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丢失后,陈玉成有4条路可走,却做出错误选择

咪加说 2025-02-23 13:07:52

安庆失陷之后啊,当时陈玉成面临着四条可以选择的道路呢。不过呢,这每一条路走起来可都不轻松。陈玉成被大家称作英王,他那时候年轻气盛得很呐。身边的部下都纷纷给他劝告,可他就是听不进去。结果呢,就这么一步步走上了一条没法回头的路啦。最后啊,竟然沦为了曾经手下败将的俘虏,想想可真是太可惜了。

在1861年的时候,陈玉成的目光久久地望向安庆。那一刻,无尽的悲戚之感从他心底涌起。要知道,他为了安庆这边的局势,真的是已经拼尽了全力。可让人无奈的是,李秀成却并未给予他相应的援助。就因为这样,他所率领的数万精兵在安庆这儿不断地经历战斗,不断地有损耗,最终大量的兵力折损在此处了。

在当时为了实现救援安庆这一目标,陈玉成可是下了极大的功夫,真可谓是下了血本呢。要知道,安庆的局势危急,他一心想着能解安庆之困。然而呢,陈玉成毕竟年轻气盛,在这个过程当中,不小心就得罪了那些前来帮忙的各路诸侯。这下可就麻烦了,原本救援行动就面临诸多困难,这一来,他所处的境况变得更加糟糕了,后续要应对的局面也越发艰难起来。

在这个时候,陈玉成面临着4种不同的道路可以去选择呢。要知道,每一条路其实都有着重重的困难,可即便如此,这随便哪一条路那也比去寿州投靠苗沛霖要强得多。为啥这么说呢?因为这个苗沛霖就是个不靠谱的“墙头草”,靠他哪能行呢,所以怎么看,其他的选择都还是相对更靠谱一些的啦。

有一种选择是第一条路,那就是沿着长江进行布防,通过这样的方式来阻拦湘军继续往东进军。并且在采取这一系列行动之后,回到天京,然后与洪秀全达成妥协。

在当时的局势下,安庆这个重要之地失守了。这可把洪秀全给气得不轻呢,于是他下达诏书,把陈玉成的英王爵位给废除掉了。不仅如此哦,洪秀全还采取了进一步的举措,他册封了陈玉成手下的四位将领为王呢,通过这样的方式,去分割陈玉成所拥有的势力,其目的就是要给陈玉成一个惩罚,让他知道安庆丢失这件事的严重性呢。

当时洪秀全正在气头上呢,直接就放话出来,说不让陈玉成回京城去,而是让他自己去处理皖北那边的局势。可您想啊,这湘军开始往东征讨了,来势汹汹的,那势头可不小。而太平军这边呢,面对湘军的进攻,几乎是一碰上就溃败下来,根本抵挡不住。在这样的情况下,陈玉成自然是有充分的理由回到京城这边来的,毕竟皖北那边的局势已经因为湘军的进攻变得极为严峻,难以靠他独自支撑下去了。

陈玉成可是相当能打仗的,他沿着长江精心地进行布防安排。在这种情况下呢,湘军要是想顺顺利利地往东边出征,那可绝不是一件轻松容易办到的事儿呢。所以说,就算陈玉成真的回到了天京,洪秀全心里其实也是有所顾忌的,根本不敢对陈玉成采取什么过分的举动哦。

然而,当要回到天京的时候,陈玉成心里是不乐意的。这是为何呢?原来啊,陈玉成所率领的主力部队在此前的战事当中损失极为惨重。他心里清楚,一旦回到天京,面对朝廷那些大臣们的纷纷指责,自己肯定会觉得很没面子。

另外,在当时存在一个情况就是兵力不够充裕。陈玉成所处的状况呢,就只能是在一定程度上为李秀成创造有利条件了,就好比是在给李秀成做嫁衣一般。你看啊,陈玉成全力去挡住湘军的进攻,这样一来呢,李秀成就能够不受湘军干扰,心无旁骛地去东征江浙地区啦。然而呢,等到李秀成东征取得成果的时候,陈玉成却没办法去分享这东征所带来的那些好处。

另外还有第二条路可走,那就是参与到东征江浙的行动当中去,并且要以丹阳这个地方作为中心,逐步去拓展自身的势力范围。

在清朝时期,整个国家的财税收入来源里,有超过一半的部分那可是来自江浙地区呢。江浙这块地方啊,真可谓是膏腴之地,那是相当的富庶,就好像是一个源源不断流淌着财富的地方,简直富得都要冒油啦,在当时的经济地位那可是极为重要的哟。

如果能够成功拿下江浙一带地区,那么就能够拥有诸多优势资源。在经济方面,这里向来较为富庶,一旦掌控,就意味着有充足的资金可供调用,也就是要钱有钱;在军事方面,此地人口众多,能够招募到大量的兵员,可谓要兵有兵;而且江浙地区在当时与西洋接触频繁,能够获取到不少西洋枪炮等先进的武器装备,也就是要西洋枪炮有西洋枪炮。凭借这些优势条件,便可以使自身迅速地恢复元气,重新壮大起来。

然而,陈玉成要是选择东征江浙的话,那就会碰到一个极为棘手的状况,这个棘手的问题就在于很难去处理好跟李秀成之间的关系。

在1860年的时候,江南大营遭到了摧毁这一情况。随后呢,陈玉成和李秀成两人一同开启了东征江浙的行动。在李秀成的心里,他是把江浙看作是属于自己的势力范围的,在他看来,那是绝不能允许其他人来插手、染指这块地方的。

在当时的情况下,陈玉成和李秀成这两位太平天国的重要将领,他们在苏州这个地方展开了一场特殊的博弈。有意思的是,双方所带领的士兵彼此之间竟然互相指责,都说对方是“野长毛”呢。要知道,“野长毛”在当时可不是个什么好词,这样充满火药味的相互指责,让局势变得十分紧张,差一点儿就发展到双方要拿起武器、真刀真枪地干起来了,情况可谓是一触即发。

在当时的情形下,洪仁玕出面进行了调解相关事宜。经过调解后,李秀成成功得到了苏州、常州以及常熟这几个地方。而陈玉成呢,他为了能够促使李秀成一同参与西征行动,在一些方面做出了让步,以便推动相关事宜能够按照期望的方向发展下去呢。

然而,在涉及丹阳的相关事宜上,陈玉成的态度十分坚决,那是寸步都不肯退让,硬是把丹阳这座城池紧紧地掌控在自己手里。值得一提的是,当时丹阳的守将乃是陈玉成的叔叔,也就是被封为然王的陈时永。

在那个时候,陈玉成已经是元气遭受了极大的损伤。要是他真的打算前来参与东征江浙的行动,那他首先就得面对李秀成这一关,而这一关可不好过。说不定还会由此引发如同之前天京事变那样严重且混乱的局面呢。

大家知道啊,当时存在这样一种情况,那就是除非陈玉成愿意做出妥协,听从李秀成的指挥,并且认可李秀成作为统帅的这么一个位置才行。可实际上呢,这种情况几乎是不可能发生的,因为陈玉成他压根就不会去妥协的。

还有第三条路径可供选择,那就是进入四川地区。到了那里之后,去联合石达开这个人,然后和他携手合作,一起去努力打拼,从而开创出属于他们自己的一片广阔天地。

话说那陈玉成在安庆之战遭遇兵败,情况很是不妙。而与此同时呢,石达开这边日子也过得相当艰难。他心心念念着要进入四川,为此做了好多次尝试呢,可结果都不尽如人意,每次都没能成功达成这个目标。就这样,他只能一直在湖南和贵州的边境地带辗转徘徊,处境着实有些尴尬和无奈。

石达开和陈玉成这两位太平天国的重要将领,是有着合作经历的哦。在以往共同经历的诸多事宜当中,他们之间并没有出现那种难以调和、过不去的矛盾。由此可见呢,要是说到翼王石达开和英王陈玉成联合起来做事的话,在情感方面那是不存在什么问题的哟。

那么,陈玉成到底能不能进入四川呢?答案是肯定能的。陈玉成完全可以先抵达湖北,之后再从湖北进入四川。

在陈玉成去救援安庆之前,他做出了一个兵力部署安排呢。他在黄州、随州以及德安这几个地方分别留下了数万人马。可别小瞧了这些留下来的部队哦,它们对于陈玉成来说那可是有着重要意义的呢,算得上是他之后要是有计划进入四川的一种本钱啦,有了这些兵力储备,进入四川才更有底气和基础。

赖文光、陈得才、梁成富、蓝成春、邱远才等将领,皆是能征惯战之辈。他们个个本领不凡,作战经验丰富,在战场上有着出色的表现呢。这些悍将要是能和陈玉成携手合作的话,那可就能给陈玉成提供很大的助力啦,在各项战事等方面都能帮上大忙呢。

然而,陈玉成此时不得不面对一个难题,那就是该怎么去处理和石达开之间的关系呢。特别是在他成功于四川地区站稳脚跟之后,这个关系的处理就显得更为重要且棘手啦,毕竟这涉及到诸多方面的情况以及后续的发展走向等诸多因素。

在石达开准备出走之前,他可是陈玉成的上司呢。那时候,陈玉成在其领导之下开展相关事宜。可如今呢,情况发生了变化,石达开已经要出走了。在这样的情形下,大家或许会想,陈玉成还会不会愿意继续当石达开的下属?实际上呢,答案是不会的,陈玉成并不愿意再处于下属的位置啦。

陈玉成和石达开这两人之间呢,只能是平起平坐的关系,不存在谁能够去指挥另一方的情况哦。要是四川那边的局势变得稳定下来了,那么翼王石达开和英王陈玉成这两人的处境恐怕就会变得有些尴尬啦。

还有第四条可供选择的道路,那就是远征西北方向。到关中地区去开拓出一块属于自己的基地,凭借在此地精心谋划、谋求发展,期望着日后能够东山再起,重新恢复往日的辉煌或者取得新的成就。

我们来看看远征西北这条路,其实它是具有一定可行性的呢。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啊,当时在西北那一块儿,清军的力量是比较薄弱的,就他们那样的兵力情况,是很难去有效抵御太平军的进攻的哦。

接下来要说的是,西北属于内地地区。在清朝时期呢,清朝方面是坚决不允许列强以及湘军涉足此地的。先说列强吧,这很好理解,清朝怎么可能会干那种引狼入室的事儿呢?毕竟列强要是进入西北,那势必会带来诸多麻烦和隐患。而且呢,实际上列强也不怎么会来西北这边,这是为啥呢?主要就是因为在西北这块地方,他们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利益可图,所以也就不会有太大的兴趣涉足此地喽。

湘军呢,它可不是朝廷直接掌控的武装力量,实际上是属于私人性质的军队哦。正因为如此,清朝方面对湘军那可是处处防备着的呢。从清朝的角度来看,无论是太平军也好,还是湘军也罢,这两者在某种程度上都算是它的对手呢。只不过呢,针对这二者,清朝所采取的处理方式是不一样的啦。

在当时的局势下,就实力对比而言,如果没有列强的干涉,也没有湘军的参与,仅靠北方的八旗军队,那是根本无法成为陈玉成的对手的。而在西北战场上的清军主帅胜保,此人可是和陈玉成有过诸多交手经历。据记载,他们之间交手多达30多次,令人惊讶的是,这每一次的交锋,胜保无一例外,全部都是以惨败而告终,压根就没有一次能在陈玉成面前占到便宜的。

在关中地区,那胜保所起到的作用,就好像是在给陈玉成提供积累实战经验的机会,简直就是在帮着训练太平军呢。就算后来把多隆阿也调到这边来,其实也没改变什么状况。多隆阿呢,确实是有打仗的本事,可要是让他和陈玉成一对一地较量,论单打独斗的话,他还真不是陈玉成的对手呢。

多隆阿这个人是很能打仗的,但这有两个前提条件哦。首先呢,当时是胡林翼在负责协调各路的兵马,多隆阿仅仅是这众多兵马中的一支力量而已啦,他可并不是担任主帅这个角色的呢。

接下来要说的第二点呢,是关于多隆阿所率领的兵的情况。多隆阿手底下的兵,绝大部分其实都是湘军,而他自己本部的马队数量是很少的。大家想想看哦,多隆阿作为一名八旗将领,却带着主要由湘军组成的队伍去打仗作战呢。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情况,这才成了曾国藩兄弟瞧不上多隆阿的一个原因所在啦。

在安庆之战结束之后啊,出现了这么个情况。多隆阿呢,他不太愿意去配合曾氏兄弟开展相关事宜。而这个时候,朝廷那边有新的需求,西北局势需要稳定下来。于是呢,朝廷就做了个安排,把多隆阿给调走了,让他去西北那边,去替换原来在那的胜保。可谁能想到呢,多隆阿到了那边之后,在和李蓝起义军交战的过程中,不幸被起义军的枪炮给击中了,最后就这么丢掉了性命。

最后要说到的是,关中这一地区的地势极为险要,有着易守难攻的特点呢。在这样的地方,陈玉成便拥有了十分良好的发展环境,可以在这里安心地积蓄自身的力量。

经过后来的发展情况可以证实,所选择的这条路是没有问题的。当时陈玉成在退守到庐州这个地方之后,做出了一个安排,那就是让陈得才等四位将领带领部队前往远征关中地区。其目的呢,是希望他们能够在西北那片地域广泛地招纳兵员,扩充军队的实力。

话说太平天国时期,有个叫陈得才的将领,他曾先后两次率领太平军杀向关中地区。在这一系列的军事行动当中啊,太平军那可真是厉害得很,每一战都取得胜利,所到之处几乎没有遇到什么能阻挡他们前进的力量,一路势如破竹,就这样顺利地进入了汉中。陈得才进入汉中之后呢,在那里待了大概两年的时间。这两年里,他不断地招募兵马扩充队伍,经过一番努力,竟然招募到了多达20万的兵马呢。之后呢,因为天京那边形势危急,需要支援,陈得才便果断地率领着这新招募来的20万兵马,向南进发,去救援天京了。

要是陈玉成能率领主力部队进入关中地区的话,那整个行动的进展肯定会更加顺畅无阻呢,而且所取得的成果也会更为丰硕。一旦他能成功在关中地区站稳脚跟,就相当于拥有了足够的资本,可以凭借这些去和清朝继续展开持久的战斗啦。

倘若选择了关中这块地方,那就等同于主动舍弃了淮北庐州。这么一来,对于湘军而言,可就没有了东征天京时所担忧的来自后方的那些麻烦事儿了。与此同时呢,这一选择还意味着陈玉成将会和洪秀全走上不同的道路,彼此分道扬镳啦。

陈玉成在作战失利后选择退守庐州。当时呢,他仅仅只是派陈得才出去招兵扩充兵力,而他自己却一直待在庐州没有动身前往别处。他之所以这么做,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为了天京那边的局势考虑呢。要知道,陈玉成对洪秀全那可是忠心不二、一片赤诚啊,满心都想着如何能更好地维护太平天国的大局,为洪秀全分忧解难。只是呢,在做这些安排的时候,他却没能够充分地去考量自身当下所处的艰难处境。

庐州当时的局势是守不住了,在这种情况下,陈玉成本该果断下决心前往西北才是较为明智的选择。可他呢,并没有这样做,而是做出了一个颇为冒险的决定,那就是前往寿州。他心里打着这样的算盘,想着要是能借助苗沛霖手下的兵马,或许就可以继续留在淮北地区作战了。他想着只要自己还能在淮北维持住局面,那么湘军可能就会有所顾忌,不敢毫无顾忌地全力往东去进行征讨等军事行动啦。

苗沛霖这个人着实不靠谱,就因为他,陈玉成遭遇了被擒拿的厄运。之后,陈玉成竟被送给了胜保,要知道这胜保可是陈玉成曾经的手下败将呢。而这个胜保呢,向来是以“招抚”之举闻名于天下的。他在抓到陈玉成后,还妄图劝说陈玉成向清朝投降,甚至还拿能够享受荣华富贵来诱惑陈玉成呢。

话说那陈玉成,面对劝降的情况,态度坚决,毅然决然地拒绝了投降的要求。不仅如此,他还对着胜保狠狠地痛斥了一番,把胜保曾经战败溃逃的那些所谓“辉煌”战绩,一件一件地都给说了出来。这一下,可把胜保弄得极为尴尬,站在那儿脸上红一阵白一阵的。可即便如此,胜保还是不死心,依旧一个劲儿地劝陈玉成投降。但陈玉成那是铁了心的不肯屈服,坚守着自己的信念。最后呢,陈玉成惨遭凌迟之刑,就这样,一位英勇的人物,年仅26岁便离世了,实在是令人惋惜不已。

0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