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华:《中国传统玉器加工工艺方法》讲座提纲系列(三)

玉见沈华文评 2025-04-09 19:58:34

为何古人治玉选料讲究“首德次符”

古人在治玉时讲究"首德次符"的选料原则,这一原则主要是基于对玉石质量的重视和对颜色的关注。

"首德"指的是对玉石质量的重视,即首先考虑玉石的质地、硬度和透明度等内在品质。

古人认为,优质的玉石应该具有细腻的质地、适当的硬度和良好的透明度,这些内在品质是制作高质量玉器的基础。

"次符"则是指对玉石颜色的关注,古人在治玉时也会考虑玉石的颜色是否符合要求,因为颜色是影响玉器美观程度的一个重要因素。

首德次符”是古人在选材(尤其是玉石等材料)时遵循的一种智慧理念。

一、首德的内涵

1、品德象征

在古人观念中,“德”首先是一种品德上的要求。例如对于玉石而言,它被视为具有如同君子般品德的物质。

像和田玉,质地温润、纯净无瑕,就如同君子的品德高尚、内心纯洁。

这种品德象征意义使得玉石不仅仅是一种装饰品或材料,更承载了道德教化的功能。

从选材角度看,那些质地均匀、色泽柔和的材料被视为有“德”。因为它们没有明显的瑕疵和绺裂之处,就像一个品德端正的人没有不良的行为习惯一样。

2、内在品质

它也代表着材料的内在品质。

以木材为例,纹理直且质地坚实的木材被认为是有“德”的。像金丝楠木,其纹理细密美观且木质坚硬耐腐,这种内在的优秀品质符合古人对于“德”的要求。

这种内在品质决定了材料的实用性和耐久性,是选材时非常重要的考量因素。

二、次符的意义

1、外在形式

“符”指的是外在的形式、符号或者标记等。

在玉石选材中,颜色、形状等都属于“符”的范畴。

例如玛瑙的颜色丰富多彩,红色玛瑙备受推崇。被称之为“赤玉”,虽然颜色是其外在的表现,但它也是判断玛瑙品质的重要依据之一。

对于书画用纸来说,纸张的色泽、纹理等外观特征就是“符”。洁白的宣纸,其细腻的纹理如同雪花般的纤维交织,在书写和绘画时能够呈现出独特的艺术效果。

2、辅助判断

“次符”表明外在形式虽然重要,但相对于内在的“德”来说是次要的。

因为外在形式可能会受到一些自然因素或者加工手段的影响。

比如玉石经过染色处理后颜色会变得鲜艳,但这并不代表它本身具有高品质的内在品质。

所以古人强调先看内在品质,再看外在形式。

三、整体智慧的理解

1、价值观体现

这种选料方法体现了古人的价值观。他们注重内在品质的价值高于外在形式的价值,反映了儒家倡导的内敛、质朴的思想。

这种价值观也延伸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选拔人才时注重品德修养多于外在容貌等。

2、实用与审美平衡

在实际应用中,“首德次符”实现了实用与审美的平衡。以陶瓷为例,优质的陶土(德)制作出的陶瓷具有良好的使用性能,而精美的装饰图案(符)则增加了其艺术价值。

既满足了日常使用的需求,又兼顾了人们的审美要求。

3、可持续发展的雏形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理念也有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雏形。重视材料的内在品质意味着选择那些天然、纯正的材料,避免过度追求外在形式而进行不合理的加工或改造,有利于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这种选料观念反映了古人对玉石的深刻理解和高标准的要求,也体现了古代玉石文化的独特审美观念。

在古代,玉石不仅是装饰品,更是权力、财富和美德的象征,因此,对玉石的选择有着严格的标准和审查过程。

通过对玉石内在品质和外在颜色的综合考虑,古人能够挑选出最适合制作玉器的玉石材料,从而制作出既美观又实用的玉器。

0 阅读:4

玉见沈华文评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