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战术层面看,太平天国如何做,才能解安庆之围

咪加说 2025-02-22 16:05:55

在1861年的时候,安庆陷落这一消息传到了南京城。洪秀全听闻后那是勃然大怒,当下就做出了决定,把洪仁玕、林绍璋两人的职务给废掉了,而且还专门下了旨意对陈玉成加以斥责呢。要知道,这一场战斗对于太平军来说,那损失可太惨重啦。一下子就没了足足5万的精兵,这还不算完,连京师西面起着重要防护作用的门户也丢掉了。而湘军呢,趁着这个机会就长驱直入了,一路顺利地抵达了雨花台。这么一来,整个局势就一下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急转直下,对太平军变得极为不利了。

在太平天国战争的历史进程中,有好几场战役那可都是大规模的会战,像武昌之战、九江之战、安庆之战以及雨花台之战等。在这些战斗里,湘军所采用的战术其实并没有多么的高明,可以说就是些比较常规的打法吧。但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即便如此,湘军最后居然都赢得了这些战斗的胜利呢。

接下来,要是从战术层面去考量的话,太平天国得采取怎样的应对举措,才能够打败湘军,进而解除安庆被围的困境呢?在此之前,咱们得先去了解一下湘军所运用的战术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在1856年的时候,胡林翼出任了湖北巡抚这一职务,并且开始主持湘军的相关事务。大家都知道,当时的湘军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呢,特别是在阵地战以及攻坚战方面,表现得比较薄弱。面对这样的情况,胡林翼可没闲着,他积极地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他着手对湘军展开了全面的整顿工作,从方方面面去梳理湘军存在的问题,力求加以改进。不仅如此,他还精心地制定出了一套作战方案,通过这些举措,使得湘军就如同获得了新生一般,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呢。

胡林翼所采用的战术是这样的,他充分依靠自身在水师方面的优势,还有强大的后勤保障能力以及整个国家的实力作为支撑,来开展“围点打援”的作战行动。具体而言呢,就是把某个太平军占据的城池紧紧围困起来,切断其与外界的联系和补给通道,让城内的太平军陷入困境。与此同时,重点打击前来救援这座城池的太平军部队,通过这样长期的围困与对援军的打击,不断消耗城内太平军的力量,直至把他们拖垮,最终达到消灭太平军有生力量的目的。

大家知道武昌之战、九江之战中,胡林翼率领的湘军为什么能够取得胜利吗?其实原因挺简单的,就是靠拼消耗。当时太平军存在一些劣势,他们并没有一支强大的水师力量。要知道在这类战役里,水师的作用可是相当关键的哦。而且呢,太平军在攻坚战方面的能力也有所欠缺。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根本没办法从正面去突破湘军布置的防线,也就没办法给被困在城内的守军送去补给物资啦,所以湘军最终能够获胜。

在1858年的时候,胡林翼因为要回家去处理丁忧事宜,就没办法继续带兵作战了。这时候呢,李续宾就只能独自率领着部队了。本来之前行之有效的“围点打援”战术是很不错的,可李续宾却没有采用,他执意要和太平军展开阵地战这种作战方式。就在这个时候,陈玉成那边刚刚结束了浦口之战,一结束呢,他马上就带着兵迅速地赶往三河去增援了。到了三河之后,陈玉成带领的太平军和湘军展开了激烈战斗,最后的结果是非常惨烈的,湘军那6000名精兵被全部歼灭了,而李续宾也在这场战斗中不幸阵亡了。

在三河之战中啊,陈玉成和李秀成所率领的太平军那可真是一直在战斗呢,长年累月地在战场上拼杀,连休息的时间都几乎没有。可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居然成功击败了湘军,这战绩相当了不起。而这一战呢,对曾国藩的触动特别大。在那之后,曾国藩担任了两江总督一职,他就开始借鉴强化胡林翼的战术了,不再像以前那样轻易地就和对手进行决战啦,变得更加谨慎起来呢。

安庆之战的时候,湘军所采用的战术呢,其实和之前武昌之战、九江之战是没啥不一样的哦。他们就在安庆城的城外开始动手挖掘壕沟啦,而且还构筑起了堡垒呢。这么做的目的,就是要阻拦太平军往外突围。而湘军自己呢,就躲在这些挖好的壕沟以及构筑好的堡垒里面,压根就不出来,就靠着这样的方式和太平军耗着,一直耗下去呢。

湘军是具备打消耗战的条件的。要知道,湘军有着自身独特的优势呢,其水师能够承担起运送物资的重要任务,这就保障了作战过程中的物资供应。而且,还有多隆阿所率领的马队,这支马队发挥的作用可不小,它能够有效地阻挡太平军的增援部队,让太平军难以获得外部的支援力量。在这样的局面下,原本按常理来说应该由湘军来打的攻坚战,形势却发生了变化,反倒变成了太平军来进行攻坚战,双方在这场战役中的角色就这样出现了转变。

曾国藩和胡林翼这两位可是把太平军的情况给看透了。他们发现太平军存在水师力量不强以及后勤保障较为薄弱这样的缺点。于是呢,就一直坚持采用“围点打援”的战术来对付太平军。怎么个打法呢?就是湘军这边只要和太平军耗着,拼消耗就行,可不能轻易地主动出击去和对方硬碰硬。只要按照这样的策略去做,那基本就能够稳稳地赢得胜利啦。

咱们来讲讲安庆之战啊。在这场战役里,陈玉成可算是遭遇了重大挫折呢。他采取的策略是直接和湘军正面去硬拼,而且还不停地把自己手头的精锐部队投入到战斗当中去。这么一来,可就出问题啦,他自己这边的力量被极大地消耗了,元气大伤啊。并且呢,因为作战过程中的种种情况,他还和那些前来增援他的其他将领之间产生了矛盾呢。后来啊,陈玉成就只能困守在庐州啦。为啥没人愿意去救他?其实原因就是前面在安庆之战时发生的这些事儿,他自己力量受损,又和其他将领闹了矛盾,所以才落得这么个没人愿意相救的局面呢。

常言说“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湘军所运用的那些战术呢,其实并不能说有多么的精妙高超啦,而且也不是就没办法去破解它哦。要是从战术这个层面来分析的话,太平军要是想要顺利实现他们的作战目的,其实就只有一种办法可行哦,那就是得跳出内线作战的局限,把战场给转移到外线去,这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围魏救赵”的策略啦。

咱们来说说当时的情况,那时候湘军可是作为主力去攻打城池的,而八旗军以及绿营兵呢,他们的战斗力实在是不怎么样,比较一般般啦。就因为这样的局面,给太平天国留出了挺大的发挥空间呢。要是太平天国能够突破那种被限制在一定范围内作战的内线局势,把这战火往外延伸,引到清朝所统治的区域里面去,而且最好是能烧到清朝统治的核心地带,那说不定就有希望取得胜利啦。

那么,到底攻打哪里才能够取得成效呢?太平军面临着两个进军的方向选择:其一是西征武昌,其二是东征江浙。经过分析可以发现,东征江浙取得成功的可能性相对来说是比较大的。

武昌啊,那可是个极为重要的地方呢,素有九省通衢的美誉,地理位置十分关键。而且这里还是湘军的大后方哦,同时呢,它还是湖北省的省会呢。大家都晓得,在攻打安庆的时候,主力部队是胡林翼军团呢。这胡林翼军团里有不少厉害的将领以及他们所带领的队伍,像鲍超,那可是一员猛将呢;还有多隆阿,在战场上也颇有威名;李续宜同样不容小觑;再有就是成大吉啦,他们在攻打安庆的战役当中,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哦。

胡林翼担任着湖北巡抚这一职务,要知道,救援武昌那可是在他职责范围之内的事儿呢,所以,他肯定是会去调兵回来对武昌进行救援的。大家想想看哦,一旦胡林翼所率领的军团离开了安庆这个地方,那这时候单靠着曾国荃统领的“吉字营”,再加上彭玉麟负责的长江水师,想要对付安庆可就没那么容易啦,基本上是对安庆没什么办法的哟。

曾国荃啊,大家都叫他“九帅”呢。这人打阵地战的本事其实挺一般的,就因为这个,后来他北上攻打捻军的时候,那可真是弄得灰头土脸的。不过呢,曾国荃也有他自己的优势所在,那就是“围城”战术啦。但要想把这“围城”战术用好,得有个前提条件,就是得有人帮他去打援才行哦。而且呢,在这个时候,他手底下的“吉字营”兵力已经不足六千人啦,就这么点人,想要去攻破一座城池,那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真的是太难办到喽。

叶芸来此人相当骁勇善战,其驻守的安庆城城防也极为坚固。再看曾国荃这边呢,他在围城行动当中并没办法做到“丝毫不漏”,存在诸多漏洞与不足。在这样的情况下,去对安庆城进行围困,实际上并没有太大的意义可言呢。

在攻打武昌这件事上,从战术层面来讲呢,其实并没有什么明显的问题。不过呢,实际操作起来难度可不小。这是为啥呢?主要是因为太平军当时并没有自己的水师。要知道,在那种作战环境下,水师的作用是相当关键的呢。而另一方面,湘军的防守能力又比较强,他们凭借着自身的防御体系,能够有效地抵御太平军的进攻。所以,太平军在攻打武昌的时候,就很难一下子打开局面,双方很容易就陷入到一种相持不下的状态当中去啦。

在诸多选择当中,最为理想的一种方案便是攻打江浙地区啦。要知道,这一作战方案可是李秀成在第二次成功摧毁“江南大营”之后,大力且极力倡导推行的呢。当时的形势下,攻打江浙被认为有着诸多优势和可能性,所以在李秀成看来,它无疑是最为合适且理想的作战选择。

或许有人会讲,李秀成这人目光不够长远,在安庆需要救援的时候,他竟然不想着去施救,就那么眼睁睁地看着陈玉成走向败亡之路。但实际上呢,李秀成内心真实的想法可不是这样的哦。他在自己的自述书里面提到过,他有着一套自己的规划,那就是打算先去把江浙一带给夺取下来,接着在那里组建起一支厉害的铁甲水师,同时还要好好训练出一支能征善战的精兵队伍,等把这些都准备妥当了之后,再去和曾帅也就是曾国藩一较高下,在战场上争个高低胜负呢。

李秀成其实也是有着救援安庆的想法的,只不过呢,他所制定的作战方案和陈玉成的并不相同,就是这么个情况罢了。

在清朝时期,江浙地区那可是极为重要的地方呢,它可是朝廷财税的关键所在。要知道,当时朝廷所征收的赋税,差不多有一半都是从江浙这边出来的哦。而且,这里还是漕运的枢纽之地呢,漕运对于当时的物资运输等方面可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设想一下,如果当时陈玉成和李秀成能够携手合作,把他们的兵力都集中起来,然后向着东边去征战的话,依照当时的情况来看,要拿下江浙地区应该是能很快就实现的呢。

东南地区一旦失去,这可让清朝方面心急如焚啊。要知道,当时僧格林沁正在北方全力对付捻军呢,如此一来,能够去救援江浙地区的就只剩下湘军这一支力量了。在这个时候呢,曾国藩担任着两江总督的要职,从职责等各方面来讲,他怎么可能违抗命令,不去对江浙地区展开救援行动呢?

大家都清楚啊,在湘军成功夺取了安庆之后呢,李秀成展开了第二次东征江浙的行动。这个时候,清朝方面可是多次下达旨意呢,要求曾国藩出兵去和李秀成进行决战。曾国藩一开始其实是打算出兵的,可谁能想到呢,他的弟弟曾国荃却执意要去攻打南京,态度十分坚决。没办法,曾国藩在这种情况下,只好让李鸿章去组建淮军,由这支淮军来对付李秀成;同时呢,安排左宗棠去对付李世贤啦。

要是去攻打江浙地区,那就相当于抓住了清朝的要害之处呢。这样一来,曾国藩就不得不解除对安庆的围困啦。另外呢,就算曾国藩故意拖着不出兵,其实也对整个大局产生不了太大的影响哦。你想啊,陈玉成和李秀成他们要是拿下了江浙,那可不得了。江浙一带向来是财税的重要来源地,到时候他们就会有充足的财税收入,兵力也能养得很精锐,粮食更是储备丰富,而且还能拥有先进的武器装备呢。在这种情况下,他们要是再往西边出兵进行西征的话,湘军哪里能是他们的对手,肯定是打不过他们的嘛。

这么来看的话,要是能解除安庆所面临的围困局势,让陈玉成和李秀成两人携手一同向江浙地区进军,这无疑是一种非常高明的策略呢,算得上是上策啦。不过呢,得说明一下哦,这仅仅是从战术这个层面去分析、看待问题的哦。其实就是运用“围魏救赵”这样的战术来巧妙应对敌方的“围点打援”战术,通过这种方式呢,把原本处于内线作战的被动局面转化成外线作战的主动形势,去攻打那些敌人必定会着急救援的关键地方呢。

那有人可能就会问了,为啥太平天国不采用这种战术呢?难道是因为太平天国缺乏有见识的人才吗?其实都不是这么回事儿。就拿李秀成来说吧,他可是能看出其中存在的问题的。可问题出在哪儿呢?原来是在“封地制”的影响下,那些被封的诸侯王们一个个都各自为政,心里都打着自己的小算盘呢。在这种情况下,想要让他们联合起来一起作战,齐心协力拧成一股绳,那可真是比登天还难呐。

可以这么来讲,安庆之围其实是存在解除的可能性的。然而呢,太平天国在当时面临着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没办法有效地整合内部各方力量。要知道,若想成功解除安庆之围,得有一位极具权威、能力很强的君王或者位高权重的重臣出面,来对各路诸侯进行有效的节制和协调才行。但可惜的是,太平天国并没有这样的人物来承担起这份关键职责,所以即便存在解除安庆之围的可能,最终也还是没能实现,一切努力都化为了泡影。

大家知道吗?在杨秀清离世之后啊,太平天国就仿佛一下子没了主心骨一般。那些将领们呢,都只能各顾各地去作战,呈现出一种单打独斗的局面,陈玉成和李秀成也不例外。咱们不妨设想一下,要是杨秀清还活着的话,由东王来辅政,凭借他的能力去调兵遣将,那对付湘军说不定就有很大的胜算呢,很可能就把湘军给击败啦。

0 阅读: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