好的成果呢,总之,宗弼是真正做到了“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要求。

在1137年的时候,金国这边发生了一件事儿,那就是完颜昌和宗弼这两个人呢,他们把“伪齐”给废掉了。这“伪齐”,原本是金国扶持起来的一个政权呢。废掉之后呢,金国就开始直接对河南、陕西这两个地方进行管理啦,而且,还凭借着这样的形势,与南宋展开了对抗的局面。

在当时的金朝,完颜昌可是手握着重兵呢,有着相当大的权势。而且啊,朝廷里还有宗磐、宗隽这样的人作为他的依靠。这几个人凑到一块儿,就炮制出了所谓的“天眷和议”。要知道啊,这事儿金熙宗和宗干都是持反对意见的,可他们全然不顾,硬是把河南、陕西这两块重要的地方送给了南宋,就想着换取南宋的赵构对金朝称臣,并且向金朝纳贡呢。

宋金之间展开了长达12年的交战历程。在这漫长的时间里,双方你来我往,不停地进行着军事对抗,可这么长时间的战争下来呢,双方都已经是疲惫不堪啦,都到了没办法再继续把这场仗打下去的地步咯。这个时候,金国那边的情况是相对有所衰落了,而南宋这边呢,实力倒是有了一定的增强哦。不过呢,南宋有个情况挺让赵构头疼的,就是那些将领们手中都掌握着大量的军队,这可让赵构心里不踏实、不放心呢。

宋和金彼此僵持着,谁也没办法把对方怎么样,在这种情况下,双方达成和议或者暂时休战那是迟早的事儿,也是必然会出现的局面。那么现在关键的问题就来了,到底要怎样才能结束这场旷日持久的战斗呢?而且为此又需要付出什么样的代价呢?从金国这边的情况来看,完颜昌提出的条件或者说开的价码实在是太高了,这就使得局势变得更加复杂起来。

你知道吗?金国把河南、陕西这两块地方“拱手”让给南宋,这可真不是什么明智之举,给金国带来了不小的麻烦呢。从战略层面来讲,金国这下可就陷入被动的局面啦。为啥这么说呢?要是南宋哪一天不讲信用,把之前的协议给撕毁了,然后分别从东西两条路线出兵的话,金国可就应付不过来啦,那种情况金国肯定是吃不消的。

在1139年的时候,“天眷和议”得以签署,然而这一结果却让宗弼心里极为不满。仅仅过了几个月的时间,宗弼便采取了行动,他对金熙宗给予支持,并且还和宗干、希尹联合到了一起。他们几人共同谋划,最终成功地除掉了宗磐、宗隽以及完颜昌这几个人。在完成这些动作之后,宗弼更是直接将之前签署的协议给彻底撕毁了。

大家都知道“兵贵神速”这个说法,这完颜宗弼可就是深知其中道理的人呢。之前完颜昌把河南、陕西给割让出去了,这南宋方面呢,在接收这些地方之后,行动那叫一个迟缓,整个内部都还没协调妥当呢,连防线都没能够好好建立起来,至于军事部署嘛,更是差得很,根本就不值一提。而完颜宗弼呢,就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个绝佳的机会,准备好好利用一番呢。

宗弼亲自率领着多达十万的大军一路向南进发,结果呢,短短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就把之前完颜昌送出去的那些地方、权益啥的又都给拿回来了呢。随后,赵构这边发动了绍兴北伐。这次北伐可是兵分三路出击哦,好多赫赫有名的将领都纷纷上阵啦,像岳飞那可是大家都熟知的民族英雄,还有韩世忠、张俊、王德、杨沂中以及吴璘等等,这些名将全都投身到这场北伐战役当中去了呢。

在那场局部战斗之中,宋军表现出色,最终赢得了此次战斗的胜利,而与之相对的宗弼在这场战斗里则遭遇了失败的结局。不过呢,宗弼也并非就此一蹶不振。他敏锐地察觉到了宋军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说宋军各部之间存在着矛盾,而且各部队之间互不统属,缺乏有效的统一指挥与协同配合。宗弼抓住了这些弊端,精心地进行谋划布局,从而展开了淮西之战。在这场战役里,他凭借着巧妙的安排与作战策略,成功地打垮了多达13万的宋军。此后,宗弼的军队一路推进,甚至都到达了长江边,大有饮马长江之势。

在淮西之战这场战事当中啊,那情况可真是让赵构失望至极,心都灰了、意也冷了。为啥呢?主要就是因为宋军各个部队之间协同作战的能力实在是太差劲啦。就因为这个,结果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后果,足足有3万御林军在这场战役里全军覆没了。你再看那些将领们的情况,也是各有各的状况。王德和杨沂中这两位在战场上那是惨败而归,被打得很惨很惨。张俊呢,在这关键时刻竟然偷偷溜走了,完全不顾大局。韩世忠这边呢,在行军打仗的半路上就被敌军给包围了起来,陷入了极为艰难的处境。而岳飞呢,当时也只是才走了一半的路程,还没能赶到关键的作战地点呢。总之,这淮西之战打得是一塌糊涂。

要知道,宋军其实并不缺少能征善战的名将,像岳飞等都是极为出色的将领。然而,宋军存在一个很关键的问题,那就是各部队之间缺乏有效的配合。这一缺陷在战场上的影响可不小,直接导致他们很难在大规模的会战当中取得胜利。也正是因为清楚宋军有着这样的弱点,宗弼才有了足够的胆量发动南征。在南征过程中,他充分利用宋军配合不佳的这个情况,巧妙地安排作战部署,抓住各种战机。最终,他成功实现了自己的战略目标,把局势营造得对自己极为有利,进而迫使赵构不得不签署绍兴和议,以此来达成一种暂时的“和平”局面。

咱们来聊聊宋金的情况。宋金双方各自有着怎样的优缺点,这一点宗弼心里可是门儿清呢。在打赢了淮西之战后,宗弼那可是相当明智地选择了见好就收哦。就因为他这一决定,最后的局面变成什么样了呢?金国这边,稳稳地保住了河南、陕西这两块重要的地方。而南宋可就惨啦,不但连之前“天眷和议”所取得的成果都没能守住,甚至还得另外再割让土地出去呢,而且还得向金国称臣纳贡,这处境可真够艰难的。

在1148年的时候,宗弼的身体状况已经变得很糟糕了,病得很重很重。当时呢,他特意对金熙宗提出了告诫,让金熙宗千万不要轻易对南宋发动战争。为啥这么说呢?原来,那时候金军的战斗力已经出现了极为严重的下滑情况,和以前可没法比啦。宗弼还设想了一种情况呢,要是南宋发起北伐中原的行动,那就让天水郡公也就是宋钦宗,前往开封建国,凭借着宋钦宗的这层身份,也好去阻挡赵构,以此来应对可能出现的南宋北伐局面呢。

若从金国这一角度来进行分析的话,就会发现宗翰以及宗弼二人所具备的战略眼光着实是极为长远的。宗翰凭借着自身的能力与谋划,成功使得金国能够顺利入主中原地区,在金国的发展进程当中迈出了极为关键的一步。而宗弼呢,他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发力,通过一系列举措让金国在已经入主的中原地区稳稳地扎下根来,确保了金国在这片土地上的稳固地位。可以说,这二人对于金国而言,那可都是犹如顶梁柱一般的存在,在金国的发展壮大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金世宗曾给出这样的评价:“在宗翰之后,也就只有宗弼一人能当得起某种赞誉了”,而且这样的评价是名副其实、恰如其分的。另外,脱脱丞相也有相关评价,他认为宗翰是建立首功的臣子,而对于宗弼呢,他更是指出“要是没有宗弼的话,整个国家的形势恐怕就十分危险啦”,足见宗弼在当时局势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